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门油田小学

不生就别问政。——简述陈的家训和个人简历。

陈(1859-1937),本名,散。江西伊宁人。近代同光诗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晚清著名改革家陈宝桢之子,与谭嗣同、徐仁柱、陶菊存并称改革四公子,国学大师、史学家陈之父,另一子为画家。陈被认为是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生前出版《三原精舍诗集及其续编》等文集,死后出版《三原精舍文集》17卷。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慈禧训话,陈宝桢、陈父子因护匪(即戊戌四章杨瑞、刘光第)被定罪革职,从此不用。陈宝珍死于1900。从此,陈放弃了世俗,立下了永不生育、不问政事的家训,开始了他在中国近40年的诗人生活。

从此,陈家再也没有涉足过官场和官场。从1923到1925,陈住在杭州。(整理)1924年4月,印度诗人泰戈尔来到中国,徐志摩等人到上海迎接,然后他们带着美丽的风景来到杭州。在西湖边的晋祠,泰戈尔特意拜访了陈。两位不同民族的老诗人,通过徐志摩的翻译,表达了自己的仰慕之情,并互赠诗词。泰戈尔作为印度诗歌的代表送给陈一本自己的诗集,并希望陈作为中国诗歌的代表也回赠一本诗集。陈接书后表示感谢,并谦虚地说:你是世界闻名的诗人,你足以代表贵国诗坛。至于我,我不敢自称为中国诗人的代表。后两人肩并肩拍了一张照片,这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个故事。

1929,陈登庐山。蒋介石在山里逗留期间,去牯岭度暑假。他想见见他,派人联系他。他不想和政客们交往,对来访者说,我已经是个局外人了。就算见面,也没什么好谈的。我觉得没必要见面。

虽然家族的政治之心是干巴巴的,但追求知识却成了主轴。陈对后代的教育是非常认真的。他的几个儿子明显受到这种家庭环境的影响,比如陈寅恪早年就有吟诗和和声的习惯,以及他对经典和历史的扎实功底都是表现。童年时,陈寅恪非常喜欢读书。后来,他因眼疾住院。他曾经和大三学生王钟翰说过:我的眼疾不是麦饭石能治好的!因为我嗜书如命,不看书,没日没夜。旧时代既没有电灯,也没有洋蜡烛,只用小油灯,藏在被褥里,周围放蚊帐,防止灯光暴露,以防家人知道。清代用光面纸平版印刷的一本书,又小又模糊,最伤视力。而且有时候看书,爱不释手,通宵达旦的比赛。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高度近视和视网膜脱落,这已经成了必然的事情!

一方面,这种功夫自然离不开陈寅恪的过人才华,但毫无疑问,也与陈的家庭教育密切相关。

丁家训及个人介绍

丁对的家庭指示和个人简介根本不关心。当人们问他如何培养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儿子时,的父亲丁回答了这个问题。

丹介

丁(1911-1991年),山东省日照市人。著名土木工程专家,曾在焦作工学院、山东大学、重庆大学和台湾省立大学担任教授。丁先生是世界著名实验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教授的父亲。

十几岁时,丁肇中正处于战争时期,他在西藏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此外,他身体不好,小时候就被疾病折磨,所以正规教育是不可能的。那段时间,他待在家里,由父母教导。丁肇中的母亲是儿童心理学教授。她很善于把握孩子的心理。虽然她教丁肇中知识,但她从来没有要求他考100分,因为她知道100分对一个孩子来说毫无意义。关键是要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未知世界的精神。

抗日战争胜利后,丁肇中一家回到了青岛。他的父亲把他送到一所由德国修女管理的非常严格的天主教学校。学校的老师都是修女。妈妈们都很认真,也很会表达自己的孩子。由于丁以前从未接受过正规教育,在天主教学校的严格管理和僵化教育下,他的学习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这个时候,父母从来不怪他。他们不是强迫孩子在学校取得好成绩,而是经常带他去看京剧和电影取乐。过了两天,告诉他爸妈,他不想再去了,所以他爸妈给他换了学校。然而,无论在哪个学校,丁肇中的成绩都不突出。他回忆说:在考试排名榜上,从前面找我不容易,但从后面找我很快。但他的父母并不为此责怪他,而是让他发展自己的兴趣。此后,无论他在台湾省上中学,还是后来去美国上大学,他的父母都充分尊重丁肇中选择专业的兴趣和决定。所以,当世界上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间问他成功的秘诀时,他总是只有一个答案:兴趣。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你必须对你做的事情感兴趣,然后全神贯注。

对兴趣的关注也使丁肇中总是充满信心。几十年来,他所做的一直是没有人做过的事情,没有办法遵循。兴趣成了他行走在实验物理前沿的唯一动力。他的实验几乎每一个结果都告诉世界这个世界是什么或者不是什么。当有人问他几十年来是否面临过实验失败,他毫不犹豫地说:没有,从来没有。有人怀疑这里面是有运气还是运气,但他还是很干脆的说:一点都没有。每一次实验都是认真努力的结果,因为事先谨慎。

