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中深化课程建设、选课走班、评价等问题,有哪些建议?

义务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义务教育,但我们面对的都是由个体差异很大的学生组成的。义务教育不仅是“合格教育”,也不能理解为“普通教育”。理想的义务教育是综合性与差异性、社会化与个性化的统一。以人为本,在班集体下实施个别化教育,是现代义务教育的新理念。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应有的教育,让每一个学生各尽所能,各得其所,成为人才。这才是教育本源意义上的真正公平。

因此,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既是落实以德育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迫切要求,也是总结推广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先进经验、呼应我省高中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我省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的现实需要。

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必须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指导意见》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要求。

第一,实施德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和个性发展。这次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进一步落实德育总要求,面向全体学生,改革教育模式,推进因材施教,保护和培养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和培养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和特长,让每个学生快乐学习、快乐成长。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在体现义务教育基础性、全面性、公平性的基础上,强化选择性教育思想,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创新教学方法,完善教育评价,积极推进差异化、个性化教育,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发展。这一目标是我省基础教育达到一定水平后对义务教育内涵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是指导今后义务教育改革的重要指针。

第二,加强课程建设,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指导意见》将义务教育课程分为基础课程和拓展课程两类。基础课程是指国家和地方课程标准规定的统一学习内容;延伸课程是指学校提供给学生自主选择的学习内容。各地、各校要认真研究学生各学段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明确适应学生终身发展和未来社会发展所需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按照规定开设基础课程。各地、各中小学校要加强课程建设,积极开发和开设体现区域和学校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拓展课程,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科目和活动,了解自己的特点,找到自己的优势,为今后选择合适的高中和进入高中后选课奠定基础。

第三,完善课程实施,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现在义务教育科目太多,特殊教育太多,各种形式的“前跑式”教育和过度教育,使学生学业负担更重,学习积极性不高。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协调课程的实施,整合课程内容,让孩子有时间参加自主选择的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有时间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从根本上减轻孩子的学业负担。为此,义务教育课程应从三个方面加强:(1)加强不同时期课程的相互衔接;加强各门课程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和融合;加强课内外各类课程资源的统筹利用,营造和谐良好的教育环境。

在课程整合的过程中,我们尤其要加强两个方面:一是加强德育课程。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法治教育,突出个人修养、社会关怀和家国情怀,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和学习生活习惯。树立“大德育”理念,进一步梳理各时期德育目标,将德育、少先队活动、小组活动、各种专题教育等德育课程有机结合,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行为规范。将德育目标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实现全科目、全过程、全员教育。二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校积极探索校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有效途径,建立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机制。不仅综合实践活动四大内容可以整合实施,而且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也可以整合实施,三者的课时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安排,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特别是要保证学生参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时间。课程计划中,小学三、四年级每学年不少于5天,小学五、六年级和初中每学年不少于10天。

第四,设定课时底线,给予学校更多教学安排自主权。新修订的2015版《浙江省义务教育课程与班级安排》赋予学校更多的班级安排自主权,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积极探索长短班、大班小班、跨年级班、多学期等班级安排方式。但是每个学校的课时安排不能突破两条底线:第一条底线是不得增加每周总课时和每周总教学时间,第二条底线是不得“挪用”品德、身心美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在此前提下,学校可以在国家规定的课时比例内自主安排其他课程的课时,增加拓展课程的课时。增加排课的灵活性,有利于丰富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增强学校课程改革的活力,为中小学走特色办学之路创造条件。以后会允许不同的学校有自己的学期课程表,甚至会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出现月课程表和周课程表。

第五,推进教学改革,促进学生自主高效学习。《指导意见》对教学改革提出了四点要求:一是要改进课堂教学。改革传统低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推进体现学科本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改革,营造民主、平等、互动的课堂文化,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和合作,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第二,改革教学组织。积极推进小班化教育,创造条件广泛实施协作教学和个性化教学,探索初中学生自主选择的分层移班教学。第三,要加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积极推广基于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教育资源的新型教学模式,营造有利于个性化学习的开放式学习环境,促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第四,要改进作业的布置和批改。严格控制日常操作总量和时间,增强操作的针对性、多样性和有效性。推广分层作业、个性化作业和实践作业。合理运用多种矫正形式,及时反馈矫正结果,切实加强个别辅导。

在这里,尤其有必要进一步说明初中“分层班级教学”的探索。我们提倡“分层教学,学生自主选择”。目的是通过分层教学因材施教,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提高学习信心和效率。开展分层班教学实验的学校必须端正教育思想,遵循“学生自愿、教师行走、动态分层”的原则,科学设计分层班的规则和教学方案。禁止以“分层班”的名义简单地将“快班”划分为“慢班”。

第六,深化评价改革,给学校、老师、学生“松绑”。教育评价改革措施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二是建立和实施九年一贯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第三,积极推进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和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第四,严格控制区域“统测”;五是规范校内考试评价。上述教育评价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改变教育评价过分强调区分、分类和比较功能的状况,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改善教师的教学实践,保障学校课程实施的自主性,营造有利于教师个性化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