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人格
一个人创造力的发展和暴露与他的人格特征有着非常显著的关系。以前人们更看重智力和分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后,特别是新课程标准实施后,越来越多热衷于教育的人开始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而能力的发展离不开个性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关注学生发展,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的基本理念,在体育教学中体现了学生的差异性,凸显了个性培养的必要性。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笔者就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希望同仁们能给我一些建议。
二,个性及小学生个性发展的一般心理特征
1,人格的概念
在教育学中,人格被理解为人性在个体身上的具体反映或表现,是指个体在身体素质和心理特征的基础上,通过环境的影响,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形成的一系列稳定而持久的独特特征。
心理学一般将人格定义为“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三个方面:1,自我认知;2.性格和心理特征;3、性格的倾向性。
2.小学生个性发展的一般心理特征。
孩子是一个人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在人格的发展中,随着年龄的增长,遗传的作用越来越小,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学校中儿童正确组织的集体关系和集体生活,是小学生人格发展最重要的条件。生活和环境的变化使人格中的一些因素发生变化:自我意识、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迅速发展,使小学生的评价能力从具体的、个别的评价逐渐过渡到抽象的、一般的评价,但由于思维能力发展的局限性,他们的自我评价水平较低;随着需求的不断提升和动机的明确,小学生会逐渐突出自己的兴趣和方向,但往往受环境的影响不是很稳定。
三、小学生个性发展的生理基础
先天素质是人格发展的前提,小学生的人格发展与身体发展是统一的,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小学生年龄约为6~12岁,身体已进入稳定发育阶段。一般他们的身高每年增加4~7cm,体重增加2~5 kg。骨骼有弹性,坚硬,不断骨化变硬;消化食物的能力弱,各种组织器官衰弱,各种疾病患病率高;大脑接近成人,脑细胞体积增大,细胞功能分化基本完成,分析抑制能力加强,但兴奋性不能持久,神经系统发育基本完成,分析综合能力明显增强,使其行为比学龄前儿童更有目的性,更有意识,模仿性和情感性强,但与成人相比,脑细胞更脆弱,易疲劳,学习缺乏持久性,自控力弱。
第四,体育教学中的个性培养
(一)自我意识的培养以“尊重”为重,从小事,细节做起,引导学生正确发展。
一项针对城市儿童的调查显示,89%的小学生依赖性强,生活不能自理,因为被溺爱而缺乏自立和生存能力。另一项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的体重不满意,这直接降低了个人自尊,导致自我意识的缺乏。两次调查都突出了学生自我意识相对薄弱的问题。
自我意识是人们对自己的认识、体验和调整。它是人格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兴趣、能力、性格、情感、道德行为都有很大的影响。小学生正处于社会性自我形成的关键时期,自我意识的健康发展直接关系到其健康人格的形成和社会化过程的顺利进行。小学生通过各种活动,逐渐对自己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地位有了一定的认识,形成了对未来生活的各种理想,产生了自我实现的愿望和需要,努力使自己的行为在社会上得到他人的称赞和尊重,以此来努力建立符合社会要求的自我。他们渴望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肯定,高年级小学生也希望得到同学朋友的接纳和肯定。总的来说,小学生自我意识的社会化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仍然不够客观全面,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
根据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要从细节和小事上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不要讲比较抽象的理论。对初、中学生要求具体、直观,对高年级学生要求用概括的观点看待自己,从而促使小学生的自我意识上一个新台阶。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体验到维护自我尊严的自我情感作为主导其参与体育运动的动力。在行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多使用提示性的语言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多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和行动让学生获得自信。比如,在多年的小学体育教学中,我发现运动速度与身体自尊、情绪稳定性、外向性、自信心呈正相关,尤其是中低年级的男生。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我会有意识地、适当地给学生进行速度练习,以增强他们的速度能力,尤其是对于运动能力稍差的学生。我会用老师陪学生,提前停表来增强学生的信心,对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识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2)注意情绪的缓慢引入,培养良好的性格。
