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券综合分析

最近,发放消费券刺激消费的声音此起彼伏。我们有必要对消费券应对危机的政策的可操作性和效率进行深入分析。

每个人份额的一次性效应

向所有人发放消费券的政策受到政府收入的制约,本身不是一项可持续的政策。2007年中国政府财政收入5万亿元,人均收入3800元。不要把所有的财政收入都花在任何公共服务上。平均每个中国人一次能拿到不到4000元的优惠券。代金券政策只能产生一次性的短期效果。没有后续的投资和资金,无法形成消费-投资-生产-收入-再消费的循环,无法达到刺激经济回归正常增长的目的。

2008年初,美国政府针对个人的6543.8亿+0600亿退税政策仅维持了一个季度的社会零售额增长。最终的结果只是推迟了经济衰退,因为没有后续投资和信贷的支持,不可能产生经济增长的持续效应。

更有甚者,人人消费券的政策,其代价是政府放弃全部或部分当期可以调动和调节的资源,使得经济增长在缺乏私人动力的情况下,失去了对政府投资的带动和引导能力。中国有6543.8+03亿人口,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不一样。中国的综合国力可能会做很多事情,但是分散了就无足轻重了。拆解强大的综合实力,无异于自废武功,自拆铠甲。

在经济下行、民间投资明显下滑、经济增长缺乏持续动力的情况下,尤其是在6543.8+0.3亿人口的中国,人人消费券刺激的消费增长可能成为一次性的、“短命的”经济行为。

流动性陷阱和消费券

发放消费券的做法应该类似于凯恩斯的“挖沟填沟”政策。根据为应对大萧条而诞生的凯恩斯理论,大萧条时期,利率降至零无法刺激投资增长,因此经济陷入“流动性陷阱”,经历大衰退。因为没有“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只能增加政府支出和投资,扩大内需来拉动经济增长。政府甚至可以采取超常规的行动,找一批人挖沟,再找另一批人填沟,给无意义的劳动发工资,增加社会的支付和消费能力。二战后德国采取了这一非常措施。在非常时期,政府也采取了极端措施,动用一切可用的工具扩大财政赤字,甚至大规模发行钞票提供后续资金支持,不择手段、不惜一切代价将经济拉出“陷阱”。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在研究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观点。坐在直升机上分发美元是刺激经济增长和拯救危机的杀手锏。面对当前美国“百年一遇”的经济危机,伯南克正在将自己的观点变成现实。

给无意义的劳动发工资和发优惠券很像。但“挖沟填沟”有一层额外的含义,只够满足基本消费的收入是正当劳动挣来的。而直接发放消费券是“不劳而获”的,人均消费券的平均分配就更没有理论依据了。而且“挖沟填沟”的活动只有在“流动性陷阱”出现时才会发生,经济处于大萧条时期根本无法正常运转,政府只能靠赤字和高通未来崛起的风险来换取经济复苏。曾经实行“挖沟填沟”政策的德意志,后来为高通的崛起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最后不得不用新货币取代旧货币,解决了高通势不可挡的崛起。

在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消费券突然变得流行起来。从“欧元之父”蒙代尔到国际软件学院教授蔡恒进等十位学者都极力主张将其作为提振消费的有效反危机对策,一些国家和地区也付诸实践。然而,优惠券真的是一个好主意吗?我不这么认为!

“用使社会生产在高技术基础上不断发展的方法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正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本身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上述概括,充分说明了消费的重要性,因为扩大消费本身就是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当前的国际经济金融危机进一步增强了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的重要性。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过去20年,尤其是过去10年,中国经济增长高度依赖外需。虽然这种增长模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全球经济危机导致的外需萎缩敲响了警钟,警告我们这种模式是不可持续的。更重要的是,如上所述,我们经济发展的目标本来是提高我国公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但高度依赖外部需求的经济增长模式内在地要求尽量减少我国公民的收入,以增强我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竞争力,这与经济发展的最初目标背道而驰。只有内需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内在地要求增加国民收入,从而创造更多的生产有效需求,这才符合我们经济发展的最初目标。

扩大消费真的很重要,那么如何才能可持续地提振消费呢?为此,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是创造就业机会,提高人们的就业预期。在这里,投资和消费并不完全矛盾,因为投资创造就业机会,而消费只有有了就业机会才能实现;而且农村的路、水、电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完成,让农民的产品可以因为面对更广阔的市场而获得更多的收入,进而扩大消费。

二是提高现有可支配收入的预期。为此,一方面要重建和完善养老、医疗、义务教育等社会保障,改变消费预期;另一方面,要适度扩大保障性住房需求,在保持和增加房地产交易量的同时抑制房价,从而释放更多的购买力。同时,在国际初级产品市场普遍崩盘的背景下,我们还需要通过维持和提高政府收购价、建立和补充重要大宗物资储备、防止价格受损等措施来支撑一些重要初级产品的价格。这样的价格支持措施主要用在农产品领域(13.23,-0.01,-0.08%,对)。

第三,改善收入分配的不平衡,让国民收入更多流向中低收入阶层,然后再转化为国内生产者和销售者的收入,而不是高度集中在极少数高收入阶层,进而扶持海外奢侈品生产者和销售者。

但是在所有这些刺激消费的可持续措施中,优惠券并不在其中。无论是像台湾省那样乱发消费券,还是像十位学者建议的给低收入家庭发1000元,都不太可能达到我们预期的有效提振消费的目的,反而可能产生深远的负面后果。

首先,我们期望提振消费的是可持续的提振消费,即使优惠券有效果,其效果也只是一次性的。其次,即使消费券可以一次提振消费效益,但这种效应也不应被高估,因为消费券可能会取代消费者计划的其他支出,从而限制和抵消其增加消费的作用。

更值得警惕的是,一味追求消费券这种免费获得的福利,会损害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在持续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下,我国城市居民普遍形成了独生子女家庭结构,在这种家庭结构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普遍缺乏责任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我们应该做的是努力抵消这种负面影响,而不是对削弱年轻一代奋斗精神的危险倾向火上浇油。

是的,改革开放30年来,收入分配失衡成为导致我国消费率偏低的重要因素。财政作为再分配工具,有责任在扭转收入分配失衡方面发挥作用,但扭转收入分配失衡的核心应该是完善收入分配规则,使其更加公平,而不是不分青红皂白地给公众免费获得收入的机会。福利一定要和工作挂钩,没有能力工作的除外。

回顾历史,泛滥的福利可以侵蚀一个民族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精神。上层政客为了赢得政治支持,竞相将泛滥的福利分给罗马居民,导致曾经勇敢无畏的罗马人变成了一群胆小无能的失败者。经过短短二三十年的寄生生活,“八旗子弟”已经成为腐朽堕落的寄生虫的代名词...我们必须警惕重复历史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