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教育故事。

教育故事之一。

有一个测验。从以下三个候选人中选择一个能造福人类的。你会选择谁?第一个,他信,巫医兼詹,有二奶,有多年吸烟史,嗜酒。第二个,被踢出办公室两次,每天到中午都不肯起床。他上大学时曾经吸毒,每天晚上都喝很多白兰地。第三个,前国家战斗英雄,保持素食习惯,不抽烟不喝酒,年轻时没做过违法的事。大多数人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第三种,但这是错误的。据史料记载,第一个是富兰克林·罗斯福,第二个是丘吉尔,第三个是希特勒。这不禁引起人们的思考。没想到罗斯福、丘吉尔这样的伟人还有这样的缺点;而希特勒这个杀人犯身上有那么多闪光点。由此,我们想到了孩子。如果我们相信每个孩子都是未来的成功人士,比如后来的罗斯福、丘吉尔,他们所谓的缺点都比不上更早的罗丘。所以,孩子一时的失误并不代表什么。我们应该增加对孩子的信任和期待。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信任他们。

教育的第二个故事:教育始于尊重。

一位从德国回来的女士讲了一段亲身经历,对我们教育孩子颇有启发。一个星期天,她带着5岁的儿子去公园玩。儿子用一架“纸飞机”换了一辆德国小孩的电动“汽车”,让他妈妈大吃一惊。因为那架纸飞机充其量只值5分钱,而这辆车至少值20块钱。起初,她认为儿子在撒谎。当她找到车主和一个德国孩子的母亲时,德国母亲说:“车是孩子的,由孩子决定。”她还说,“如果你儿子喜欢,他可以拥有这辆车。以后我会带孩子去玩具店,让他知道这车值多少钱,能买多少纸飞机,这样他就不会再做这种傻事了。”

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要干涉,不要阻止,也不要简单的批评孩子的做法,而是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教育孩子。我们的教育中缺乏这种对孩子的尊重。尊重孩子的选择权,并不能保证孩子的每一个选择都是正确的,但他们还小!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肯定会摔倒几次,走弯路,但孩子的选择能力是在反复尝试中提高的。让我们在教育上少一些盲目和粗暴,多一些理性和科学,让爱情更深刻,更艺术。

教育的第三个故事让教育有了更多的选择和智慧。

著名特级教师在处理四个放学后喜欢捉虾的“小淘气”时,用了以下方法:袁老师事先知道他们捉虾的地方,发现“浅溪”并不危险。于是当四个“小淘气鬼”低着头站在办公室里等着被批评的时候,袁先生只是笑着对他们说:“你们喜欢虾,那就好!伟大的科学家达尔文和法布尔不是从小就是昆虫迷吗?你们谁能告诉我小虾喜欢在哪里休息?你是怎么拿的?捕虾最好的方法是什么?虾是什么样子的,它是什么颜色的,它的头上有什么?有多少只脚?尾巴……”小淘气们傻了眼,只是抓紧,谁会注意它长什么样?看到孩子们都傻了眼,袁老师拍了拍他们的肩膀说:“本来想让你明天给全班介绍一下的,可是你……嗯,等你再抓到他们的时候,仔细看仔细想一想,然后回来告诉我,好吗?”孩子们面面相觑,跑开了。

孩子们放学回家后忙着捉虾。如果落到我们手里,可能会传染给他们的父母!左边的“不守纪律”,右边的“不注意安全”,一般都会让孩子哭!因为我们关心和思考的都是“放学不回家抓虾”的性质,至于孩子抓虾的危险性,我们很少关心和关注坏事能不能变成好事。至此,袁先生如愿以偿了。他通过孩子们对大虾的特殊“情结”,引导他们观察、思考、探索,教会他们如何更有意义地玩耍。教育就是这样。有时候,只要我们多了解,多思考,就可能有更多的选择和智慧。

