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数学课件(5张)
1.小学六年级数学课件
教学内容:
教材第36页例题7,“练习”,第39页习题6,题型16 ~ 21,思维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求两个数的乘积为1”和“求一个数的倒数”的过程,认识和理解倒数的含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2.使学生在认识两个倒数的特征的过程中,发展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倒数的含义,学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过程:
第一,新课程的引入
对话:同学们,“朋友”这个词我们很熟悉。你能告诉我们教室里哪些学生是你的朋友吗?
点名回答。
谈:在六年级的学习生活中,很多同学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朋友”是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在数学中,数字之间也有一些关系。比如两个数的乘积是1,可以说是这两个数的一个关系。哪些数字有这种关系?这样的两个数怎么找?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第二,学习新知识。
1,理解倒数的意思。
(1)例7,学生自主做。
(2)引入概念。
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例如,和是互易的。可以说是倒计时,而且是倒计时。
导游:请仔细观察。我们刚刚发现的这些公式有什么特点?
经过学生交流,明确了这些公式中两个数的乘积是1。
指出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3)以学生为例。进行及时的评论。
(4)提问:有哪些倒数?为什么说“互惠呢?”
总结:倒数不是一个具体的数,而是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当两个数的乘积为1时,两个数互为倒数。
2.归纳法
(1)问题:我们已经知道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你能分别找出总和的倒数吗?
问题:观察上面的倒易组,它们的分子和分母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把你的发现和同桌交流一下。
小组讨论:引导观察倒数与原数的关系,思考分子和分母的位置与原数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点名回答:求一个分数的倒数,只要交换分子和分母的位置就可以了。
追问:0有倒数吗?为什么?1呢?
指出:因为0乘以任何数的乘积都不会是1,所以不存在0的倒数。1的倒数是1。
除了0,求一个数的倒数时,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和分母对调就行了。
第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6,第17题。
学生分别说出每个数字的倒数,选择几个数字说出自己的想法。
2.做练习6,18题。
学生变得独立,然后集体交流。选择两个问题让学生谈论思考的过程。
3.做练习6,19题。
练习前明确要求观察每组三个数有什么* * *共同点,倒数有什么* * *共同点。带着问题写和观察。
全班交换结果,黑板上每组数字的倒数。
问题:你找到每个群数的特征及其倒数了吗?与大家分享你的发现。
指出从这四组数字可以看出,真分的倒数是假分,大于1的假分的倒数是真分;分数的倒数是多少?分数的倒数是多少?
4.做思考题。
启示:想想互惠的意义。三个分数的乘积为1【板书:()× () × () = 1】满足什么条件?
导读:我们从相声中知道,三个分数的乘积是1,其中两个分数的乘积和第三个分数是倒数。你能从这七个分数中分别找出这三个分数吗?试着找到它。
学生先尝试练习,然后分组交流。
四、全班总结
你在这节课上学到了什么?什么是倒数?如何求一个数的倒数?
动词 (verb的缩写)家庭作业
补充练习。
板书计划:
对互易的理解
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要求一个数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和分母对调就行了。
2.小学六年级数学课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用两个数据确定在网格纸上的位置,并根据给定的数据确定在网格纸上的位置。
2、通过学习活动,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确定一个点在有几对的正方形纸上的位置。
教学难点:
用网格纸正确表示列和行。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投影仪。
学生准备:方形纸
教学过程
首先,复习巩固
标出下列班级学生的位置(草图)
{借助老师操作平台上的学生座位图,可以快速将实际具体情况数学化}
第二,探索新知识
(一)教学实例2
1,我们刚刚学习了如何表示同学的位置。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如何在这样的示意图上显示场馆的位置。
2.根据例1的方法,全班讨论说如何显示闸门的位置。(3,0)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第0列和第0行,引导学生正确查找。)
3.同桌讨论其他场地位置,点名回答。
4.学生根据书中给出的数据,在地图上标出“鸟舍”、“猩猩舍”、“狮虎山”的位置。(投影评论)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经验和知识,为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让学生从生活经验中描述位置到用数学方法确定位置,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发展数学思维,培养空间概念。
课堂改进
练习1,问题6
(1)独立写出图上每个顶点的位置。
(2)顶点A向右平移5个单位。它在哪里?哪些数据发生了变化?点A进一步向上平移5个单位。它在哪里?哪些数据也发生了变化?
