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班主任如何教好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指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心理发展需要的特点,引导全体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参与一系列活动,通过亲身体验和感悟,提高心理素质,增进心理健康,促进心理素质优化,开发心理潜能的一门新课程。它强调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积极参与和主动性。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堂设计

(一)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贴近生活,目标具体、有针对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要贴近中小学生的实际生活,根据不同年龄段中小学生面临的不同心理问题,确定不同的教学内容。比如小学生感恩父母,大一适应环境,初中高中的人际交往和恋爱问题。只有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才能让这门课更有吸引力,更有意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要具体、可行、可操作,避免大而空的目标和内容。

(2)精心设计活动,使之多样化、层次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应避免过多的说教,以活动为主。但活动内容不能太多,要“精”。要考虑活动的全过程和活动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事故。活动的形式要多样化,避免过于单一,比如仅仅是写作或演讲,容易让学生感到无聊,对活动失去兴趣。要结合多种形式,紧密联系,层次分明,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取得良好的活动效果,从而达到活动的目的。活动形式的设计要适合不同学生的年龄特点。比如小学生更适合讲故事,玩游戏,而不是辩论比赛。

(3)注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创新。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设计中,既要避免活动的时效性,又要避免活动的单一性。要考虑学生有没有做过,对活动有没有兴趣。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年龄特点,对原有的活动设计进行创新,或者邀请学生参与活动设计,可以增加学生对活动的认同感和参与感,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4)设计备份方案。活动方案的设计应考虑意外因素的出现。比如户外活动的设计要考虑天气因素的变化。如果下雨,要采用第二种方案,使活动设计方案灵活。比如一个活动计划在实施的时候,有不足的地方,可以用另一个活动计划的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从而达到活动的整体效果,达到预定的目标。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注意事项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活动和体验是心理健康活动课的两大核心要素。这两个因素的最好体现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角,让学生的体验更加深刻。教师要摆正自己的角色,做心理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启蒙者。在活动过程中,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仅体现在参与活动前的设计,发挥活动中的主导作用,还体现在参与活动后的评价。教师积极接受学生在评价中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和完善心理活动课程。

(2)合理分配时间,讲好规则,做好示范。教师要灵活控制时间,不要在一个活动中浪费太多时间,影响下一个活动,使整个活动无法完成,达不到应有的活动效果。讲解活动规则时,要思路清晰,语言简练。可以自己演示,也可以请学生演示,这样更有利于活动的顺利进行。

(3)多问开放式问题,减少封闭式问题。心理活动课侧重于心理体验和自我表达。开放式问题有利于学生畅所欲言,自由表达自己的感受,而封闭式问题有固定的答案,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的自我表达。在学生不断表达和倾诉的过程中,可以不断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

(4)关心和鼓励学生。心理健康活动中有些学生性格内向,甚至自卑,言语表达缺乏自信,这就需要老师的鼓励和支持。提高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敢于表达自己,不断强化自我意识。在活动中运用表扬和赞美,增强学生的愉悦感和自我效能感。

(5)教师把积极乐观的情绪带进课堂。心理健康活动的活动氛围是整个活动成败的关键因素。教师要把积极乐观的情绪带入课堂,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避免负面情绪对活动气氛的影响。同时,教师要注意在活动氛围低迷时及时进行调节,以促进良好活动氛围的形成。教师的话语应该幽默,使课堂气氛更加愉快。你也可以通过让学生讲笑话和表演小品来调节课堂气氛。

(6)适当的自我暴露,增强师生之间的信任感和亲密感。根据人际交往中的对等原则和主动原则,教师适当的自我暴露有利于增加学生的信任,使学生敢于真诚地展示自己,有助于学生表达自己的感情。

(7)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师。第一,不断学习新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理论、方法和技巧。注意积累日常生活、网络、书刊中的各种素材。第二,注重课程效果的跟踪评价,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加注重实践。比如亲子关系主题,可以邀请家长参加活动,通过电话网络了解学生在家庭生活中的表现。第三,不断进行教学总结和教学反思,总结和改进每节课的优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