第四个教育故事:两种思维的碰撞

一天,一位富有的父亲带着他的儿子从城市到农村旅行,向他展示穷人是如何生活的。他们在农场最贫困的家庭里度过了一天一夜。旅行结束后,父亲问儿子:“旅行怎么样?”“太好了!”“你应该知道这次穷人是什么样的吧?”儿子回答:“是的,我知道”。"你能描述一下富人和穷人的区别吗?"儿子想了想说:“我们家只有一只狗,他们家有四只狗;我们家只有一个通向花坛中央的水池,他们却有一条看不到尽头的河;晚上我们只能看到我们花园里的几盏灯,但他们的花园上有成千上万的星星;而且我们家院子只能停几辆车,他们家院子却能养几百头牛。”儿子说完,父亲无言以对。然后儿子说:“等我长大了,我要像他们一样有钱地生活。“孩子心中的财富和大人心中的财富不一样,就像孩子心中的幸福和大人心中的幸福不一样。

今天,如果我们真的想进入新课程,教师必须走进学生的内心,把握他们的思维方式。知道学生的理解和想象与老师不同,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只有研究学生已有的经验、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了解学生的思维,学生才能带着课本走进教师,课堂教学中两种思维的碰撞才能像“水”和“潮”,心灵的对话才能击出生命的浪花。在生命流淌着轻松与活力的课堂上快乐、健康、和谐地成长。

教育故事的五种潜能

传说苏格兰北部和突如其来的古城堡经常闹鬼。有个人因为生意忙到半夜才回家,要突然路过。突然,房间里不时传来令人毛骨悚然的嚎叫声。蝙蝠幽灵无声地飞来飞去,枯枝像幽灵的爪子一样伸向黑暗的天空。走着走着,他不小心掉进了一个新挖的坟墓里。坑太深太大。他太大了,几次努力都爬不出来。他只是坐在那里,一直等到天亮。这时,又有一个人路过,不小心摔倒了。这个人用尽力气也爬不出来。先掉下去的人实在看不过去,说:“不用麻烦了,你爬不出来的。”那人突然听到一个声音,以为遇到了鬼。他吓得魂不附体,手脚并用。他没想到三两下就爬起来了,然后尖叫着逃得无影无踪。

每个人的潜力都深不可测,我们没有理由对任何人妄下结论——“你是个庸才,你是个天才”。谁知道一个人的潜力什么时候会爆发?值得思考的是,在平凡的生活中,“平庸”的人很少爆发出自己的潜力,所以看起来平庸,而“聪明”的人会让自己的潜力像山泉一样流淌,所以不平凡。事实上,我们都可以做非凡的事情,因为我们的潜力,就像埋藏的石油,从未被开发出来。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成为这种“潜能”的挖掘者和激发者,让每一个学生体内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每一个老师都能做到这一点,那就是整个教育的成功。

你不能给我翅膀。

在飞蛾的世界里,有一种飞蛾叫“王蛾”。王蛾的幼虫阶段是在一个极窄孔的茧中度过的。当他的人生即将发生质的飞跃时,这一天设置的狭窄通道,对它来说,无疑会成为一个鬼门关。它娇嫩的身体必须竭尽全力破茧而出。太多的幼虫冲出去杀的时候因为疲惫而死,不幸成为“飞”字的悲壮牺牲。有些人怀了恻隐之心和怜悯之心,试图让幼虫的生命通道变得更宽。他们带了剪刀来剪茧上的洞。这样,茧中的幼虫不用费多大力气就能轻松出笼。然而,所有被解救出来、重见天日的饥民,其实都不是真正的“王蛾”——他们无论如何也飞不起来,只能拖着已经失去飞行功能的笨重翅膀在地上笨拙地飞翔!原来,像“鬼门关”一样狭窄的茧洞,才是帮助王蛾翅膀生长的关键。在穿越的瞬间,用力挤压,血液就能顺利送到蛾翅膀的组织里。只有翅膀充血了,王蛾才能用翅膀飞翔。人为切开茧孔,蛾的翅膀就失去了充血的机会,生出的蜂王就再也飞不起来了。

现在的青少年需要这种训练。他们害怕黑暗的隧道,总是渴望有一只援助之手一路护送他们。现在的父母大多是“关心”父母。他们总怕孩子吃苦,所以把孩子的“人生通道”做得特别省心,让孩子“自由快乐”地成长。现在的老师也充满了“同情心”。他们怕学生做不出“标准答案”,怕学生的答案与自己的要求相差太远,就逐字逐句的读!这样下去,未来社会还会有多少“王蛾”能够展翅飞翔?孟子曰:“天若欲为斯人之大任,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尽其所能……”现在的青少年受点苦也没什么。“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家长和老师一定要为孩子的未来着想,给孩子锻炼的机会和空间,让孩子凭借自己的能力在未来的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让孩子用有力的臂膀托起未来中国的绚烂朝阳。