(3)按照A点的方法平移B点和C点,平移后得到一个完整的三角形。
(4)观察翻译前后的图形,告诉我你发现了什么。在小组里互相交谈。
(图形保持不变,右移时列即第一个数据发生变化,上移时行即第二个数据发生变化)。
让学生看到用数对表示点在平面上的位置的方法,在数和形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加强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
第三,课内评价
练习1,问题4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学生互相检查和交流。最后老师展示学生作品,学生评价。
练习1,问题5
(1)学生在纸上画一个简单的多边形。每个顶点由两个数据表示。
(2)同桌合作,一人描述,一人绘图。
继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第四,课堂自我评价
你觉得你在这堂课上的表现如何?有哪些领域需要继续努力?
动词 (verb的缩写)设计意图:
本节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从熟悉的座次开始,让学生在听写“哪组哪组”的练习中潜移默化地建立“哪列哪行”的概念,从习惯中培养先说“列”再说“行”的习惯。然后用网格图表示位置,让学生知道如何从网格坐标中找到相应的位置。这是从直观到抽象,从易到难,符合孩子的学习特点。
3.小学六年级数学课件
本书的教学目标:
本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
1.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熟练计算简单分数乘除法,进行简单分数初等算术。
2.理解倒数的含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3.理解比的含义和性质,求比,化比,就能解决简单的关于比的实际问题。
4.掌握圆的特性,用圆规画圆;探索和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可以正确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5.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可以利用平移、轴对称和旋转来设计简单的图案。
6.能够在网格纸上用几对表示位置,初步了解坐标的思想。
7.理解百分数的含义,并熟练地进行计算,可以解决简单的关于百分数的实际问题。
8.了解扇形统计图,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数据。
9.体验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体验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运用假设数学思维方法解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11.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2.养成认真工作,字迹工整的好习惯。
第一单元位置
单元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况下,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可以用几对来表示物体的位置。
2.能够用正方形纸上的几对来确定位置。
教学内容的定位(1)新教学与新教学
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况下,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可以用几对来表示物体的位置。
2.让学生用两人一组来确定正方形纸上的位置。
教学的重点可以用数对来表示。
教学中的难点可以用数对来表示,并能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教具
教学过程1。介绍
1.我们班有53名学生,但大多数学生和老师都不认识。如果我想邀请你们中的一个人发言,你们能帮我想想怎么简单准确的表达吗?
2.学生各抒己见,讨论如何使用“哪列哪行”的方法。
第二,新拨款
1,教学示例1
(1)如果老师用第二列第三行表示XX同学的位置,是否也可以用这种方法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
(2)学生练习用这种方式表明其他学生的立场。(注意先说专栏再说台词的强调)
(3)教学写作:XX同学的位置在第二列第三行,我们可以表述为:(2,3)。按照这个方法,你能写下你的位置吗?(学生在练习本上写下自己的位置,并指名作答)
2.汇总示例1:
(1)你用了多少数据定位一个同学?(2)
(2)我们习惯先说列再说行,所以第一个数据代表列,第二个数据代表行。如果这两个数据的顺序不同,那么表示的位置就不同。
3.练习:
(1)老师念班上一个同学的名字,学生把他的确切位置写在练习本上。
(2)生活中什么时候需要确定位置?谈论他们确定位置的方法。
4.教学实例2
(1)我们刚刚学习了如何表示同学的位置。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如何在这样的示意图上显示场馆的位置。
(2)根据例1的方法,全班讨论说如何显示闸门的位置。(3,0)
(3)讨论并说出同桌其他场地的位置,点名回答。
(4)学生根据书中给出的数据,在地图上标出“鸟屋”、“猩猩屋”、“狮虎山”的位置。(投影评论)
第三,实践
1,练习1,问题4
(1)学生独立找出图中的字母在哪里,并说出答案。
(2)学生根据给定的数据标出字母的位置,依次连成图形,同桌核对。
2.练习1,问题3:引导学生先知道如何看页码,然后根据数据找到相应的位置。
3.练习1,问题6
(1)独立写出图上每个顶点的位置。
(2)顶点A向右平移5个单位。它在哪里?哪些数据发生了变化?点A进一步向上平移5个单位。它在哪里?哪些数据也发生了变化?
(3)按照A点的方法平移B点和C点,平移后得到一个完整的三角形。
(4)观察翻译前后的图形,告诉我你发现了什么。(图形保持不变,右移时列即第一个数据发生变化,上移时行即第二个数据发生变化)。
第四,总结
我们今天学了什么?你认为你现在的处境怎么样?
