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方法

引言:在语文教学中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无疑对提高课堂效率起到了重要作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倡导对话、合作、探究,试图超越传统的记忆教学文化,创造新教学模式所要求的思维教学文化。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1。“读、思、议、导”相结合的方法

阅读教学不能局限于现成的教材,这样学生的阅读量会太小,阅读面会太窄,学生的视野也不会被打开。但是老师可以用现成的教材教学生阅读方法,让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方法延伸到课外活动。在一般阅读课文的教学中,要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遵循“读”、“思”、“议”,最后由教师引导的阅读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先“读”课文,让学生在这个环节发现问题,从整体上认识课文的大致意思;然后让学生“思考”作者写这些内容的目的;再“讨论”,不仅要找到以上问题的答案,还要“讨论”你对哪些问题或段落、人物、环节感兴趣,你感兴趣的原因是什么?最后,老师对课堂上的问题进行说明和指导,让学生不仅能解决文中的问题,还能有一个清晰的阅读思路。掌握了这种阅读方法后,学生在阅读课文时会感到轻松许多。

第二,“读与写”相结合

从阅读到写作是学生阅读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和升华。我说的写作,并不是指写生词和课文,而是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来考虑。低年级阅读教学写句子,中年级写片段,高年级再写人物、动物、活动、事件,非一日之功。它需要语文老师耐心、坚持不懈地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培养他们勤动手、勤练笔的习惯,逐步培养他们写作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会积极参与学习。因此,兴趣的激发是课堂教学的关键。这就需要教师认真研读教材,以教材为突破口,找准聚集点,抓住时机,根据学生特点灵活变换角度,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将学生引入情景中,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萌发求知欲,吸引学生积极探索和延伸。

第三,阅读教学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劳动。

教师选择阅读方法是非常重要和有效的,比如如何把学生的刻苦学习变成快乐学习,如何把我想学的变成我想学的,如何从简单的单词和句子教学走向段落教学,如何注重学生的阅读能力。

第一,拼音一定要牢牢掌握。

第二,积累单词。

第三,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

第四,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

首先,激发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动力。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果学生不感兴趣,“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就无从谈起。学生只有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才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才能让语文课堂生动轻松。因此,教师应注重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首先,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新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成为主动自觉的主体的寻求者和探索者。在教学中,要倡导“孩子的言语肆无忌惮”、“孩子的思维没有禁区”,让孩子自由思考,精神处于自由放松的状态。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平等、民主的氛围,会让学生的想象力驰骋,感情澎湃,想法天马行空,甚至异想天开,自然会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引发创造的潜能。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大胆地让学生自由讨论、发言、交流,表扬学生的一些独到见解,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这样,自主学习的精力更加充足。

其次,精心设计导语,课一开始就把胃口勾起来了。一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但一个好的领导对于让学生自始至终处于主动自主学习的状态尤为关键。据说,魏书生上课前,让学生猜今天要上哪篇课文,以激发他们的兴趣。

另外,开展一些学习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小学生具有争强好胜的特点,在竞争时往往处于紧张兴奋的心理状态,能够高效地传递和吸收知识。

还有,建立激励评价机制。激励性评价可以帮助学生,鼓励他们,给他们信心。在评价中,既要关注结果,也要关注过程和发展,既要关注水平,也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

第二,指导是自主学习的关键。

兴趣只是一种诱因,一种动力。要保持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关键在于掌握汉语的规律和学习汉语的方法。在学生的学习中,经常会出现“你一说我就明白了,但是我一做题就糊涂了”的情况。问题是老师没有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这就需要教师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的“导”上下功夫,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理解和发现,并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分析和讨论;在老师的悉心渗透和指导下掌握自主学习方法。

1,指导学习——开辟独立空间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自主性,重视教学方法。

2.启发-激发积极的思考

思维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发展智力的摇篮。教学时,要让思维的绚烂花束在每个学生心中灿烂绽放。教会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擅长在预习中带着问题思考,从同学的发言中启发自己思考,多角度思考,深入思考。

3.质疑——点燃创作的火花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它更重要。提问的过程是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一个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提问能使学生改变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使他们变得主动,激发他们探索新知识的欲望,产生能激发创造性思维,能高效率地全面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善于运用各种提问方法,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消除学生提问的心理障碍,提供提问机会,传授提问方法,让学生有法可依。