七条鱼的教育故事

这是一条很不起眼的小鱼,很瘦,很孤独。

主人喂它的时候,它抓不住。它最多只能吃其他鱼的残羹剩饭。平时它经常一个人在鱼外面游荡,似乎谁都可以欺负它。还好有一天主人终于发现它好可怜,之后喂食的时候就在它周围撒了一些诱饵。我不希望这些琐碎的举动改变小鱼的命运,创造奇迹。因为聪明的鱼渐渐发现,只要在小鱼身边,就能得到食物。于是一周后,壮观的一幕出现了:一条不起眼的小鱼,带领着一大群鱼在水中游来游去。这条小鱼原来是“头鱼”。从此,它不再带着一副自卑的表情在池边、墙角徘徊,而是摇着头、摆着尾,大摇大摆地做“领头鱼”,突然开始指挥整个鱼群。

大师不是教育家。他可以用这种方法把任何一条鱼培养成“头鱼”和“统帅”。同理,如果多关注学生,哪怕他是个“差生”,也很有可能走出困境和尴尬。能否创造更大的奇迹,在于孩子本身,也在于我们的关注。

第八个教育故事:习惯的力量

有两个兄弟,一个出奇的乐观,一个很悲观。他们的父母想改变他们的性格,所以他们把乐观的孩子锁在一个满是马粪的房间里,把悲观的孩子锁在一个满是漂亮玩具的房间里。一个小时后,当他们打开悲观的孩子家的门时,他们发现他坐在一个角落里,悲伤地哭着。原来他是怕不小心弄坏了玩具,被父母骂。

当他们打开堆满马粪的房间时,发现那个乐观的孩子正兴奋地用小铲子挖马粪,不断地铲掉散落在门口的马粪。看到家长进来,乐观的孩子像奇迹一样大叫:“爸爸,你看!这里这么多马粪,附近一定有一匹漂亮的小马,我给它清理一个干净的地方!”这个乐观的孩子就是后来的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他从报童到好莱坞明星,再到州长,最后成为总统。乐观一直伴随着他。

著名心理学家维纳迪的研究表明,人对外界事物的稳定感受和态度,大多是由其从小习惯性的情绪归因模式决定的。习惯在人的心理中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培根认为“一切自然和许诺都不如习惯有力量”。学生的习惯被有意无意重复很多次,很多有益的好习惯往往比坏习惯更难养成。我们老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好习惯,因为养成好习惯会让人终身受益。

第九个教育故事?造句与“造人”

这是小学一年级的演讲练习课。用“是”这个词练习说话和造句。"动物是人类的朋友。"“爸爸是老师”。"大象是陆地上最大的动物。".....孩子们纷纷发表意见。正在这时,一个名叫刘涛的孩子站了起来。他是出了名的捣蛋鬼,班里的女生看到他都跑了。“我很好……”我听得出来,他想说“我是个好孩子”,但还没等他说完,学生们就哄堂大笑。很多同学都在窃窃私语:“哼,他也能是个好孩子吗?”“他还有脸说!”.....看着刘涛尴尬的样子,张老师示意他坐下。但是刘涛站在那里不愿意坐下。于是,张老师鼓励他想一个更“合适”的句子。果然,刘涛说,“我是个坏孩子……”就在大家都在等他说自己是“坏孩子”的时候,他突然停了下来,脸红了。显然,他不愿意承认自己是个“坏孩子”。此时,张老师柔情地鼓励他再来一次。小刘涛从老师的眼神中获得了动力,一个来自内心的响亮声音说:“我不是坏孩子!””这时,张老师忍不住带头拍手。刘涛的眼里充满了泪水。下课后,张老师把小刘涛叫到办公室和他谈话。张老师还没来得及说话,刘涛就主动说:“老师,我以后会做个好孩子的。"

我们可以想象小刘涛之后的发展变化。人最重要的是自尊,是别人的尊重和信任。即使是后进生也很看重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培养学生独立完整的人格,首要的是创造一个平等、友好、和平的生活环境。在这里,小刘涛“灵活”使用“是”字的造句过程,本质上是一个自我价值实现和逐步完善的过程。在否定之否定中,他肯定了自己,这既显示了他的勇气,也显示了他的机敏。张老师更是眼光独到。通过热情的鼓励和善意的引导,小刘涛终于从一个“坏孩子”变成了一个好孩子。

