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小学生容易被直观的东西吸引?

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它不是一种附加的教育,而是一个完整的教育工程,应该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在教学设计、评价和管理中消除一切有害于学生心理健康的不利因素,预防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学生在没有过大心理压力的轻松、和谐、愉快的情境中学习,维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我觉得应该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注重教材中蕴含的心理学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渗透。

语文和思维类教材中的内容是为了教学生良好的素质,而数学的内容则倾向于理性知识多,人文性少。但是,我们仍然可以找到许多有益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内容。在数与代数课上,主要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和估算能力;综合实践应用更多的课程,可以让学生主动探索,体验找到自己结论的喜悦和自豪;在图形理解课程中,可以着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在统计与概率课程中,可以增加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学会学以致用。比如第六册,可以自然地渗透公平、平等、互利的思想,培养学生平和的心态。再比如,很多应用问题中有大量的国民生产总值、原煤产量、人均年收入等信息。通过这些信息,学生可以产生自豪感,从而培养他们热爱祖国、人民和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

第二,注重学习过程体验,诱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心理学研究表明,直观、生动、新奇的事物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总是与学习材料直接相关。而且小学生好奇心强,好学,容易被新鲜感吸引。因此,要解决小学生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思维的形象化之间的矛盾,教师必须组织学生多做动手操作来“动”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产生更多新的问题和想法,活跃课堂气氛。比如在“认识物体”的教学中,我首先组织学生玩积木,让学生在玩积木的活动中认识正方形、长方形、圆柱、球的形状和特点。这样学生在中学和学校玩的时候不仅不会觉得无聊,还会感兴趣。教师运用生动的语言和恰当直观的教学方法,往往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发展他们的兴趣。

第三,教师自身的行为也是健康心理渗透的良好渠道。

子曰:“其正而不令;他身体不对,虽然做不到。”老师就像学生的榜样。老师所做的一定会导致学生也这样做。有时候,一遍又一遍的说教,不如一个眼神的暗示,一个示范的动作,一句不经意的话。可以说学生很多好的道德品质都是老师潜移默化教出来的。因此,为了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师必须正直。

教师的行为渗透不需要讲很多大道理,只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小事传递好的品质。比如干净的办公室,可以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地方干净,也可以给别人带来美好,明白“一屋不能扫天下”的道理;看到扫帚掉下来随意捡起来,告诉学生爱护公物也是一种美德;面对别人无理的吵闹,老师能平和的对待,能让学生明白平和的心态也是一种修养;乐于帮助别人的困难,可以让学生明白“雷锋精神不是贴在墙上挂在嘴边的”...

第四,确定评价取向,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评价是指按照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活动和效果进行的价值判断。学生参与评价的过程,也是学习做人的过程。在评价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循序渐进的积极评价法,而不是把一个完美的答案作为评价结果的唯一标准。许多孩子厌倦了学习和逃学。根本原因是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受到了很多人的批评和指责,甚至讽刺挖苦,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注意多鼓励,多表扬,少批评,少指责,注重教育的平等和公平,努力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加以引导和培养,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