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如何开展小学语文兴趣小组教学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和意义
目前,我国第八次课程教材改革以培养265,438+0世纪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其重点之一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变单一、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探究学习”迅速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但就目前情况来看,这方面的实践多体现在自主研究和学习上,体现在学科领域,尤其是语文学科领域,还不多见。我认为,探究性学习永远不应该局限于自主学习。教育部发布的《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中明确指出:“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以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为主要途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及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机会,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近年来,人们在参考国外人士对母语教育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颇有见地的观点,如“母语对增强民族凝聚力有着特殊的作用”以及母语教育与人文教育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基于这些认识,我们深感小学语文教学,本质上应该是一场生命运动。它最基本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成为“社会人”。比如教材中有大量的优秀作品,教授这些作品应该是把学生带到一种赏心悦目的状态的活动。对学生来说,探索中国语言的深刻内涵和外在形式的艺术精美,无疑是一种新奇而愉快的精神体验,也是一项有趣而富有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再比如,小学语文教学的另一大任务是教学生写字。作为老师,应该把它当成一种引导学生真诚表达自己真实感受的活动。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思维活动,是一种陶冶情操的享受。因此,我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实践是完全可能的。
二,国内外同类课题综述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基础教育拨乱反正,从注重“两基”发展到强调“培养能力、开发智力”。与此同时,人们开始关注课外活动的教育价值。20世纪80年代的“第二课堂”概念认为课外活动的作用是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与“第一课堂”同等重要。由此,“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的质量大大提高,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内容的多样性和形式的生动性,而且向学生课外社团发展。这样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已经有了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面或课题的迹象,可以认为具有探究课程的一些属性。20世纪80年代末创造教育的兴起,不仅丰富了课外兴趣小组的内容,而且通过少先队的“五小活动”渗透了研究意识和方法。90年代,课外兴趣小组活动进一步提升为“学校特色”和“特色班级教学”。这些都与今天探究课程的形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另一方面,一些教学方法的改革,无论是脱胎于中国传统教育的渊源,还是借鉴西方教育思想的产物,也都或多或少地孕育着研究性学习的意识。其中,邱学华的“试教”理论将传统的“先教后学”、“先学后练”变为“先试学后教”、“先练后讲”。为什么要让学生先学先练?目的是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尝试探索之后,老师们自然会印象更深刻。再如“学导教学法”、“自学讨论法”、“提问指导法”,提倡自学主导,也体现了提倡学生自主探究的导向。至于直接借鉴西方教育中的“发现法”和“引导发现法”所追求的学生的自我发现,必然要以学生的自我探索为前提。所有这些教学方式中所隐含的“探究学习”的因素是显而易见的,可以说与今天产生的“探究课程”是一脉相承的。从国际教育的发展来看,探究课程的实施很大程度上借鉴了美国的经验。早在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就对赫尔巴特的“教学四阶段”即“清晰-联想-系统-方法”这一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教学理念进行了批判。杜威对赫尔巴特的批判导致了他的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新教学四阶段”理论,即“确定问题情境——提出解决方案——收集数据验证假设——得出结论”。这种“新教学四阶段”的价值在于,学生的学习反对被看作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应该是主动发现的过程。应该让孩子通过科学家先进的研究方法学习知识,从小培养他们的创造才能。杜威的教育思想对美国影响深远。如今美国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很强,这与更加注重探究式学习方法不无关系。
第三,研究的内容和目标。
1.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阐明了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
2.研究建立能让小学生在“解放手、脑、口、眼、时空”的环境中,带着兴趣、探究地学习语文的有效教学策略。
3.研究建立能够鼓励学生自主“在语文学习中体验生活,在语文学习中学会做人”的课堂教学策略和相关教学模式。
4.积极开发能促进小学生语文探究学习的相关课型。
5.探索性研究能积极促进小学生语文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形象的规范化。
四、研究的步骤和分工。
1,准备阶段(2003年9月至2003年6月5438+00)
(1)成立课题组(王·)
(2)专家访谈(王、、何海燕)
(3)收集资料,调查相关问题,确定实验对象和内容(王·)
(4)方案设计写作(王·)
2、实施阶段(2003年11至2004年5月)
(1)根据学科整体构思,对学生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王、何海燕)
(2)及时整理师生信息,分析总结交流情况。(王怡君、何海燕)
(3)不定期举办研讨会活动。(王)据
3.总结阶段(2004年6月至2004年7月)
(1)整理各种数据,分析评估,得出结论。(王怡君、何海燕)
(2)撰写研究报告(王、何海燕)
(3)展示成果(王)
五、研究的条件分析。
1.从研究的氛围来看,学校正在进行一项“反思性教学与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省级课题研究。许多教师围绕这一课题对“教学方法创新”的内容做了相当多的研究工作,如“拓展学生阅读量的探索”、“学生自主学习的思考与探索”等,为研究工作的开展积累了丰富而有价值的资料。
2.从学生的情况来看,中高级学生已经获得了一定的学习能力,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学习素质较好。在老师的自觉引导下,他们大多已经初步形成了“探究”的观念,开始尝试自己的学习,这无疑提高了他们工作的起点。
3.从研究者来看,王老师和何海燕老师都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教学上有着自己独特的观点和方法。两位老师都是学校的业务骨干。多次在市级教学活动中开班并获奖,多篇论文获奖发表,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