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研究选:做研究(二、四)
先看吴敬恒先生(1865-1953):
有一种决心可以消除一切杂念,书很长。
这本书的第一部分“我可以确定地消除一切想法”的意思是——我已经下定决心,我不要别的了;《龙凤仪》这本书的第二部分,意思是我将集中火力在这个领域,以期突破,奋力攀登,寻求最高。
佛教有一句名言叫“戒智”,佛学里很深奥,很难理解。这里,我们从外行的角度来看一下:
“戒”的人会去走神,摆脱其他念头;“定”的人,专一,不操心;“有智慧”的人,会看到智慧,最终成功。凡人大概需要这三个字来完成一件事。
再来看状元姚闻天(1858-1827):
生如春草难,学如秋云难。
对联的第一部分“如春草”就不细说了。
第二副对联“学如秋云”的意思是学习必须日积月累,坚持是最重要的。越是走到某个领域人类研究的最前沿,越是觉得难以前进。因为你迈出的每一小步都是在拓展人类知识的边界。
然后看翟云升先生(1776-1860):
学而后知少,月之所能而不忘。
书的第一部分“学而后知足”的意思是——不要坐着做梦,起来学,学得越多,你就越明白自己有多重。
第二副对联“月不忘所能”的意思是——要经常回头看,及时复习巩固旧知识,不要让熊断了棍子,一个扔一个,最后手里只剩下一个。
我们来看一对珍慈大师(1928-2005):
离迷失不远了,感觉今天不是昨天。
这幅对联“离真理不远,但今天不是昨天”,意思是——(在学习的道路上,不仅要有自己的见解和决心),还要有否定自己的勇气。就像爬山一样,如果发现走错了路,一定要及时纠正,否则永远到不了山顶。
然后看小推老师(1876-1958):
鹿为友,豺狼为徒,我生而乐,游而乐;
深如渊,大如天,中庸细语,可以自求多福。
书的第一部分“鹿为友,豺狼为徒,生而乐,游而忧”,写得很潇洒——我什么都不想干,只想生活在山野,与鸟兽为伴。曾国藩的老父亲曾经写过一副对联,说他“无官无字,不负责任,不关心世事,将为曹买单”,与此有些类似。
底线是“深如渊,大如天,中庸之道,君子可求”,这是对有才有德的君子的期待。世界广阔,天地无穷。有德才能弃之?
俗话说:能做更多工作的人,能做得更好的人,都是傻子的奴隶。因为“能”的过程就是为社会做贡献的过程;而愚蠢的人呢?只能无奈的享受能人创造的文明成果。
再来看朱冕先生(清代,生卒不详):
很难学,而且偷情的人不是我们这种人。
这幅对联是“饱学难,事之人非吾类”。对联上说,不满足,越不满足,越进步;第二部分,要耐得住寂寞,因为越进步,可以倾诉的人就越少。
当你感到“和事务的人不是我们的同类”时,你就能体会到孔子所说的深刻含义: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他不是一个完全有道德的人吗?尽管人们可能不注意他,他也不会感到不安。
然后再看祁隽藻先生(1793-1866)。
管理是令人满意的,但取悦心脏;
如果一件事对世界有益,毫无疑问地去做。
这本书的第一部分“合理但悦人心,少也可喜”的意思是——我害怕无尽的真理和进一步的喜悦。饭一点一点吃,一步一步走。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底线“做事有利天下,不存疑”就是心在人民。无论大事小事,不要以善小而为之。你有多大的能力,就能为社会做出多大的贡献。
再来看王(1877-1948):
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心如平原马,易放难收。
这副对联“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如平原马,易放难收。“言简意赅,可以作为学术研究的座右铭。
可惜王满腹学问,却视贼为父,成了日本人的走狗。抗战胜利后被审判处决,历史悠久。
看看王迅(?-1915)一对先生:
日有所思,史如信,长于其石。
书的第一部分“我每天想经史如圣旨”,意思是——学经史要慢慢来,结合日常生活,每天懂一点。
你看,经典和史记都是古人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就像煤的形成一样,很多大树最后都浓缩成了几个小块。你会发现,用开放的心态和细心的观察,日复一日,它会告诉你很多。“经史如诏令”就是经史书会明确告诉你。
