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建弘道学院?

有朋友遇到我,闲聊中问起弘道书院,总是引起误会,以为我在做大事。其实一个读书人又能如何?我刚刚在一个贫穷的山谷里建了一个简单的书屋。像我这种山野的无知者,无心忙碌,只想一个清静的地方读书,不敢有“承前启后,万世开太平”的志向。书院也没有规模,更谈不上什么宏大的艺术构思。不要说弘道书院摸不到大名鼎鼎的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的古韵,就连“书院”二字都牵强得不能再牵强。在我最狭隘的理解里,如果有书有院,就可以称之为“书院”。古代的书院,从唐朝开始,大多是学校。一个人藏书和学习的地方通常被称为“自习室”。我坚持用“书院”这个名字,只是佩服古人读书的遗产。因为解释是多余的,我一般都懒得听朋友说,只是一笑置之,歪理邪说我也会听。我已经读了很长时间了。到现在都是一点无足轻重的名气,多少满足了一个井底之蛙的虚荣心。我父母年轻的时候,因为家里穷,读不起书。我的虚名是报答父母养育子女恩情的一份小礼物,可以安慰父母想要成功的心。现在有一大批人,学了很多东西,了解了世界。我从未想过要与邻居攀比。我只想做一个诚实的学者,而不是忽视阅读这一永恒的事业。所以,要建立一个愿景明确的书院,时刻告诉自己,一生不忘读书,静而远之,做一个名副其实的读书人,绝不随波逐流,沽名钓誉。这是一个经济高速发展,道德严重滑坡的二律背反时代。现在的人读书,名利双收,甚至还有一些小伎俩。似乎每个人都在收获,每个人都在为金钱、官位、名声削尖脑袋。似乎永无止境,永不回头。阅读本来就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的。正如福州鳌峰书院的学规所说:“读书人要修身,善德,首先要明辨义利,判断是非界限。”而一切得利之计,害人之计,废道之行,足以抹黑辱身,学而明之人,不能沾染。读书成德,弘道明德。我应该保持学者本色。既然敢用弘道书院的名号,就要下决心用真才实学充实其内容,让书院名副其实。古往今来,许多贵族家庭积累了美德;世界上最好的性格还是读书。赶上前人是一个学者的职责。这就是建设弘道书院的初衷。我很无知。在我的家乡隆阳,我很少听说历史上有什么杰出的名人。有人说罗隐的老家是东山村,离书院有七八里地,但大多数人都说他是新人。唐朝有个书生叫石坚吾,写了一首好诗。施建武住在忻城和分水两县交界处。两位县令都说石建武属于自己的县。官司打到京城,京城断了,两个县令都升了三级。两县都在县志中记载了石建武的事迹。据说桐庐人前年花2000元买了施建武的墓碑,索要施氏族谱,又引起一场纠纷。至于富阳县的郁达夫,富阳黄州的孙权,都在几百里之外。富阳有一个龙门镇,在龙门孙氏的历史上被称为“半排儒林,咸而富”。从现存的明、清两代古建筑,如献政殿、明哲殿、实德殿、沈绣殿、怀素殿、成德殿、耕读殿等,可以想象其深刻的内涵。这些历史细节和我的家乡有很大的物理距离,不能随便炫耀。我出生在南天目山南麓,那是最僻静的地方。方圆方圆几十英里都是农民和山农。大部分人没见过世面,有的人一辈子没去过富阳县和杭州市。南天目山是临安和阜阳交界处的山脉。当声音被扯开的时候,居住在南天目的富阳人和临安人可以隔空呼应。临安有个威武的钱王,那就是我的祖宗。根据我的家谱,我是钱王的第36代子孙。光绪年间,祖先迁居于此。以前没有路的时候,村民都是用脚往县城走,路上耽误几天,真是让我这种习惯开车的人受不了。前年,我在朋友的帮助和政府的支持下,想方设法筹集资金,修了一条水泥路,直通村里。阜阳到临安的交通主干道已经搭起了高速公路,所以现在从杭城到书院只要一个半小时,小学的时候还要爬山。现在每个村的小学都上中心小学,孩子上学就更不方便了。我把一些好书背到山里,放在书院里。虽然我没有浪费假期去探亲,但我还是坚持读书,这也是对我在家乡读书的一种鼓励。鼓励课后学习是我的学院的另一个意图。敢鼓励,大见识,大家的语气,我好像有自夸的嫌疑。也许我会带几个徒弟,去书院讲课,搞点校风出来。至于我为什么用“弘道”之名冠书院,读得多的人大概都知道,这是出自孔子的至理名言——“人可以道,不可以道”,他们也不会诬告我故意宣扬自己的名字。“弘道”毕竟是个好词。这两句话我记不清是在哪里看到的了:“夫当以君治国,而不以大道助万民;安秦是一家,不像是大道助三界。“在道德滑坡的今天,为利难以舍道;不放弃圣人的药方,很难治疗身心疾病。虽然我的家乡是一个僻静的地方,但在我看来,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安静的读书的地方,我可以完成我作为一个学者的抱负。