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焦虑:一颗植根于幼小心灵土壤的小种子

#健康2021#寒假快到了,孩子们在家里用各种方式放任自己。没几天就开始乱作息,沉迷电视,不做作业,老是玩手机,真的让父母开始坐立不安。有的家庭会选择送孩子去各种假期训练营,有的家长因为工作不方便,会提前把孩子送回农村老家。

不久前,一位母亲向我抱怨。事实上,她不想和她的孩子分开。每次分离对她来说都是非常痛苦的。因为一想到孩子不在身边,她就会非常想念孩子,但是想到自己陪伴孩子的时间太少,自己又无能为力。到了要和孩子告别的时候,母亲觉得特别无助,觉得孩子很孤独,很弱小,很可怜。这种心情也很正常。我们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都会遇到,比如上学、上幼儿园、上小学、长期离家或者父母不得不和孩子分开。分开的时候,孩子会特别想和妈妈一起表达自己的情绪,但最好是和爸爸或者其他照顾者在一起。这对我妈的内心真的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和冲击。

这让我想起了心理学上的一个词,叫做“分离焦虑”。分离焦虑是指婴儿因与亲人分离而产生的焦虑、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又称离别焦虑。正常的分离焦虑在每个人的婴儿期都特别普遍。婴儿还不会说话,但会通过哭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心理学研究证明,分离焦虑一般在一岁前(婴儿正在形成初始社会依恋的时候)出现,在14-20周达到高峰,然后在整个婴儿期和学龄前逐渐减弱。

分离是人一生都要学会面对的一个主题。如果他们早期的情感发展受阻,或者经历了一些重大的分离事件,会给他们带来内心的冲突,伴随着他们的成长和人格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早期的情感依恋为婴儿提供了基本的信任感,使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与他人建立起密切的情感联系。安全依恋的婴儿与母亲或主要照顾者的关系是亲密的,是有空间的。孩子有机会自己玩耍和探索。当他回头寻找母亲或照顾者时,母亲能迅速捕捉到孩子的需求,不会一直粘在一起,双方都能轻松陪伴,没有太多焦虑。除了对婴儿的安全依恋,还会有回避型依恋和叛逆型依恋。

当分离焦虑达到一定标准时,就可能形成分离焦虑症。分离焦虑不仅限于儿童,在成人身上也有表现。只是小孩子更明显。孩子可以随时通过哭来表达自己的需求,而大人则相对隐蔽。因为年龄的原因,他们在分开的时候无法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恐惧和悲伤。如前所述,当母亲与孩子分离时,如果孩子的情绪可以得到安抚和缓解,但母亲却一直深陷痛苦而不能自拔,那么母亲的“分离焦虑”正在发生。当分离产生的情绪超过我的承受能力时,就可能出现抑郁。

分离焦虑症的DSM-5诊断标准可以参考美国精神病学协会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