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培养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是每个数学教师的重要课题。在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实施道德教育小学生正处于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用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他们,不仅可以促进青少年更加努力地学习,也符合时代和祖国的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学,可以从几个方面引导学生接受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观察习惯、思维习惯、自学习惯、听力习惯等。提高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培养科学严谨的态度,是一个长期、艰巨、细致的综合教育过程。培养学生勇于克服困难、积极主动、勇攀科学高峰的品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指出的:只有遇到困难,才能打开通往幸福的道路。要有步骤、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训练,让学生在苦难中得到乐趣,乐在其中。也要以陈景润、高斯等数学家为榜样,鼓励学生攀登科学高峰,培养他们的远大志向。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愉悦的心理下接受教育,学习新知识,是心理学家研究的成功经验。数学的特点是抽象思维,而学生的心理发展有以下特点:感知笼统、不准确;感知的目的性、意向性、持续性较差;小学生思维的主要特征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渐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与感性经验直接相关,感性经验具有大量的具体形象。这就要求数学教师积极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将快乐教育、成功教育、情境教学等一系列先进的教学方法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上进心。目前,课堂教学仍然是一种主要的教学形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因此,上好一堂课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新课标中提倡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法。我们强调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生活背景,为他们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数学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丰富的数学经验。同时,数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抽象。然而,一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具体思维为主要形式,同时保留直觉行动思维的形式。根据他们的年龄和思维特点,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贯彻“新课标”的宗旨,使学生热爱学习数学,享受学习数学,学会数学。我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注意以下几点:2.1上课,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愿望和意图,是形成创新动力的重要基础,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小学教学的基础,也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础。创新和兴趣是紧密相连的。只有对学习产生兴趣,学生才能自主、自觉地观察、学习、探索。对于小学生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能激励人的东西。因此,根据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在每节课开始时,都会精心设计一个生活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并没有那么难,它就存在于我们身边,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比如在教统计学的时候,我就针对小学生生日记得特别牢的特点,让学生说说他们是怎么过生日的,来了哪些客人,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他说:“大象叔叔今天要庆祝他的生日。请看看孩子们。有多少客人来过他家?”这时候学生兴趣高涨,争相说出自己的发现。这时候我抓住机会问道:“你还想知道什么?”因为这个场景对学生来说很熟悉,而且学生们也提出了很多问题,所以课堂气氛特别热烈。为老师以后继续指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2.2在课堂上,创设合作情境,激发探究欲望。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是学好数学的关键。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始于行动。如果我们切断了行动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无法发展。”小学生主要是用具体的形象思维,在认知过程中仅靠教师的讲解很难获得数学思想和数学思维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知识,真正达到“我做到了,我懂了”的目的。而且由于一年级学生独自做事的能力还比较弱,他们更愿意和同伴一起做一件事。在这次实践活动中,我通常将“个人学习”改为“集体合作”。2.3在课结束时,设置一个悬念,让学生有意识地探索生活和数学领域的知识。在课程结束时设置和保存练习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其主要目的是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知识,是否为了进入状态而应用了所学知识。为此,在课后设置和保持练习时,既要注意适时适度,又要注意“妙”的设置和“妙”的保持。应该是悬疑性、趣味性、知识性、实用性奇妙融合,即;我们在课后设置和保留习题时,要坚持生活与实践相结合、文道统一的指导原则,尽可能避免机械的、无效的、单一重复的习题,让学生从悬疑习题中获得知识和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实现科学之道。3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现代创造理论表明,以创造性思维为核心的创新技能不是教出来的,也不是手把手教出来的。它们往往是创作者经过心理“烘焙期”和“头脑风暴”后的“顿悟”。因此,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技能的培养必须依靠潜移默化的熏陶方法,让学生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创新思维的技能。

3.1将传统的知识传递过程变为“解决问题”序列的探究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来说,面对的是人类长期积累和锤炼的间接经验。让学生快速理解这些成果,或者沿着一条“简洁流畅的道路”重复科学发现的过程,无疑是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高效途径。但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刻意营造一些需要为学生开辟新路的问题情境,消除困惑,对提高学生的创新技能是非常有利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将一些概念和已被证明的规律放入待“求解”的序列中,将学生学习概念和规律的过程设计为“重新发现”和“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经历弯路、岔路和纠偏后,受到创新思维方法的启发,从而提高创新技能。采用“解决问题”序列的教学过程,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不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第二,要引导学生面对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3.2培养观察能力,让学生认识事物,增长见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学会在观察中通过事物的表象把握本质、发现规律,达到不断获取新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在教学中,要给学生举一些熟悉的例子,利用幻灯片、模型、实物等教具,引导学生直观地观察、分析、综合。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不迷失在深奥的数学迷宫中。比如,在讲解第九册练习21中计算喂食面积的问题时,我考虑到学生从未接触过漏斗的事实,通过以下四个层次引导学生观察分析:(1)漏斗的四个边是什么形状;(2)让学生观察漏斗的上下两边是空的,让学生初步感知和计算漏斗四边的面积;(3)让学生进一步观察边上的四个梯形大小和形状是否完全相同;(4)沿梯形的一个腰拆开漏斗,让学生观察分析,化抽象为具体,从而解决问题。班里的差生都被算计了。同时,这个问题的回答给“空间”这个概念留下了深刻的初步印象,也为以后的学习卷做了铺垫。我认为人对知识的理解和积累是无法通过观察和实践来实现的。没有观察,就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推理、概括和创造力。因此,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逐步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发展他们的想象力,既增加了数学的兴趣,又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小学数学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和教育学、心理学原理,因材施教,全面提高学生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