如何做好小学数学应用题

一、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应用题的难度不仅取决于数据量,还取决于情节部分交织的复杂程度和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同时,题目中的叙述是书面语言,会让学生难以理解,所以解决问题的第一个环节和前提就是理解题目的意思,也就是审题。审题是理解和解决问题的前提,所以审题一定要认真仔细。关于题目你想了解什么?发生了什么事?结果如何?通过阅读找出问题中给出了什么条件。必问的问题是什么?实践证明,学生不会做题或解错题,往往是因为不理解题的含义。一旦你理解了问题的含义,它的数量关系也就清楚了。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理解了题目的意思就相当于做了一半题目。当然,学生应该在阅读时学会思考。第二,让学生经常进行判断和分析数量关系的训练。数量关系是指应用问题中已知量和未知量的关系。只有明确了数量关系,才能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恰当地选择算法,把数学问题转化为数学公式,通过计算来解决。所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其实就是四则运算的算术和结构。我发现学生在解决应用题时,经常会因为个别单词或重合数字的干扰而选错算法。所以从应用题教学开始,就要着重分析数量关系。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重视分析和推理。这是因为不仅解的计算过程要通过数量关系来分析,而且计算过程本身也体现了解题的算术性。因此,要重视向学生传授联系运算的意义,将应用题中描述的情节语言转化为数学运算的概念。在理解的基础上用学生自己的语言讲故事。对于每道题的算法,老师都要认真推理,让学生去推理,让学生从应用题的情节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融入到已有的概念中。从而避免小学生仅仅依靠对问题中某些词语的假设或盲目尝试来选择算法。既培养了学生的解题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为以后解决更复杂的应用问题打下基础。比如在教学中,“我在学校买了54盒粉笔,每天用6盒。我用了多少天?”个别同学抓住“用”字,用减法解决。每次出现这样的问题,我都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明确正确的解法,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改变原问题,再用减法求解。另一个例子是“李师傅想制造72个零件,已经做了8个。还能做几个?”因为那段时间经常做除法,所以有五分之一的同学一看到72和8就列出了72。8的公式。通过分析数量关系,学生知道他们错了。我然后让学生说,这个问题的条件和问题怎么变,才能用除法解决?这种判断和分析也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应用问题的能力。其次,要重视简单应用题基本结构的教学,让学生明确简单应用题是由两篇已知文章和一个问题组成的,缺少的条件需要补充,缺少的问题需要补充,形成完整的应用题。同时,条件和问题之间必然有某种联系。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提问,填写条件。通过训练,让学生看到两个相关的条件来提问,可以加深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理解,为以后讲授复合应用题做准备。另外,要注意让学生有效地掌握解题思路。解题思维是指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线索。只有掌握了解题思维,才能有思考的方向和解决问题的基础,才能让小学生的思维逐渐借助表象和概念进行,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做出一些复杂的判断。比如这四道题,看似简单,但要全部答对却不容易。老师要鼓励学生:(1)。就是用文字和符号(箭头、重点、圆圈、水平线、曲线等)把问题中的关键词、句子和思维分析判断的结果画出来。).主要目的是了解每个量的意义以及量与量之间的内在关系。(2)、绘图。就是画一个线图,用线段来表示题中的量及其关系,直观形象地反映应用题的数量关系。(3)、推理。推理是指学生在分析和解决应用问题的过程中,能够用清晰、简洁、准确的语言说出自己的思维过程和相应的道理。让学生掌握方法,让他们尝试胜利的喜悦,从而增加分析问题的信心。通过这一实践,学生知道分析数量关系,找到正确的单位“1”是正确回答应用题的关键,并学会如何根据叙述情节将条件和问题转化为数学运算。第三,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步骤。我们在开始教应用题的时候,要注意引导学生按照正确的解题步骤回答应用题,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特别是检查、核对、写好答案的习惯。一道题做得对不对,学生要能自我评价,加强对的,纠正错的反馈,这其实是一个推理论证的过程。列算完成只是解决了“怎么答”的问题,推理论证解决的是“为什么要这样答”的问题。而小学生不善于从已知量到未知量的转化,有时因为生活经验的限制,也查不出明显的错误。因此,必须教给学生验算的方法,如:联系实际,转化问题条件等解法;也可以由师生共同完成,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转移给学生,最后发展为学生独立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