第三,开展活动是自主学习的动力。

“纸上得来的东西很浅,要知道要实践。”语文教学要给学生创造做活动的机会,通过活动增强学生“实践它”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活动学习知识、增长见识、实践才华。如果只是一味地提倡多读多写,很可能事倍功半,而在读写过程中加入说和做,为学生提供了语言实践的机会,开辟了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天地,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非常有利。同时,就学生的学习过程而言,有益、有趣、有效的活动也是促进自主学习的动力。可以说,有了活动,课堂就会充满活力;有了活力,自主学习的动力就更强。下面简单介绍几个活动。

1,给个表现。热爱表演是学生的天性。他们总是希望老师给他们表演的机会,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施展才华。教师可以选择教材中故事性强、情节有趣的课文,让学生“充当小三”,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教《宴作楚》这门课的时候,我就采用了表演的学习方法。以六个学生为一组,小组合作,开始一场小组间的竞赛。让学生先在课文中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然后仔细研究课文确定演哪个片段,再以剧本的形式写出来。还要求学生在演出结束后评出最佳演员、最佳剧本、最佳形象、最有创意等等。教学效果好,因为为了表演,学生要研究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诸多因素,从更深层次上把握角色;因为要写作,学生得认真自觉地读课文;因为有了评价,学生在表演过程中还得仔细欣赏,整个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积极性也很高。

2.辩论。辩论是学习汉语的好方法。通过“辩论”,学生可以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大大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这种方法在桂林山水的教学中得到了应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先根据学生自己的选择,把全班分成“桂林山队”和“桂林水队”两个阵营。然后告诉学生,两个团队是两个导游。哪个团队能把自己的景点介绍的生动吸引人,那么游客就会跟着他们去旅游。这样学生可以各尽所能,发挥所长,通过各种方式宣传自己景点的特色。一些学生交谈,一些阅读,一些介绍图片,一些展示视频资料...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学生的自主学习得到充分体现。

3.唱首歌。在《白杨》的教学中,为了渲染课堂气氛,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意境,让他们一起唱那首耳熟能详的动人歌曲——《小白杨》。同学们随着歌声飘荡,思绪来到了边疆。可想而知,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下,学生的学习情感怎么可能不投入?学生想象力的翅膀怎么才能不张开?怎样才能不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用音乐和歌曲这种学生熟悉的艺术方式来打开他们智慧的大门,对激发学生的情感,拓展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参观。让学生当记者,采访充当文中人物的学生。这种活动形式是在课文教完弹完之后进行的,有助于巩固学习所得,学生喜欢。比如学完《借草船之箭》,选一个同学扮演记者,向扮演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的同学提一些问题。做记者的学生,只有对文本有更深的理解,才能提出深刻的问题;学生只有熟悉课文中的人物,才能说得潇洒、流利、富有哲理。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

一、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树立服务意识。

教师在课堂上要树立服务意识,把“玩”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做”的任务分配给学生,把“说”的机会给学生,把“创造”的使命留给学生。从而将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推向自主探索和获取知识的阶段,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老师大胆地让学生自己设定目标,并根据目标进行预习、尝试、操作、探索、总结。努力做到:学生能自学的东西,老师不教;学生自己能做的事,老师不代替;老师没有暗示任何可以让学生自己说话的东西。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小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是在问题情境中学习,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成为这种学习模式有效性的前提。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总是从问题出发,在解决问题中发展。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问题情境可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问题思考和探索中促进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可以再现文本生活中的真实场景,使学生进入身临其境的问题环境,从而产生提问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快乐体验,增强好奇心和自信心,进而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二)合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习资源是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什么样的资源和如何提供资源成为实现有效语文课堂教学的最重要的策略。在教学中,教师要合理整合各种教学手段,“因材施教”,突出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功能,淡化其“装饰”作用,让学生在生动的场景中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理性和感性的体验。他们切不可以主人自居,忽视学生的自我体验和品味。但是,纵观现在的语文课堂,不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似乎是保守的,或者是观念不先进的。因此,老师们总是在课前花费时间、人力、物力、财力,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但效果并不理想。曾经看过一个赵州桥的课件,用大量的图片展示了赵州桥的地理环境和全貌。但没有解决课文重点“抓住关键词,正确理解第二、三段主要意思”和难点“理解本设计是桥梁建设史上的创举”的内容在教学中使用该课件,学生因忽视教学目标而无法深刻理解文章主旨。在他们的脑海里,只有赵州桥的外貌和周围环境的一些零碎的画面。

