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及对策

小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一、选题背景。

1,素质教育的需要

素质教育的基本要义是面向全体学生,保证义务教育的全面实施。但在我校,由于招生后学生素质或自身发展的差异,导致同年级、同班级的学生分化,产生了一部分学困生(以下简称“学困生”),这是一种普遍的教育现象。我校学困生课题的研究是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措施。

2.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情感。然而,随着学生成绩的变化,对学科知识的要求和能力也在不断提高,班里出现了一些态度消极、兴趣淡薄、信心不足的“学困生”。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研究这些“学困生”的特点、成因以及转化策略。

3.学校需要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中心小学,由于复杂的社会原因和家庭氛围,学困生越来越多。为了提高我们学校的质量,我们必须研究学困生现象,并采取有效措施改变现状。长期以来,我校教师对学困生的转化做了很多尝试,但由于没有理论体系,效果并不明显。因此,我校把学困生的研究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主体的定义

1.本课题仅限于我市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研究。

2.学习困难学生的定义。学困生,即学困生,是指智商处于正常水平,因非智力因素导致学习成绩不合格,影响或阻碍其进入下一阶段学习的学生。

3.非智力学困生的定义。非智力学困生是指感官和智力正常,但由于社会、家庭、心理障碍、学习方法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学习成绩低于智力潜能的预期水平,与教学目标要求相差甚远的学生。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主要是非智力型学习困难学生。

4.本课题预定对小学语文、数学学科学困生进行研究,找出原因,实践转化对策,以提高教学质量。

5.本课题旨在探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转化学困生。在不影响资优生学习的前提下,加强对学困生的转化,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第三,本课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1)、前苏联霍姆林斯基的“矫正”和“教困难儿童”的理论与实践、赞科夫的转化“学困生”的理论与实践,有利于大面积转化学困生,为实验对象探索有效的教育模式和方法,最大程度地改变差生的学习习惯、道德表现和心理素质,为学生今后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美国心理学家在社会知觉和人际关系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归因理论中对学困生的讨论,美国心理学家詹德和福塞特的角色理论中对学困生的讨论。转化学困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积极性。

2.实用价值:

(1),通过对转化学困生的教学对策的研究和探索,有可能改变我校乃至我市得分率低的严重局面,从而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2)有利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真正体现教育平等、教育均衡。

(3)通过研究促进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第四,研究目标和待解决问题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寻求有效的教学对策,丰富当前的教学理论。

1.把握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寻求有效的教学对策,丰富当前的教学理论。

2.探索我市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探索学困生转化的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

3.构建有利于学困生转化的课堂教学模式。

4.通过对现代农村小学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策略的研究,促使教师关注和研究学困生现象,提高对学困生的教育能力,从而促进其专业成长。

动词 (verb的缩写)国内外同领域该课题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学困生的成因与转化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命题。课题组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查询,我们对国内外关于学困生的研究进行了分类整理,主要成果如下。

学习困难学生的分类

关于学困生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个角度:

1.根据学习困难的程度,有:重度学习困难学生、中度学习困难学生、轻度学习困难学生;

2.按心理特征分,有:智力迟钝型、懒惰型、自卑型、落后型、模糊型、迟钝型;

3.根据学习动机的分类,有:被动型、随意型、得过且过型和虚荣心型。

4.学习困难学生可分为智力差生和非智力差生。

(二),关于学困生的成因

关于学困生成因的理论或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几种:巴班斯基(苏联)的学习障碍成因分类、加里·蒙特的分类、博里索夫的图式、翟特林的分类、何家坑的贫困生成因分析、万志如的贫困生个案研究、苏霍姆林斯基的成因分析、的结论、金兴明和郭迪的调查、科尔曼的报告、王的分层抽样。这些理论和成果从不同角度考察了学困生的成因。

1,从非学校教育因素来看,学困生的成因有:

生理因素;早期教育中的不良因素,智力因素,动机因素等等。

从家庭因素教育方面看,学困生产生的主要原因有:父母文化程度低、父母行为不良、家庭教育不当、家庭氛围不良、家庭经济困难、家庭环境不良、家庭缺乏温暖、激励不当、期望过高等等。

从社会环境因素来看,学困生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不良文化环境关系的影响等。

2.从学校教育方面来看,学困生的主要成因有:

办学思想不正,高考指挥棒导致学校机制变形,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学困生发展;教育者自身缺陷,教师职业道德有待加强,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水平不高,教育方法不足,学生的压抑理解有余;学校内部各种教育力量没有形成合力,导致学困生的出现;教学中的问题,比如对教材要求高,课业负担重,班级人数多,教师工作量过大,导致对学生辅导不足等等。

3.根据学困生自身特点对其进行分类,主要包括:

缺乏学习的动力。学习缺乏动力和学习缺乏动力是学习障碍学生最突出的心理特征。研究发现,约有一半的学困生学习意愿较弱。

有感情障碍。学习障碍学生在遇到挫折时容易焦虑和抑郁。有时他们在小过错面前会失去对自己情绪的控制,顶撞老师,违反校规。

第六,完成本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一)研究条件分析

1,优秀的人才条件

学校60%以上是中青年教师。他们朝气蓬勃,勇于开拓,积极参加各种教学改革实验,科研氛围浓厚。课题组的核心成员都是教学骨干,主要来自语文和数学学科。他们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

2.地理位置合适

我们学校的地理位置在农村,招收的学生都是我们学校附近的两个自然村的。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农村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具有地域代表性。

3.教学条件比较完善,有微机室、远程教育观摩室等先进的教学设施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2)研究的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学校成立了研究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研究工作。

2.充分发挥专家组的学术引领作用。聘请市、镇教育所和教研室的教师担任研究顾问,充分发挥专家组的检查、指导和辅导作用。

3.加强教师培训,提高参评教师的科研素质。

4、建立健全调研制度,设定时间、地点、调研内容,确保调研落到实处。

5.学校大力支持该课题的研究,在课题使用上提供了6000元的充足保障。

七、研究对象、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我校所有学习困难学生。他们的主要表现是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自信,学习方法不当,学习被动,学习习惯差。在正常的教学要求下,他们感到学习困难,完成学习任务有一定的困难。

(2)研究内容

1,学困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寻求有效的教学对策。

2.农村小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包括社会文化对学困生的影响、家庭教育氛围和家庭结构对学困生的影响、学困生与父母的关系等。

3.语文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有效转化学困生?

4.学习困难学生个案辅导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5.如何通过家校紧密联系转化学困生?

(3)研究方法

1.文献法:了解国内研究现状和成果,收集相关理论和资料,为课题提供理论支持。

2.调查方法:有问卷调查和跟踪调查,分析学生的学习现象,确定研究对策,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3.实验法:注重案例分析,采取教育激励、心理咨询、学习辅导等措施,促进学习顺利克服学习障碍,进行有效学习。

4.案例分析:对具有典型特征的学生进行调查和跟踪,揭示从性格到性的一般规律。

5.经验总结:注意从感性材料中提炼,及时总结,形成有价值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