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求小学课文《朱德的扁担》

朱德在洼地上挑粮,粮食绝对可靠;

军民齐心协力,粉碎了敌人的“围剿”。

这首家喻户晓的歌谣,让人想起了流传已久的朱德扁担的故事。

1928年4月底,朱德、陈毅率南昌起义、湘南起义部分队伍到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后,国民党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为眼中钉,千方百计拔掉。在第一次或第二次军事“镇压”失败后,他们实施了经济封锁,企图饿死、冻结和困住红军。为了准备第三次反“社剿”,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当地党组织积极发动群众上山送粮。上山拾粮也成了红军的一项经常性工作。在那些艰苦的日子里,朱德经常亲自带领战士下山挑食。

从宁冈茅坪到井冈山茨坪有60多里山路,山峰陡峭,颠簸曲折,非常难走。井冈山军民没有被困难吓倒,运粮队不辞辛苦地往返于这条汗流浃背的山路上,谱写了官兵同患难、同* * *的动人乐章!1928年冬天的一天,天刚蒙蒙亮,朱德带领部分红军战士和红卫兵在宁冈砻市挑粮。这一天,朱军一如既往地精神抖擞,穿着一身灰布制服,戴着帽子,系着腰带和绑腿,穿着凉鞋下山。当他们来到龙城时,一些士兵用篮子携带他们,而另一些士兵用口袋携带他们。没有工具的士兵只要把裤子脱下来,把裤子扎紧,在两条裤腿里装满粮食,就像扛在肩上一样方便。就这样,大家背起背囊,翻山越谷,走在井冈山的盘山小道上。

那一年,朱德司令员40多岁了。他戴着一顶帽子,背着一车粮食,和年轻的士兵走在一起。所有人都认为:朱军晚上忙于思考作战计划,白天还要选择食物,这会让他疲惫不堪。他们商量到朱德司令员面前“抗议”,劝他少选。朱似乎看穿了每个人的心思,说:“同志们,今天我们来比赛,看谁先到达黄洋界的大橡树!”一听说比赛,战士们干劲十足地来了:“好!谁先到大橡树,谁就是英雄!”一个士兵灵机一动,说:“朱,游戏可以,但有一个条件。”朱问:“什么条件?”士兵说:“你太老了,摘不了这么多。给我们一些。”朱一听,哈哈大笑:“那可不行!”说着,拿起担子走了,留下一阵笑声。

中午,队员们赶到黄洋界的大橡树下休息。黄洋界海拔1300多米,地势雄伟,一边是山,一边是悬崖。当云海在这里涌起时,它就像一望无际的汪洋大海,所以黄洋界也被称为“汪洋边界”。课间休息时,战士们议论纷纷,吵得不可开交,劝不动,也谈不下去。我们做什么呢最后,大家请一个聪明的小战士把朱的扁担“偷”出来藏起来。士兵们以为朱可以休息了。那知朱砍了一根大竹子,用木刀做了一根又大又结实的扁担,并吩咐军需官范树德在扁担上写下“朱德扁担,勿带左右”八个大字。从那以后,没有人“偷”过他的杆子。战士们看到朱军大步走在山路上,满脸是汗,军装湿透了,扁担也弯了,于是动了心。这时,山路上响起了一阵歌声:

同志,扁担亮了,朱带头挑粮食,到井里去了。井冈兵壮,食足安满仓;消灭白狗,分田地,分粮食;保卫根据地,人民就会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