动词 (verb的缩写)家庭作业
练习1:问题1,2,5,7,8。
4.小学六年级数学课件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调查和统计,让学生体验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全过程,体会统计的意义。
2.使学生学会简单地收集和整理数据,填写简单的统计表,绘制简单的统计图,对统计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
3.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点:
收集整理数据,填写简单的统计表,绘制简单的柱状图。
教学难点:
能够根据统计表格和图表,提取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根据统计结果做出决策。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对话提问
老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统计学”这个词吗?黑板:统计学关于统计学你想了解什么?
(什么是统计学?如何进行统计?学统计学有什么用?)
过渡:同学们提出了很有价值的问题,在这节课上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和理解“统计学”。
二、探究问题
理解统计
1.展示课件,提取数学信息。饮料有四种,桃汁5盒;10箱梨汁;苹果汁9盒;五箱橙汁。
2.学生在练习纸上的统计表中填写饮料的箱数。
3.报道:你是怎么填的?
理解“总”的含义。
4.将饮料图表与统计表进行比较
老师:如果能在短时间内找到更多的数学信息,是看下图(乱七八糟的)还是上面的统计?为什么?(每种饮料的盒数一目了然)
老师:像这样的表叫统计表。
板书:统计表
正是因为这个优势,很多地方都使用了统计表。你在哪里见过统计表?
5.看统计表提取数学信息。
(2)理解统计图表
1.课件:展示饮料地图。
2.学生提出分班建议。
追问:分类投放有什么好处?(易取;箱数一目了然)
3.课件展示了分类饮料。
老师:工人叔叔安排饮料是个好办法。我们可以根据这个方法画一个统计图。
板书:统计图表
4.了解统计图表
课件演示:方形纸→左边数字→下面饮料名称。
老师:桃汁的盒数你打算怎么表示?
言论自由
数学上用竖线表示。(板书:吧)
绘制统计图表
学生拿出自己喜欢的彩笔,用横条表示其他饮料的数量。
6.看统计图,提取信息,问数学问题。
(3)学会看统计图表。
1.课件展示了两天后超市现有饮品的统计图。看统计图表,回答问题。
2.根据统计图做出决策。
老师:看这个统计图。如果你是店长,你会做什么决定?
(4)总结
第三,实际应用
1.在数学书128页试试。
2.XX奥运金牌榜
填统计,画统计,答题。
老师:看这个统计图。你发现了什么?(金牌数增加了。)
预测2008年北京举办的2xx奥运会的金牌数。
第四,扩展查询
1.你从这堂课上收获了什么?有什么问题吗?
2.老师总结:我们今天只是初步学习了统计图表,以后会深入学习统计。
动词 (verb的缩写)布置作业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自己找数据,做统计表,画柱状图。
5.小学六年级数学课件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基于学生对圆周概念和圆的基本特征的理解,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实验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并自学圆周率,从而总结和探索求圆周的公式。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体验圆周率的探索过程,理解圆周率的含义,掌握圆周率的公式,并利用圆周率的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3.让学生理解圆周率的含义,记忆圆周率的近似值,并结合圆周率的教学感受数学文化,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通过各种数学活动推导出圆周的公式,可以正确计算出圆周。
教学难点:
关于圆的周长与直径关系的讨论。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线、尺子、从塑料板上剪下的不同直径的圆、实验报告、计算器等。
教学过程:
一、准认知冲突,激发学习欲望。
1.谈:同学们,我知道大家都喜欢看《喜羊羊与灰太狼》这部动画片。今天,老师把它们带到了我们班。听:(课件播放故事: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喜羊羊和灰太狼举行跑步比赛。喜羊羊沿着正方形的路线跑,灰太狼沿着圆形的路线跑。一圈下来,两人同时回到了起点。此时,他们正在为谁长途跋涉而争论不休。同学们,你们怎么看?(学生猜测)
2.怎样才能确定他们中谁跑长距离?(生:先求一个正方形和一个圆形的周长,然后比较。)
3.说出一生的名字,说说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学生:边长×4=周长)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圆的周长。(揭示性话题:圆周)
第二,体验探究的全过程,验证猜想。
(1)理解周长的含义,初步感知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1.对话:什么是圆周?(课件展示3个轮子)
2.老师:上面三个数字是什么意思?“英寸”是什么意思?(学生阅读并回答)
3.三个轮子各滚一次,猜猜谁滚的距离最长?你从中发现了什么?(生:车轮滚动一圈的长度就是车轮的周长;直径越长,周长越长,直径越短,周长越短)
测量圆周的交流方法
1.学生拿出课前剪下的圆圈,指出它们的周长。
2.如何测量他们的周长?(同桌交流方式)
3.命名前投影以显示测量周长的方法。