对联的第二部分“比石头还长”,意思是——时间久了,功夫到了,自然会融为一体,豁然开朗,就像佛家说的“把地基捅掉”,势不可挡。
当然,有时候一件事需要几代人才能完成。以飞机的发明为例。吴军博士曾感叹(摘自吴军《获取APP》Google方法论):
莱特兄弟可以说是研制飞机最幸运的两位先驱。用我的话说,他们是幸运的。而这个命,最早是大时代给的。莱特兄弟出生得足够早,以至于飞机还没有被发明出来。当然,他们出生得够晚,凯利的理论(解决飞机升力问题)和奥托的内燃机(解决飞机动力问题)都为他们准备好了。在此基础上,莱特兄弟解决了第三个关键问题——飞行控制。终于实现了人类可控飞行的梦想。
幸运的是,比他们起步更早、更有希望实现自动力滑翔飞行的德国人李林塔尔不幸在试飞中遇难,让兄弟俩成为了发明飞机的人。
说到这里,不禁让人感慨,很多获得巨大成功的人,往往表现得很从容。他们在假装吗?他们还要装吗?他们大概想到了前辈的付出和牺牲,然后对到来的荣誉更加敬畏。
然后看林则徐先生(1785-1850):
自古云烟语,学如耕田到秋成。
《自古烟云语》一书的第一部分,出自东坡先生的七律《赠诗僧道通》。原诗如下(括号里的字是苏东坡自己注的):
豪迈而精彩而苦涩的,只有秦聪和米舒。(钱塘和尚思聪擅长弹琴,但弃琴后学诗,弃诗后学道。他的诗像皎然的。安州和尚中柱,诗快,但功力远未尽善。非凡谷,常吐蜜。)语言自古有烟云,(李太白云,他人著述,如无烟云之山,无草木之春。)气体中含有对公众的蔬菜芽。(表示没有酸馅气。)祥林嫂喜闻乐见,古井却只担心断了滑轮。不要轻易答应韩宫。从现在开始,我就是诗奴了。
从东坡先生的自述(也就是上面括号里的文字)可以看出,“自古烟云之语”是指有的人文笔高明,像烟云之山,但这样的人从古至今真的很少。
第二部,“学如耕田到秋成”,出自南宋诗人戴复古的七律“静斋张敏则以其韵赠诗以酬他人”。原诗如下:
胸中诗书一派清,学如耕田到秋成。
十年闭门造车,我行我素,一切都是无意的。
落叶归根花开花落,山长水远。
我总是看新富,哪个更重要?
“学如耕田到秋成”这句话的意思很明确,就是学习最重要的是坚持,成功自然会到来。就像种庄稼一样,你只需要耕地、播种、施肥、除草,到了秋天,你自然会有所收获。
我们来看看沙孟海先生(1900-1992):
我才明白,诗既有诗意又有意境,我就不信北秀能和南秀相提并论。
这句对联说的,还是出自《坛经》中的这段话:
世人传南可示北,根本原因不明。并示禅师于南靖府当阳县玉泉寺修行,慧能大师于邵州城东三十五里草溪山居住。法是个例,人有南北,所以设南北。为什么会越来越严重?佛法是一种,还有一种晚期的病。看到延迟就渐渐到了,看到病就有饭吃了。法无渐变,人钝。故名“渐”。
好了,看完这一段,再来看“顿悟既有诗意又有意境,北方美得不可思议,南方能干”,意思就大致明白了。这种联系是说,无论是“诗心”还是“画论”,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是一致的;无论是沈绣(606-706)还是慧能(638-713),他们传播的佛教意义都是一样的。有些人在这种人文精神和佛教的意义上是有智慧的,稍加学习就能知道。这是一种“顿悟”;有些人天生迟钝,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理解。这就是“渐次开悟”。
这种联想提醒我们,学习不应该是“渐次开悟”或“顿悟”,只要努力就好。就像中学生一样,做小学生的题就可以“恍然大悟”,做大学生的题就需要“逐渐悟”。“渐悟”往往是一个人成长进步的阶梯。除非用更高的目标挑战自己,否则人怎么知道自己有多大的潜力?
最后,梁山洲(1723-1815)本科学历:
烦恼已经在潜移默化的领域,所有的词都写在字典里。
这一对“烦恼已在精微域,字字皆写在字典里”意味着学习已登峰造极,世界上最精微、最深刻的道理都想通了。这时候造词造句,一支笔就是经典未发表的文章。
这大概是个梦吧。哎,虽然来不了,但是我梦到了~
(注: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涉及版权,请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