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小学生的发明
磁悬浮列车
感应板和感应钢板控制电磁铁的电流,使电磁铁与轨道之间保持1cm的间隙,使转向架与列车之间的斥力与列车的重力平衡,利用磁铁的斥力使列车悬浮约1cm,使列车悬浮在轨道上运行。这必须精确控制电磁铁的电流。悬浮列车的驱动原理和同步直线电机完全一样。一般来说,轨道两侧类似电机的磁力相斥。为了满足展览的需要,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经开始规划发展磁悬浮交通系统。
指南针是用来判断方向的简单工具。指南针的前身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新浪。主要部件是可以在轴上自由旋转的磁针。磁针在地磁场的作用下可以保持在磁子午线的切线方向。磁针的北极指向地理北极,这个性质可以用来辨别方向。它常用于航海、大地测量、旅游和军事。还有同名的乐队名和电影名。
中国被认为是世界上发明指南针的国家。指南针的发明是我国汉族劳动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对物体磁性认识的结果。由于生产劳动,人们接触到了磁铁矿,并开始了解它的磁性。人们先是发现了磁铁吸引铁的性质,后来又发现了磁铁的指向性。经过多次实验和研究,终于发明了一种实用的指南针。最早的指南针是用天然磁铁制作的,说明我国汉族劳动人民很早就发现了天然磁铁及其铁的吸引力。据古书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就有了很大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促进了采矿业和冶炼业的发展。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人们从铁矿石中认识了磁铁。公元前600多年的管仲著作《管仲》中记载:“天下有磁石。底下有铜有金。”意思是如果山上有磁铁,山里面就藏着铁矿。在我国古代地理经典《山海经》中,也记载了“山中多磁石”。《水经注》中记载,秦国阿房宫的正面是用磁铁做成的,防止人们进宫行刺。如果坏人穿着暗甲,带着暗器进入皇宫,就会被门夹住,被发现。这说明人们很早就发现了磁铁的铁引力并加以利用。我国汉族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斗争中,进一步利用磁铁的手指极性,制成了一种指示方向的机器,这就是指南针。这在《游杜篇》和《鬼谷子》中都有记载。《鬼谷子》中记载,郑人去深山老林采玉时,为了不迷路,带了“司南”。这个“新浪”就是指南针的机械。东汉王充在《论衡》中描述“司南”,犹如水勺。
由天然磁铁制成,勺底为球形,勺身为椭圆形,勺柄逐渐收缩成柱状。为了确定方向,还有一个“地点”,是一块铜制或彩绘的木板,中间有一个光滑的圆形凹槽,形状可能在内圈之外。架上标有方位刻度,二十四个方位用“干”、“支”(即甲、乙、丙、丁、子、丑、阴、毛等)表示。)和八卦。当它将被扔在场地中央时,它的手柄一般会停在导向器的方向。从上面可以看出,新浪是现代指南针(磁罗盘)的形状。“导”最早由张衡在《东京赋》中提出,历经魏晋南北朝、隋唐而逐渐发展,至宋代历时一千多年。宋代杰出的科学家沈括在《孟茜笔谈》中对当时指南针的发展作了详细的论述。当时在生产和科学实验发展的推动下,特别是航海和对外贸易的兴起和扩大,指南针逐渐发展起来。沈括总结了劳动人民在实践中创造的四种指南针安装方法。第一种是水浮法,将磁针浮在水面上进行导向。虽然相对稳定,但是容易不稳定。第二种方法是指甲旋转,磁针放在指甲上,旋转灵活,容易滑下;第三种方法是碗唇旋转,磁针放在碗口边缘,旋转灵活,但容易滑下;第四种方法是螺旋法,用丝线悬挂磁针,可以实现灵活稳定的转动。他还记载了人工磁化的方法,即“用磁铁研磨针锋,可以引导你。”这种人造磁铁是一大进步。此外,还出现了“导鱼”、“干针”、“水针”。干针和水针奠定了现代指南针(罗盘针)的基本结构原理。沈括在研究指南针的过程中,也总结发现了磁偏角的存在。换句话说,指南针指示的方向是“经常稍微偏东,而不是完全偏南”。这是中国对地磁的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