(3)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鼓励学生质疑和创新。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即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和实践过程,而教师的角色是隐性的,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老师提供了一些丰富的素材后,学生就会进行大量的自主探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选择最佳的学习过程和成果展示给所有学生。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功能,让全班同学看到并详细展示他们的同学,评价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在这里,老师可以及时调整和提出相关问题,以引起全班更深层次的思考。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的积极参与更加明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会更大,这预示着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老师应该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努力思考,多提问。可以说,所有成功的人都是善于思考的,都有思考的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必须更加注重启发和提问,鼓励学生思考、提问和研究问题。现在有些学生不仅手懒,脑子也懒。他们有一点小问题总想问,总想依赖别人。他们看到题目难,就问老师。这时候如果老师鼓励自己,学生仔细分析后可能会想出来。如果鼓励还不够,老师可以给学生指出思路,根据他们的问题教给他们思考的方法。只有学生会思考、会提问、会学习,才能为他人合作、交流,只有学生的个体潜能得到发挥,课堂教学才能有效。

第二,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应该蹲下来与学生对话。“对话”体现了新课程“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学生与课文的对话最能体现自主学习的理念。要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自我解读和理解,尊重学生独特的个人感受和独到的见解,引导学生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经验储备,多角度、多层次地理解文本所涵盖的信息,与作者进行推心置腹的交流,碰撞感情,真实地体验他们在特定背景下的喜、怒、哀、乐,从而达到情感的和谐,获得人生。经过几个学期的学习,我对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探索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创设情境,合作学习。

目前,课堂教学合作的最佳模式是“小组讨论合作学习”。这是因为如果让一个学生长时间发言,其他学生只会是听众,达不到“动”的目的,不利于其他学生的发展。“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可以让每一个学生在互动中互动,从而达到* * *求知,* * *享受,* * *进步的目的。在组织“小组讨论与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组建合作学习小组(4-6人为宜),培养合作领导者,宏观控制合作学习时间,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如我校王静校长在推荐学生学习1943宋美龄在美国国会发表的演讲时,谈到了阅读与演讲的关系,从课外阅读谈到了抗战历史,突出了抗战时期的困难,为学生创造了学习的场景,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讨了这篇演讲的优势。再比如我在研究《皇帝的新装》的时候,设计了“你觉得故事里谁最搞笑,为什么?请找出相关情节,读出来,演出来,说出来。”小组合作形式的合作学习,这些问题都是有针对性的,而问题的难度恰恰在于学生通过努力所能达到的潜在接受度,让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感受到一种成功感,因此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去学生提问的教室。

学生的提问改变了问题的呈现方式,也改变了课堂的结构。学生提问让学生从他人走向自主,让课堂对话变成对话。在上新课之前,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广泛地预习所学内容,并针对重点难点提出一些问题,避免低级题。要求学生先自学课文,独立阅读,发现问题,记在书本上。鼓励学生经常使用参考书。课堂上鼓励学生随时提问,教学内容结束,给学生留一些提问时间,使之成为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一个环节。培养学生提问的习惯和探究的精神。

(3)实际感受——主动学习。

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索活动,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用显性的行动带动内在的思维活动,从中感受和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验学习语文的过程和方法。活动学习旨在使学生以更科学的方式学习知识,特别强调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和学习态度的培养。倡导主动学习法要突出学生的主动学习,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强调,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教师可将示范教材改为探究教材,将封闭题改为开放题,将最终结论改为过程探究,努力为学生营造活跃的氛围。

(四)自主探索——探究学习。

新课程大力提倡多样化的探究学习,它能启发和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强调教师及时、必要、谨慎、有效的指导,以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教师首先要倾听学生各自的理解,然后以研究者的身份适时、平等地参与学生的讨论。由于缺乏学生的经验和知识背景,教师的专业背景和经验,教师的参与往往导致整个讨论过程的喜剧性变化。作为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相互影响中充分发挥个体优势。在同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克服自己的劣势,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比如在组织学生分组学习的基础上,促进组内合作和组间竞争,明显比单纯的竞争要好。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5)合作交流——互动学习。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新的问题需要解决。当学生独立思考后解决不了问题时,要知难而退,依靠老师的讲解,或者有意识地寻找伙伴一起解决,这就需要老师有意识的引导。在合作学习中,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分组讨论,寻找解决方法。老师所做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小组合作学习和交流中,学生要发言,听同学的意见,在评价中做小老师。这样学生参与的数量和质量都得到了提高,主体地位更加突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机会很多,可以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很多新知识都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生自主学习后,大部分都能解决问题。只要学生同桌交流思想,老师就可以一点点补充,节省了很多时间,也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发展。教师要加入群体,以探索者的身份出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还可以在实践过程中开展合作学习,在学生自主解决的基础上组织小组讨论、鉴定和交流,有利于解决问题,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