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偶感:新时期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三种“语文”能力
在新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全社会每个家庭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百宝箱”和“万能油”,持续而深刻地影响着家长和学生的“三观”和精神面貌。由于信息技术在万里的强大渗透力,这个阶段的中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知识需求远远高于或大于“00后”学生,甚至是挑剔的。这对于下半身已经进入新时代,上半身还在“旧社会”的中小学教师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考量。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所有负责塑造灵魂的教师都必须具备演讲能力、文学创作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这样才能捧得住学生,赢得课堂,才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首先,语文老师一定要练好说话技巧,激情四射,口若悬河,在课堂上“手舞足蹈”地打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文学大师的经典作品,解析名著精髓,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使命,也是语文教师的主要职责。怎样才能讲得好,讲得深,讲得透,讲得生动,讲得吸引人,讲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具备阅读和理解文本的知识,雄辩的思维,雄辩的口才和抑扬顿挫,幽默和愉快的表达。练就这种雄辩家般的能力很重要,但更多的是走上“三尺讲台”后的努力,这将决定你是浪费自己的天赋,还是用不懈的努力把自己从“1”变成“1O”。如果你选择了后者,你只有一条捷径可走,那就是必须认真准备每一份教案,不应付抄袭,构思巧妙,环环相扣,知识全面深刻,疑点准确。精心打磨每一条“线”,废话少说,直奔主题,做到语言准确无误,优美生动,富有感染力。这样讲课才能振振有词,高潮迭起,在“双基”落地的时候气氛才能热烈,才能让老师兴致勃勃地把课堂变成学生爱听、同龄人敬仰的大师讲堂。但是,每天坚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上一堂高质量的课,并不容易,在教学界做一个“家”,做一个“品牌”,更是难上加难。这就要求我们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百折不挠”的精神和毅力,才能“晴空飘云”。
其次,语文教师要勤于练习文学创作能力,变写作技能为教学技能,带领学生“沐浴在书本中”。新时期,随着高考制度改革的深入,“得语文者得天下”成为业界热点。显然,阅读《朗读者》和四大经典小说是应付不了考试的,它会成为学生最大的“成长的烦恼”。面对悄然而至、如泥石流般奔涌的改革大潮,中小学教师能力恐慌日益凸显。不学、学得少、不会写、写得不好,成了老师们不得不去除的一块块“疮疤”。但是,很多老师虽然知道自己有缺点,但还是得过且过,涛声依旧。我们做什么呢答案只有一个字:“逼”。通过搭建平台、激发热情、压担子,“逼”他们多读书、读好书、读好书,从书中找到最美的自己,从书中聆听名家的指点,用博学沉淀自己的魅力,争做师生的“领读人”。“逼”他们以随笔的形式记录“三尺讲台”上的点点滴滴和写作工作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从而深入掌握写作技巧,总结写作经验,以亲身经历引导学生解决“难以下手,无话可说”的作文困惑,引导学生掌握“怎么写,写什么, 而材料从哪里来”用自己的“一池活水”通过成立文学社和校报,师生共同创作,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手书我心”,激发良好读写习惯的养成,不断提高语文素养,为学生未来打下坚实的人文基础。
第三,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必须培养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整合的能力,学会勤用好教,让课堂教学彻底“脱贫”。新时代,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深度整合已经成为课堂常态。不了解或者不熟悉信息技术,就相当于放弃了有效的教学。语文教师不仅要会使用“畅所欲言”、“夏沃白板”等教学软件,还要熟悉常用的方法,通过图文并茂、视听结合的方式,简单有效地突破重难点。但现实中,往往存在将“触摸一体机”、电子白板等多媒体作为“小板子、小画板”的无知,尤其是一些年龄较大的教师,缺乏与时俱进的意识,习惯于“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工具,使得课堂表现力苍白、贫乏。怎么办,两个字“考核”。无数进步和成功的案例都表明,抓住了生命线,就找到了关键。教师的命脉是“评、定、评”。只要定期开展信息技术评价,就能激发教师“学深用实”的积极性,抓住“牛鼻子”,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有效整合。因此,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地“学”,创造性地“教”,才能不断地向学生注入知识。
总之,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尤其是要想成为一名“有名”的语文教师,就要有“冬练三秋,夏练”的意志和耐力。只有通过“学习、练习、总结、学习、练习、总结”的“线性”打磨过程,才能拥有优秀的语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