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

在新的教育形式下,我们必须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这也是实施新课程的核心和关键环节。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非常重要。如果学生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会使大脑兴奋,表现为注意力集中,记忆深刻,思维敏锐。数学知识本身就很枯燥。如何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更好地参与数学活动?根据现代教学理论和儿童自身特点,快乐地、创造性地学习的关键在于教与学方法的多样化。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设计数学游戏,让学生乐在其中。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小学生最喜欢玩游戏。做中学,玩中学,玩中学,应该是初中生学习的重要形式。例如,在数学活动课上,可以组织学生玩以下形式的游戏。

1.个人活动游戏。开始上课时,玩“谁最抢眼”的游戏:让学生自己做操作实验——观察、比较、用手触摸、在板上滚动,看各种物体(圆柱体、立方体、长方体、球等)有什么特征。)有分别。通过学生的独立操作,初步感知几何对象的一些特征。

2.团队合作游戏。在“统计学”活动课上,同学们在一起统计戴帽子的同学和不戴帽子的同学等相关问题时,分工讨论最快的统计方法,分组比赛。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培养学生的领导意识、社交能力和民主价值观。

3.师生互动游戏。为了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我们可以组织师生互动游戏的“最佳默契奖”。老师和学生就像电视剧一样,把结果写在纸上,同时展示出来。生动有趣,也提高了学生的明辨是非的能力。这是一个一举两得的好方法。通过上面这样的一些游戏,学生会觉得精力充沛,有意思,有收获,热爱数学的情绪自然会爆发出来。

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拓宽思路。

热爱想象是人的本能。精彩的问题情境对低年级学生很有吸引力。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设计能吸引学生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享受美。

1.提供思考材料。学生的想象力丰富多彩,显性的物化媒体能进一步诱发学生的思考。比如在教《可爱的企鹅》的时候,我以一个童话故事为线索,让学生在场景中体验减法和减法的意义。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一个人说公式,一个人编故事。学生学习兴趣高涨,课堂气氛热烈。

2.留有思考的空间。老师给学生看完学习资料后,老师不要喋喋不休,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如果老师教的8可以分为7和1,7和1合为8后,让学生探究8怎么分?多少加多少等于8?通过自主探索和研究,学生可以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提高学习质量。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3.引导猜法。善于猜测是学生创造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教给学生猜测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1)根据经验去猜测;猜是不能想象的。在教学中,要经常引导学生大胆猜测,依靠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猜测。比如让学生猜对方起床的时间。同学们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判断对方起床的时间。然后让学生说实话。2从对比中猜测;只有比较才有话语权。如果让学生猜7分,一个学生伸出2,让学生说出7分。另一个学生说:二加六等于七。然后由出题的同学判断是对还是错。老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判断的理由。学生说:因为2+6=8,8不等于7,所以答案是错的。正确的说法是二加五等于七。

第三,注重学习过程,让学生尝到成功的滋味。

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应该是失败的。在关注学生的同时,教师要积极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1.鼓励参与。一年级的学生对一切都很好奇。教师要把握这个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组织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通过多种手段呈现学习内容。有了外在的诱惑,就会诱发学生内在的需求,乐在其中。

2.提供机会。通过老师的合理启发和引导,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积极探索,发现规律,发现问题,理解新知识,解决突发奇想的难题。有了这种体验,学生才能感受到探究的兴趣。当他们成功的时候,那种喜悦是别人难以体会的,可以说那种喜悦是发自内心的。由此而生的学习动力是其他激励手段无法替代的。

第四,学以致用,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

1.安排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注重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要点之一。主动活动是孩子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第六单元、第九单元后安排的实践活动:“数学天堂”、“我们的校园”就是很好的形式。画面生动,符合学生生活实际。

2.能够自己寻找生活素材,集体交流,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学习的最高阶段是学以致用,运用自己或集体的智慧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比如收集产品宣传单,找出你需要的产品,计算出你需要付多少钱;比较谁问的数学题多,怎么解等等。,营造家庭购物的氛围。利用知识的转移,很好地开展实践活动,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育工作的最大特点是,它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积极的个体。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的基本关系,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挥者和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咨询的语气与学生交谈,如;“谁想谈谈……”“谁想谈谈……”诸如此类。一位老师听了学生们的不同意见后说:“我真的很荣幸。我和XX的意见一样。”话虽然简单,但足以说明老师们已经把自己当成了学生中的一员。这样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更加平等和谐。另外,教师要关心、尊重、信任、理解、爱每一个学生,全心全意地与学生交朋友,使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友好的合作关系,从而形成师生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社会互动关系。

2.注重情感感染和激励。

老师的感染力是他用自己的人格影响学生时的情感力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去影响学生,还要用自己的感染力去影响学生,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恰当地对学生的学习水平、态度和情绪进行评价。即使学生答完题后老师说了一句“你真行”,对学生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也是极大的鼓励。

3.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使用教具、学习工具和多媒体等视听手段;开展数学游戏或竞赛;让学生走出课堂,接触学校、家庭、社会进行学习;低年级还可以将教学内容与童话故事相结合,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第六,激发动机,培养兴趣