论朱自清的家风、家训和个人介绍

关于朱自清的家风,家训,个人介绍_自然,一个人的素质和成功并不完全取决于学校教育:说要休学兼职,那只是我们的想象。目前我还不能对这件事下决心;尤其是在这个变化的时代,你知道如何收集种子吗?目前我们能做的就是培养他们的基础力量,心智和眼光:孩子的手还是孩子的手,自然不能说高不可攀,下午从附近的地方慢慢打个盹。自然,这只能按照我自己的样子来避免:上帝是睿智的,只有一个人,不管是才华横溢的,谄媚的,还是平凡的,都让他们尽力而为吧。朱自清的孩子。

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华子,名秋实,后改名子清,有弦。原籍浙江绍兴,生在江苏东海,长在江苏扬州,所以叫扬州。毕业于北京大学,曾任清华大学教授兼中文系系主任。现代散文家、诗人、作家、学者、民主斗士。朱自清1921年参加文学研究会,五四时期重要作家之一。清新的文风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系和文体,为中国现代散文树立了全新的审美特征。

吴晗先生在《论朱自清未领美国救济粮》一文中回忆道

陶:这个时候他的胃病已经很重了。他只能吃很少,吃多了就吐。他面容消瘦,声音低沉。他有大大小小七个孩子,生活比谁都艰难。但当他看完手稿后,他毫不犹豫地立即签了字。他在写作方面一直表现良好。这一次,他依然用颤抖的双手一丝不苟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朱自清在弥留之际,还语重心长地告诉妻子:有一点要记住:我签署了拒绝美国面粉的宣言,以后再也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了!

这件事也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朱自清的二儿子朱闰生经常对人说:我父亲教给我的东西足够我一辈子用了。他是一个真正的绅士。是父亲的去世让我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他的正义感和强烈的爱国心深深震撼了我。

朱自清有一句生动的教子名言:让孩子爱在正道上狂奔,不要让他们像老母鸡翅膀下的小鸡。那是徒劳的一生。

朱自清是一个有独立人格的知识分子,他当然希望孩子们也这样。他的第三个儿子朱,还在上高中时就加入了中国民主青年团,同年加入了中国* * *生产党。高中毕业前,他服从组织安排,参加了革命工作。他回忆说:晚年的父亲,在我们孩子的感巾里,真的是纯洁的。他尊重我们的政治选择,从不干涉。当他要求我们为他做任何事时,我们应该说请和谢谢。这不是普通的礼貌,而是来自于对我们人格更深的尊重和关心。父亲留下的这种正气,对我们的生活确实是用之不竭的。

论杨虎城的家风、家训和个人介绍

关于杨虎城家风家训个人介绍_爱国爱民,做一个真诚的人。孙子韩阳谈爷爷杨虎城倡导的家风。

简介

杨虎城(1893-1949),原名湖东、钟祥,后改名为虎城。陕西蒲城。中国军事将领,Xi事件的领导者之一。曾任中华民国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西北绥靖公署主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军总司令、陆军二级上将。1936与张学良发动了Xi事变。被囚禁12年后,1949年9月6日,在重庆中美合作所代公庙被杀。他是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65,438+000英雄之一。

爱国爱民是杨虎城倡导的家风,从他给我父亲起名为杨拯民就可以体现出来。韩阳说。杨虎城出生在陕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的父亲杨怀福因参加反对满清政权的秘密集会而遭到仇人陷害。他于1908年在Xi安被满清政府绞死。

从此,15岁的杨虎城组织贫困农民在村里设中秋,做一件劫富济贫、消除暴力的事情。为了改变社会不公,他后来信奉三民主义,追求更大的政治目标。1936 12、张学良和何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安事变,迫使蒋介石停止内战,进行第二次国民合作。因此,杨虎城将军被誉为为抗战立下汗马功劳的千古英雄。

杨拯民是杨虎城将军的长子,也是杨虎城将军被害后唯一幸存的儿子。杨拯民,一个小学生,开始知道一点他的名字“拯救人民”的含义,但不是很清楚。

有一次放学回家,我问父亲,给他起这个名字是什么意思。杨虎城摸着儿子的头,告诉他孙中山先生有两句名言,把人民从泥潭中拯救出来,把中国降落在富强的版图上。我也很喜欢这两个字。出于对孙金山先生的尊敬,也为了表达对儿子的殷切希望,我截取了这两句话中的“拯救人民”二字作为儿子的名字。

杨虎城很自律,家里一直没有固定住所。当上陕西省主席后,他给母亲和哥哥租房住,但仍住在营房里。

每天都要看部队做操,给战士讲政治。当时,卫兵和家仆称杨拯民为少爷。杨听后,强调不允许这样称呼他,只能直呼其名。生活很简单。吃饭也就两菜一汤。

杨拯民曾告诉韩阳,爷爷总是要求他的孩子努力学习,热爱他们的国家和人民,做一个真诚的人。这是基本的家风。

1938年,杨拯民来到延安,并很快加入了毛巾* * *生产党。投身民族解放斗争。经过战斗的洗礼,杨拯民成为了一名杰出的军事人才。

1949后,杨拯民来到玉门油田,这是国家重点油矿,也是当时最大的油矿。杨拯民上台后,致力于恢复油矿生产。

经过几年的努力,以杨拯民为首的玉门油矿发展迅速。截至1957年底,南新津县玉门油矿年产量10万吨以上,已发展成为年产1万吨的大型油矿。杨拯民不愧为新中国石油工业的第一代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