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郎昆志愿活动的评价

武汉理工大学郎昆志愿服务队以关爱农民工子女先进个人、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郎昆命名,专门关爱农民工子女。郎昆志愿服务队致力于为农民工子女提供学业辅导、自理教育、感受城市等专项志愿服务。

郎昆,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的学生,一个漂亮的80后女孩。和很多同龄人不一样,她宿舍里没有化妆品、珠宝、名牌衣服,几乎所有的奖学金都捐给了贫困家庭的孩子。她的业余时间也花在为农民工子女做志愿服务上。本科4年,是武汉市农民工子弟学校屋顶小学的编外老师。毕业后,我志愿去贵州山区支教。六年来,她志愿服务5000小时,走访1.8万公里。

“屋顶小学”有一个大学老师。

4月21,楚清小雨。一路颠簸,在常青花园站下车,穿过几条弯弯曲曲的窄巷,再绕过一间破旧的房子,郎昆和她的三个同学带着给孩子们的小礼物,奔向屋顶小学蔡程分校的大门口。“郎姐姐来了!”郎昆刚进校园,他的同学就发现了他。孩子们像一群鸟一样迅速聚集起来。

“屋顶小学”名为灵芝小学,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高家台菜市场楼顶。屋顶平台是孩子们升旗、做操、做游戏的地方。因为最近高家台前拆迁,这些孩子目前只能四处走动。

2005年3月,一篇关于“屋顶小学”的报道深深触动了当时大一的郎昆:简陋嘈杂的环境,干渴的眼神...她决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这些“流动的花朵”。

郎昆提议为学生开设“第二课堂”。第一个月,她去了屋顶小学17次。学校被感动了,同意郎昆每周五组织有特长的大学生给学生上美术、舞蹈、音乐课。

从那以后,无论是寒冷的冬日还是烈日炎炎的夏日,每周去一次屋顶小学已经成为郎昆和他的同学们的“必修课”,风雨无阻。为了给学生上好一堂课,郎昆反复观看和琢磨优秀的课程视频,并写下了厚厚的一本讲义和心得体会。她经常一遍又一遍地试着对着镜子说话,直到嗓子疼得说不出话来。

就这样,郎昆坚持了四年。在过去的四年里,她和志愿者团队还筹集了1200多件衣服、500多件学习用品和5000元资金,资助贫困农民工子女。她安排屋顶小学十几名家境贫困的优秀学生与武汉理工大学不同班级结对,为这些学生解决每年的学费。

2005年6月65438+10月65438+9月,郎昆组织“屋顶小学”的孩子们参观了武汉理工大学校园。“一路上,孩子们兴奋地又喊又唱,边走边在笔记本上写。”活动结束后,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向郎昆展示他们的评论。看着那一行行稚气的文字,她的眼眶湿润了。

贵州山区的开放式教学花

2008年,本科毕业的郎昆成功入选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项目研究生教育组组长。8月,她带领支教团到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龙里县支教一年。

郎昆主要承担龙里县城关第三小学毕业班的英语教学任务。这所学校90%以上的学生都是农民工的子女。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郎昆把宿舍当成了自习室,拿出精力准备高考。一个课件反复修改了十几遍,深夜备课是常事。

经过不懈的努力,郎昆倡导的“快乐英语、激情英语”教学活动已初见成效。“以前上课很难,一个月后上完课就成了最难的事。班主任不得不几次亲自出面,强行下课。经过一年的努力,我的200多名同学毕业考试平均成绩达到了91。听到这个消息,我的眼泪忍不住流了下来。”郎昆回忆道。

正当教学步入正轨时,郎昆在第二学期开始时遇到了另一个问题:五个孩子因贫困而辍学。郎昆决定亲自和他的队友去看一看。

经过四个多小时的颠簸山路,郎昆终于来到了一个学生的家里。她惊呆了:家里除了床几乎没有什么家具,墙板“千疮百孔”,大一点的缺口能容下一个人。她和同伴赶紧联系公益网帮孩子筹集学费,联系民政局帮父母进行社会救济...

郎昆和他的同伴利用周末走访了龙里县的许多乡镇,并倡导为龙里县的贫困学生建立一个项目图书馆。一年时间,他们筹集了4万多元的物资,发放到各个乡镇的学生手中。“我们只有单纯的想法,不愿意看到一个孩子因为贫穷而放弃学习和梦想!”

除了能让孩子上学,还应该让孩子好学。郎昆等人主动承担起龙里县少先队总辅导员的工作,在多所学校建立了“为了明天——多彩阳光工作站”,包括雏鹰志愿者基地、素质拓展训练营、心理援助与爱心联盟等。少先队大队也成了孩子们喜欢的地方。“那里的每个孩子都是一样的,一样的自信,一样的快乐,一样的爱。”郎昆说。

郎昆的坚持感染了他周围的许多学生。2010 12,武汉理工大学团委成立了“郎昆关爱农民工子弟青年志愿服务队”,帮扶农民工子弟学校。

闲暇之余,郎昆还到武汉周边的农民工子弟学校进行调研。她期待未来通过“爱心联盟”等主题行动,开展近100次志愿服务,动员武汉地区高校志愿者团队,与农民工子女学校建立1000个结对帮扶,服务6万至8万农民工子女。

“有希望的地方,痛苦就变成了快乐;希望就在那里,明天就在那里,青春没有失败!”这是郎昆最喜欢的诗。她说,志愿为农民工子女支教,可能很辛苦,但心里永远是甜的。

一个偶然的机会,郎昆走近了一群农民工子女,并与这些“流动的花朵”结缘。六年来,她风雨无阻地去教书。我们反复问:是什么“决心”支撑着一个女孩,让她能坚持这么久?我们总是想象这个女孩一定有什么不寻常的地方。然而,我们最终还是失望了。她是一个普通的女孩,生活学习都很顺利,很平静。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牵着农民工子女的手,志愿生活开始了。

“他们是未来的希望,所有的孩子都一样。”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需要特殊照顾。郎昆想帮助他们,并希望“托起他们”。正是这种善良,让她义无反顾地走过了六年风雨飘摇的路。六年的时间里,她的坚持和坚韧不知不觉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是的,当志愿服务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一切都是那么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