在第28届心理学大会上,美国心理学家琳达·卡姆拉斯发表了《中美儿童的发展》,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她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约有20%的儿童有抑郁症状,其中4%为临床抑郁症。中国孩子比美国同龄孩子少笑55.6%,美国孩子比中国孩子更爱笑。美国River County College心理学与教育学教授Carol Heng做了一项研究,研究表明,与美国儿童相比,中国儿童的内向、退缩、焦虑的比率分别为92%、365、438+0.3%和65,438+0.38%。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了《2005: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05年,媒体报道的中国大陆大学生自杀事件有116起,死亡83人。仅在2006年过去的两个月里,深圳一个月内就有两名中学生自杀,广州华农大学一周内就有三名学生自杀...大量数据凸显了部分中国学生在人格培养上的偏差,这也隐含着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人格培养问题。
小学生的人格发展总的趋势是随着年级的增长呈上升趋势,但在各种具体的人格特征上又有自己独特的发展特点。小学生人格特征的整体发展是不稳定的,这可以从他们的态度特征上反映出来。小学生对现实的态度和观念还没有形成。在对待社会、集体、学习、劳动或自己和他人的态度上,容易被暗示、模仿,缺乏自我分析和自我安慰的能力。就人格的情感特征而言。小学生的情感特点是不断发展的。发现小学二年级的情绪主导情绪不太好,可能跟还没有很好适应学校生活有关系。从四年级到六年级,情绪的强度和持续性发展很快,在小学六年级达到一个高峰。
在体育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学生情绪不稳定的情况,这很容易导致学生之间的冲突,而教师处理冲突的方式对学生的情绪和人格有很大的影响。“慢引入”是一种更有效的处理事件的方式。慢引入是指通过合理利用各种“缓冲器”,缩小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情感“鸿沟”,缓和两者之间的情感冲突,并适时适度地进行引导,使两者之间的精神和情感交流顺利进行,达到教育目的。
(3)用鼓励塑造小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马卡连柯:坚强的意志不仅是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能力,也是在必要的时候迫使自己放弃自己想要的东西的能力...没有刹车就不可能有车,没有约束就不可能有任何意志。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意志意识较低,容易出现任意性和暗示性。果断性不强,往往表现出轻率、鲁莽决定的特点。虽然犹豫不多,但这并不代表他们果断,很可能是为了逃避决策的自卫。小学生的坚持性不强,但是改变想法,虎头蛇尾的做事是常有的事。另外,自制力素质差,任性、冲动、懦弱往往表现在一些小学生身上。但据观察,到了初三,学生的自制力会显著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各种素质会逐渐形成和发展。在小学生发展的早期对其进行意志品质的引导和培养,会促进其良好人格的稳定,鼓励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根据心理学,意志在调节行动中有两种功能:一种是发起,另一种是抑制。前者表现为推动人们从事实现某些目标所必需的行动,后者表现为阻止与预定目标相矛盾的欲望和行动。在体育教学中运用激励,既推动学生实现教学目标,又减少了学生在运动中因不适而产生的懈怠、恐惧等不良心理反应的影响,促进了学生克服困难的坚持,隐性地降低了运动的难度,同时激励也成为学生坚持自我的动力,增强了克服困难的信心。比如小学的400米耐力练习,学生在后半程放弃跑步(比如跑慢点,甚至走路)之前,老师说“你肯定可以再跑* *米。”跑完全程后,老师会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学生,对学生以后的活动有很强的激励作用,增强身体素质,促进意志品质。
(四)教师的人格不仅影响自身教育教学活动的效果,也影响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教师良好的人格是培养学生人格的最好教材。
教学是教与学之间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学不仅体现在教学方法上,还体现在教师人格的影响上。Vaspen和Hill的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影响取决于教师的人格类型和他所教学生的人格类型。有激情的老师不喜欢纪律,他们更关注学生的想法,而不是学生自己,强调思考和推理的客观性,从不掩饰自己的情感冲动。这种类型的老师最适合教听话又挣扎的学生。自控型老师强调纪律,能理解学生,对学生的情绪变化非常敏感。这些老师相对来说适合教任何类型的学生。恐惧型教师容易焦虑,行为稳定性差,防御性强,自我约束较严,不喜欢变通。这种类型的老师容易诱发学生的焦虑和防御反应,教挣扎的学生效果略好。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个性表现在许多方面,如一个示范动作、一场教学比赛、一次突发事件的处理以及师生关系。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教师首先要有良好的人格意识,不仅要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如规范体育课的自信心、良好的个性、坚强的意志、稳定的情绪、对体育教学的良好感情等。作为体育教师,要用这些优秀品质尽可能地要求自己,把教师的良好人格传递给学生。
动词 (verb的缩写)结论
性格作为人的一种特征,不会在短时间内形成,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取得明显的效果。它要求我们在长期的体育工作中,运用说服、慢引、鼓励等多种策略,使学生成为合格的、有个性的人才。
参考资料:
1,国家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运动心理学。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
2.《体育课程标准》课题组编写。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