一句普通的句子,翻译成不平凡的“造人”,这是师爱,是育人的艺术,这是叫好。

第十个教育故事:上帝慈善的天堂

曾经看过一幅儿童画:一个鱼缸,里面有六条漂亮的大尾巴金鱼在游动;鱼缸周围,围着六只眼睛亮亮的小猫,我想:六只总比六只好,也省得打架。但你看那幅儿童画下面歪歪扭扭的题字,居然是:太美了,不能吃!我不禁为自己精神上的庸俗感到羞愧。有一天课间休息,一个调皮但很聪明的小男孩走到我面前,好奇地抬头问:“老师,太阳会生孩子吗?”人会生孩子,小猫小狗会生孩子,那么太阳会生孩子吗?”我无言以对,想胡乱搪塞。我转念一想,忍不住想,就跟他说:“老师明天会回答你吗?“第二天,在文体课上,我给他们上了一节特别课,专门介绍孙。下课后,我问孩子:“你解开心中的谜团了吗?”他会意地朝我点点头。走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一个坐在妈妈自行车后座的孩子突然指着一个巨大的广告牌喊道:“谁,找你!”孩子得不到妈妈的回应,就拽着妈妈的衣服继续指着广告牌说:“妈妈你看,谁找你!”母亲似乎明白了什么,猛地回头捂住了孩子的嘴。原来孩子所谓的“谁想见你”是对“雅戈尔”的误解。其实母亲真的没必要。这孩子不是故意丢你的脸。虽然他一个字都没念对,但是他大声念出三个半字的热情和勇气难道不可贵吗?

在这个物质世界里,我们的精神有时会感到恍惚。我们看着自己的天真和热情,敏感和同情被一点点侵蚀和风化。在“早熟”已经成为全球性流行病的今天,让我们小心翼翼地守护珍贵的童心和童趣,让我们自己知道,这份童心和童趣是上帝给人类最后的礼物,是上帝通过孩子给我们的美丽天堂。

第十一个教育故事不能有“答案”

德国著名人物高斯在中学时,有一次在数学课上打瞌睡。铃声一响,他醒了,抬头发现黑板上有一道数学题,以为是当天的作业,急忙抄到自己的作业本上。回国后,他埋头于微积分,怎么也想不通,但他不气馁,不妥协,持之以恒,终于得到了答案。他把答案带到班上,老师惊讶得目瞪口呆。原来是一道一直被认为“无解”的数学题。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也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从中我们会体会到;如果高斯真的知道问题“无解”,他还会自寻烦恼吗?恐怕“答案”还是一个“永恒的谜”。如果一件事在人的意识里被认为是“不可能”的,那么在行动上自然不会去做,“结果”也就真的是“不可能”了。理论是行动的指南。什么样的教育理念自然会导致什么样的教育行为也会导致什么样的教育结果。

中小学生正处于发育成长期。他们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质、思维意识都是完全可塑的,有充分的潜力可挖。关键是我们能不能发现、挖掘、设计、雕琢。我们一定要牢牢记住,千万不能犯“瞎子摸象”的错误,让世人发笑。

教育故事中十二个孩子的回答

这是一道重点考察三年级小学生思想品德的题:“如果助理阿姨给你10元在书店买书,你会怎么做?”这个问题的成人格式化答案是:还给助理阿姨!否则,回答问题的小学生会有思想道德问题。然而孩子的回答却是五颜六色的:我还给了助理阿姨3块钱,留下7块钱再买一本书;我回家给我妈,因为她妈下岗了;我给警察叔叔,但是警察叔叔自己买糖果怎么办?我把它还给我阿姨,但她必须给我买一个冰淇淋。我用钱玩电子游戏...其实10元并不能考验一个孩子的思想品德。但是用10元测试一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应该是很有效的。我想,如果河北第一书记李震回答,一定会说“还给助理阿姨”,如果胡长清、张二江等人回答,一定会是“还给助理阿姨”。在10元的重量面前,伪君子只是在“正确”的答案中暴露了自己灵魂和道德败坏的影子;孩子们也暴露了童年的纯真,没有杂念。当然,也许这种比较没有说服力。但是当我看到孩子的回答“因为妈妈下岗,我回家交给妈妈了”的时候,我的心被孩子对妈妈的爱动摇了!我觉得这个孩子的思想道德没有问题。

