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走出误区,让实验回归真实,促进有效教学
庆阳市东方红小学教师赵兴义,当了37年班主任。他说:“只要我还是老师,我就当班主任。”赵老师对班主任的态度没变,但青年教师对班主任的态度变了:永远当不了班主任,就永远当不了老师。
华池县柔远初中语文教师黄军针对作文难的问题,推出了“初中语文读写生活化教学”课改项目,鼓励学生从课文中读出作者的生活,然后把自己的生活写进作文。于是,学生上语文课的态度变了,写作的态度也变了。
所有这些“改变”,在庆阳市教育局局长吕华东看来,可以概括为“让教育回归本真”。著名教育家朱永新今年4月到庆阳部分中小学考察,在其微博中欣喜地说:我们看到了“西部师生生活状态的改变”。
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2014 2月15日,陆华东看了宿州十中校长刘写的一篇文章《每一个老师都是校长》后深受感动,并给校长写了一封信,随刘的文章一起寄给了市直属学校和各县的部分校长。
很快,校长们回应了。正宁三中校长卢寿龙说,校长、老师、学生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对方的优点,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对方的缺点”。西峰区齐家楼初级中学校长佟君如说,“校长要创造一个渠道,唤醒每一个老师。”开学第一天收到信的庆阳一中校长窦兴文说:“校长还能这样!”
陆华东说,10年前,他刚担任庆阳市教育局局长时,发现中小学教师普遍存在一种现象:“校长是惯性的校长,老师是经验的老师”。他把这种现象称为“职业倦怠”:“职业倦怠的核心是功利和浮躁,而克服功利和浮躁,必须通过读书滋养教师的品格,培育教育生态。"
2005年,庆阳教育系统中小学“经典诵读”活动全面启动。对于教师,市教育局出台了统一的阅读目录,明确要求每位教师每年至少阅读一本教育经典,各级教育局长必须以身作则。此后,各校不同规模的“读书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各校“读书会”交流频繁。读经典、谈经验、写心得,逐渐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习惯,形成了“主任带校长读、校长带老师读、老师带学生读”的长效机制,涌现出一大批热爱阅读、善于思考的“种子教师”。
周一至周五每天下午上课前半小时,是庆阳市东方红小学师生的读书时间。学校提出的要求是:“学生不预习不做作业,老师不备课不改作业。”
每周五的最后两节课是庆阳五中师生的整本书阅读时间。学校提出的口号是:“读经典书籍,扎根基层。”
每周六晚8:00-9:30,是青羊李镇西教育研究会会员网的读书时间。研究会的宗旨是:“聆听大师教诲,感受教育真谛。”
今年,全市教育系统开展了“一书一沙龙”经典诵读活动。市教育局的想法是:“* * *看一本书,想一件事。”
很多师范毕业的老师说,在学校没读过教育经典,没想到工作后会读。很多学校的阅读成果展室里陈列着老师和学生自己写的各种书籍,既是“书香校园”的生动诠释,也是“快乐教师”的最好注脚。
今年前10个月,庆阳市东方红小学校长范建国读了九本书,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读了两遍,做了两万多字的读书笔记。他说,大量的阅读积累,让东方红小学的老师越来越有底气,越来越有灵气,越来越大气。“学校教育的常态是让学生跟着真正的学者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