①碾压法。记清楚:做一个标记,从零刻度开始滚动,一直滚动到标记再次指向这里。一个圆滚动的长度就是这个圆的周长。
(2)圆法。清:线紧贴圆周,多余部分切除,线拉直。这两点之间的直线的长度就是这个圆的周长。
③用软尺测量。清晰:用软尺上有厘米刻度的一面测量。从零刻度开始,画圆,然后看哪个刻度对齐。
4.总结:这几种方法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生:把曲线变成直线)这就是数学中的“把曲线变成直线”的方法。
5.(课件中有摩天轮的图片)问:用刚才的方法可以测出它的周长吗?(生:没有,不方便)问:怎么办?启发学生探究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
(3)知道圆周率。
1.谈:接下来,把学生分成四组,选择他们喜欢的方法,测量他们周围这些圆的周长和直径,并完成表格。(学生分组完成书中的表格)(在课件中展示表格)
2.团队领导报告测量结果。(学生说成绩,教师完善课件)
3.让学生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并告诉他们他们发现了什么。(同学们分组交流后汇报:一个圆的周长总是大于直径的3倍)
4.(课件演示)介绍《每周并行计算》这本书以及“周三路径一”的意义。圆的周长大约是直径的三倍。
5.介绍祖冲之在求圆周率方面的贡献,让学生想象祖冲之探索圆周率的过程,体会科学发现的艰辛和不易。(课件播放数据,学生自学)
6.学生们从材料的介绍中学到了什么?(学生交流学习)
7.老师总结:祖冲之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和自豪,正是因为他出类拔萃。
成就,月球上有个陨石坑叫祖冲之山,宇宙中第1888号小行星也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希望同学以后也能像他一样努力学习,将来做一个不平凡的人。
(4)推导公式
1.当学生理解了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后,让学生谈论如何计算圆的周长。(学生:圆周=圆周率×直径)
2.对话:如果用大写字母C表示一个圆的周长,那么这个公式是如何用字母表示的?
3.谈:还有哪些条件可以已知求周长?(生:半径)为什么?(生:同一个圆里,圆的直径是半径的两倍)那这个公式怎么改?
4.一起读公式,加深印象。
第三,刷新应用能力,总结巩固新知识。
1.(课件显示问题1)学生回答两个圆的周长。
2.例4中三个自行车车轮的周长是多少英寸?(课件展示三个轮子)通过计算,谁的周长最长?这又是什么意思?(生:圆的周长和直径有关)
3.(课件展示了一个喷泉)圆形喷泉的周长是12米。它的周长是多少?(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本,投影仪显示答案。)
4.(课件展示了摩天轮的示意图)它的半径是10米。如果你坐在上面一周,它会在空中转多少米?(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本,然后在课堂上互相交流)
第四,交流学习收获,课后拓展
1.这节课学习圆周,你收获了什么?(学生与全班交流)
2.对话:现在如果老师问喜羊羊和灰太狼,谁走得更长?学生能做什么?(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还有别的办法吗?(学生可以通过计算解决问题,也可以直接观察两张图的对比。)
3.老师:各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谁走了这段长距离,所以当喜羊羊得知结果后,他大喊比赛不公平,于是老村长为他们重新设计了一条新的比赛路线:问:如果喜羊羊和灰太狼沿着这条路线比赛,谁会走更长的距离?学生课后思考,下节课交流。)
教学反思:
第一,“情境”和“知识”两条主线相互交融。
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在教学情境中把握“情境”和“知识”两条主线,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活泼、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众所周知,《喜羊羊与灰太狼》是一部深受学生喜爱的动画片。学生对此很感兴趣,也有一定的了解。以此为学习背景,以此为学习圆周的起点,将这节课的“情境线索”和“知识线索”有机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第二,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动手操作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本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运算素材和开放的运算空间,使学生体验到计算圆周的公式的推导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的操作活动有目的性、思想性、选择性和创造性,学生会做、会看、会创造。
第三,数学阅读让学生感受到浓浓的数学文化。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引入一些数学发现和历史的知识,可以丰富学生对数学发展的整体认识,对后续的学习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结合这节课的教学内容,老师向学生介绍了圆周率的知识。这里的介绍从《周髀算经》中的“三周之道一”和祖冲之的“计算与准备”,到圆周率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圆周率的计算机计算,让学生对圆周率的历史有一个完整的了解,感受我们祖先的智慧,体会数学知识与人类生活经验和实际需要的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