又一个老脑筋急转弯:树上有三只鸟,1被一枪打死。树上还剩多少只鸟?所有的大人和所有被大人误导的小孩都会笑:傻,当然是一个都不剩了!" "树上还剩两只鸟。“这是一个二年级女生的回答。面对全班的笑声,小女孩说:“树上的三只鸟是鸟爸爸、鸟妈妈和鸟宝宝。鸟爸爸被坏人开枪打死,鸟妈妈吓走了;小鸟宝宝还不知道他害怕,所以他没有飞。飞走后,鸟妈妈看到小鸟没有跟着,就飞回去了救小鸟。所以,树上还剩两只鸟,鸟妈妈和鸟宝宝。“幸运的是,小女孩遇到了一位有思想、有道德的老师。在全班的笑声中,老师认真地鼓励小女孩:“你是个有爱心的孩子,你的回答真好!"。

面对程式化的答案,我们在逐渐适应机器的习惯,却忘记了自己,忘记了自己是一个真正的会思考的人。在这个可怕的循环中,一群群成年人在复制一群群同样的孩子。当个别孩子用自己残存的想象力去突破大人的思想局限时,得到的往往是讥讽和嘲笑,而不是认可和鼓励!所以,孩子的想象力在逐渐退化和消失,加上同情和爱,最终变得麻木和无知,只剩下思想道德僵化的躯壳。

教育故事的第十三个批判可以这么幽默。

这是自习课。学生们在座位上专心读书写字。我站在讲桌前,批改他们的作业。换成小康作业,我不禁皱起眉头:字又宽又大,格子都满了。于是,他漫不经心地说:“小康,你的字该减肥了。”事情就这样过去了。完全没想到的是,下课后,几个平时说话很快的孩子围着我:“老师,你今天批评小康真有意思。我们喜欢你这样说话。”体育委员帅帅说:“老师,当我们犯错误时,如果你能像今天这样批评小康社会,我们肯定会喜欢你。真的,我们喜欢这样的批评。

幽默营造了和谐的教育情境,让原本尴尬的批评变得友好。更重要的是,幽默传达了导师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正如老舍先生所说:“幽默者心热。”幽默的老师不仅不认为学生的错误行为来自不良动机,有时还会假设他们的动机是好的。这种“洗白错误”的假设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改过自新的欲望。

十四教育故事的批评与鼓励

小学的时候,我调皮,好动,成绩不好。记得我二年级的时候,老师曾经布置了很多数学作业。放学后,比我大两岁的姐姐为了陪我玩一会儿,帮我完成了所有的作业。第二天交了作业后,我一直忐忑不安地等着结果。数学课后,老师把作业本发给每个同学,除了我和另一个成绩好的同学。我只记得我当时脸都红了,我想老师一定是发现了。于是,我低着头,紧张地等待老师的“判决”。没想到,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把我和那个同学的作业本拿出来看,说:“同学们,这是老师批改作业时遇到的最工整最准确的两个作业。希望你以后能多向这两位同学学习!”然后他说了我和那个同学的名字。在同学们羡慕和怀疑的目光下,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下课后,老师把作业本单独递给我,意味深长地对我说:“你是个聪明的孩子。老师希望你能像今天一样完成作业。”那天以后,我每次写作业都格外认真,甚至超过了姐姐的笔记,成绩不断提高,甚至其他科目也有进步。

中学时,一位英语老师曾让我点名读一篇课文。我花了很多时间预习那篇课文。看完后,当我满怀期待地等待老师的肯定和表扬时,得到的是这句话:“你在看什么?不管是英语还是念经,你的口语太差了,以后要多锻炼……”可悲的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不再喜欢英语了,直到现在英语还是我最弱的一项。

十几年过去了,我依然感激鼓励我的数学老师,英语老师的话我依然记得清清楚楚。现在,我也成为了一名光荣的教育工作者。回忆过去,我真的没有责怪任何人的意思。我只想告诉我的同事:你的肯定和鼓励,你不经意的批评,对你的学生作用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