1.利用教材中的新奇因素,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好奇是“创新”的潜在能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比如一个老师在教“长方形的面积”的时候,安排了一个第一答案,发起了一个特别的竞赛。如果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是L平方厘米,那么下列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回答前三个问题时,同学们争先恐后,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回答第四个问题时,大部分同学都闭上了嘴,只有少数同学说是1平方厘米。此时教室里非常安静,课堂气氛形成鲜明对比。老师抓住这个机会,迅速出击,说:“你想知道这个数字是多少平方厘米吗?”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是的!”老师接着说:“今天我们一起来发现这个规律。”在老师营造的这种情境中,孩子们进入了一种“想得通,却得不到”的状态,促使他们保持了继续探索的欲望和兴趣。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享受和热爱学习。

2.让学生有数学学习的成就感。

学生的学习是认知和情感的结合。每个学生都渴望成功,这是学生的心理天性。成功是一种巨大的情感力量,能使学生产生积极求知的心理冲击。因此,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为各类学生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并抓住机会为他们的成功铺路,尽力使他们成功。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做法:对于综合性和灵活性较强的问题,可以邀请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回答;对于一般性的问题,可以请学习成绩中等的同学来回答;对于相对简单的问题,可以请暂时学习有些困难的同学来解答。这样回答的问题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答题正确率更高,成功的机会更多,成就感更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更强,创造性学习的可能性更大。此外,老师也可以给学生及时的支持和鼓励;教学内容与儿童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比如鼓励学生自己动笔改题,小组之间进行互检互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本策略

长度鼓励提问,提出难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从提出问题开始,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在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虽然有些问题超出了这节课的内容,但是这些学生比那些什么问题都不问的学生更有潜力。比如在一次素质教育的研讨会上,一位老师在讲授“十多减九八”的内容时,快下课的时候,一个学生问:“老师,12-9,2减9不够,我倒着减了。先用9减2得7,再用10减7得3,所以12-9 = 3。这样可以吗?”起初,会场非常安静。过了一会儿,问题像“炸弹”一样抛了出来,在场的老师纷纷议论起来。显然,这种思维方式不仅是老师们始料未及的,也让上课的老师们震惊不已。老师没有批评这位同学,而是高度评价了他敢于提出问题和发表自己意见的勇气,并采取了非常灵活的教学方法,及时组织学生讨论这个问题,最终达成一致。这种做法不仅合理。而且很有原创性。

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教学再创造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实践,开动脑筋,让学生有足够的创造空间。例如,教师在讲授“梯形面积的计算”内容时,在准备学习方法(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和情感(鼓励学生掌握旧知识的情境)的基础上,让学生利用旧知识找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在小组内花费约10分钟,经过充分讨论研究并达成一致后,将小组的研究成果写在黑板上,张贴在黑板上展示。主要有六种方法。(1)用两个相同的梯形拼凑一个平行四边形;。(2)沿梯形的对角线切割,将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3)沿梯形中线裁剪后,拼接成平行四边形;(4)在梯形底部找一点,将梯形分成三个三角形;(5)沿梯形上底的两个端点画两个高度,把梯形分成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6)沿着梯形的中线向下折,然后沿着两腰的中点向下划一条垂直线,使两个三角形向内变成两个长方形。因此,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和时间,通过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再创造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3.让想象力展开翅膀,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特殊法宝。

“创新”就是把目前不存在的(或者对创新者来说不存在的)事物的想法建构出来,这就需要想象力。想象是重要的形象思维方式,创新活动需要创造性的形象思维。它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对记忆中的表象进行重组加工而创造出的新形象、新概念的思维活动。比如一个老师在教“分数的识别”的时候,老师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告诉学生这张纸是一个图形。图表是什么样的?请小组摆出原图的形状,贴在黑板上。学生的摆法主要有:通过这次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同一个多边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从而理解分数的抽象,为以后学习“知道一个数的分数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应用题有了感性基础。

4.发散思维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形式。

发散思维是指以不同的方向和角度思考,从不同的方面寻求多重答案的一种思维方式。在寻求多种答案的过程中,往往表现出思维的创造性元素。比如一位老师在教分数百分比应用题的复习课时,结合自己班级的学生人数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男生人数比女生多25%,女生人数比男生少百分之几。老师启发学生使用各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们最终得到了三种不同的方法。从这三种不同的解法来看,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有不同的解题策略。

5.善于运用所学知识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目的。结合平时的作业,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自己去发现、挖掘、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教师适当设计一些开放性练习。听了高一的一堂“100以内的数的加法”课,感触颇深。在课堂上,老师首先展示了一张他的同学去春游的照片。屏幕上,每个班的代表手里拿着每个班学生人数的牌子。屏幕上还有一辆大车和一个会思考的孩子:每辆车最多能坐80人,哪两个班一辆车更合适?对于这个问题,每个学生都能找到一到两个搭配方案,大家一起为解决问题出一份力。在讨论中,老师们对各种搭配方法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大家也一致评价了较好的方法。

总之,在小学低年级使用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使课堂教学达到新课标下自主、合作、探究的良好互动模式。让我们从每一节课开始,真正把学生当作“发展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让他们在老师和自己设计的问题情境中,通过逐渐独立的“做”和“悟”,学会学会生存和发展。这将是我们每个教师的使命和责任。教师只有具有创造性,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只有在充满活力、气氛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师生才能共同参与、共同互动,才能擦出智慧的火花,结出创造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