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有的人可以一辈子对家乡漠不关心。去年参观毛泽东故居时,我写下了一首毛泽东少年背井离乡求学时写给父亲的诗:“我的孩子立志上山下乡,不成功便成仁。尸骨不用埋,生命无处不在。“主席不是凡人,是伟人,天下为家。对我来说,我的家乡是难忘的忘记我的家乡,我不知道在哪里找到一切的来源。父母再普通,我也改变不了。家乡再穷,土的恩情也无法拒绝。家乡的一草一木都能唤起我的记忆,给我做人的智慧和奋进的力量。与喧嚣、拥挤、烦躁的城市相比,宁静祥和的家乡真的是生活中不可多得的奢侈品。习惯在酒店、办公室、汽车里自我标榜的人可能会不以为然或嗤之以鼻,但在我看来,弘道学院的位置和环境已经成为了一个景点。书院四周,青翠竹林与蓝天相连,山前山后不时送来苍松,涤荡心灵,荡涤俗念。春天,青蛙在池塘里呱呱叫;夏天,知了一只接一只地唱歌。晴天,高天有白云;下雨天,远处山顶白雾缭绕。累了可以听雨,累了可以看云,愁了可以赏月,吼了可以爬山,轻了可以赏春,趣了可以赏鱼,闲了可以倚楼。真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不快乐的。秀才的心态很平静,那么还有什么不能满足的呢?每逢五一、国庆、春节,或独自一人,或携小家,或约一两个知心好友到学院发帖、喝茶、展画、作诗、谈古今,对外人不够人道。每年都听朋友说,我度假的时候,名胜古迹都挤满了人。你推我,他让我喊。不知道喜不喜欢。一个人成为习惯,也被习惯打败。一个天天看手机的人,如果不是天天电话响,就会坐立不安。忙着社交,习惯了人来人往的人,如果有一天没人来看他,会感到孤独和难以忍受。习惯了打牌打麻将的人,有一天会发现没有打牌打麻将的日子真的很无聊。而我,不能抽烟,喝酒,打牌,麻将。手里没有书的日子,心里好像空空的。睡觉前不看几页就睡不着。最痛苦的是手机关不了,对生意和人情都有拖累。最烦的是,当我正专心读书写文章的时候,手机突然尖叫起来。生活就像读书一样令人愉快。人的内心是充满活力的,不能过度劳累,也不能放松。只有读书才能支撑他们。闲来无事的人,终日不读书,居无定所,目无定所,必然心绪颠倒,焦虑不安,逆境不乐,顺境忧。大多数读书人都当了官,不再好好读书了。”经济来源于学习”,它有它的起源颜氏家训》说:“自古明君为圣,仍需苦读。情况普通吗?“俗话说得好,积累财富不如一技之长。“越读越觉得自己浅薄;文章越写越不敢写。不管我以后会有怎样的风风雨雨,我的一生都会以读书为基础。即使你很无聊,你也会承认。读书不是功名,毕竟人高雅。既然读书已经成为一种习惯,那就让我们保持这种习惯,发扬光大吧。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读书做文章的人是耐不住寂寞的。有些人学会了不三不四,不像个书生。人越容易不省人事,我就越想清醒;人越容易耽误自己,我越不允许自己被耽误。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无论人生如何坎坷,我都坚定不移。曹丕的经典理论?文中说:“盖条是治国大业,不朽大事。生命的岁月有时会结束,荣耀止于身体。两者都会到一个恒定的时期,而不是文章没完没了。是根据古代作者,寄身于翰墨,观点根据文章。他不伪善史之言,不靠飞之势,但名气是自传性的。“这个世界上的人,穷的时候怕冷怕饿,富的时候却沉溺于享乐,只顾眼前,把将来的读书写作事业放在一边。随着太阳和月亮的流逝,它们的物理外观在一眨眼的时间里枯萎并消失了。我不想犯常人所犯的通病,但我要刻意学习古人的风格,也许能给后人留下一些好词。古代书院有极好的对联。我才华有限,还想不出好对联,所以书院的柱子还空着。实在没有好对联,不如借古书院的好对联。比如,他虽然学习失败,却审讯沈思明,锲而不舍地争论,期望鼓励你;发生了什么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希望有字写得好的人来写对联。我对我的书法不满意。为此,我真的有点不安。书法不进步是读书人的一大遗憾。我自己写的话,还要多练几年,然后才能写出来。我觉得我做不了其他高难度的事情,我自己还是可以做到的。当然,我还有同样的妄想,就是学鲁迅,在自己的文章里说:“阿德,我的蟋蟀!"阿德,我的覆盆子和木莲!"然后,后人跟着我的话去草丛里找蟋蟀,摘覆盆子和木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