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学生在课堂上插嘴
说到学生上课插嘴,总有孩子在语文课上耀武扬威。他们敢于幻想,大胆猜测,大胆表达。他们以自我为中心,没有纪律,也不需要倾听。很多老师都说自己不卑不亢。因为传统的问答式和听说式教学已经在老师心中根深蒂固。老师是教室的主人。学生先举手,征得老师同意后才能发言。一般情况下,学生不会在课堂上插嘴。有一次,笔者看到上课被打断。老师拿了第一本书《画》。当老师问:为什么人来了鸟都不惊讶?老师的话音未落,一个小男孩打断了他:“老师,我知道这只鸟饿了,它的主人给它食物,所以它不怕……”老师赶紧走到他面前,狠狠地瞪了他一眼,喊道:“别胡说八道!”学生插嘴真的是废话吗?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小学生经常用图像、颜色和声音来思考。”当他们的感受接近自己的生活和感受时,就会有热情发言的冲动。“学生插嘴”现象经常出现在小学一年级学生的课堂上。具体表现为:老师在讲解、引导或统一要求时,学生突然给你一句意想不到的话;当学生在提出一个问题或解决一个问题时,有些学生会不自觉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这两种现象给作者带来了很多担心、困惑和喜悦。笔者认为,在传统的“问答式”和“听说式”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人,课堂成为教师的“中心化”;学生们不敢越过这条线半步。只有他们先举手,得到老师的同意才能发言。一般不会出现上课“学生插嘴”的现象。但新课程倡导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主张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和研究者。在这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学生插嘴”的现象是合理的,无可非议的。不是“乱”,而是“活”,这是新课程条件下的教学景观。“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它要求教师特别关注学生的个性和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个性,展示自己的智慧和才华。“学生打断”是学生实现个性的最佳方式,因为学生打断是在不受约束和无负担的教学情境中进行的。这种个性张扬是真实的、积极的、有意义的,是学生直觉、顿悟、灵感的创新思维。同时,新课程特别关注教师的成长,让课堂成为教师展示教学才华的平台。“学生插嘴”现象会考验教师的教学理念、调控水平、应变能力和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当学生“插嘴”不满意时,如何让学生愉快地坐下来;当学生的打断具有挑战性时,如何盘活并进行教学的“二次设计”,使学生的打断成为学习资源,成为学生探索知识、发现新规律的起点。针对这类问题,笔者认为等待很重要。这时候老师要能做出延迟判断,让学生自己判断。这是老师在课堂上应该经常使用的策略。也就是说,老师不要急于把自己知道的答案告诉学生。面对学生的“打断”,等待能给学生提供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一个自由想象的时间和空间,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焕发出思维的活力。此外,《数学课程标准》在“情感与态度”中强调,学生要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克服数学活动中的一些困难,获得成功的经验,对学好数学有信心。面对学生的“打断”,老师不仅要认真听讲,耐心等待,还要经常为学生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