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育教学需要创造力吗?
作者:袁(湖南岳阳小学小学数学1班)
虽然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并不是特别难,但小学生还是很难清晰牢固地掌握知识。而且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上课容易疲劳和“走神”。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尽量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选择学生身边的教学问题,营造一个轻松、平等的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既能解决数学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的具体性之间的矛盾,又能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发现生活数学,喜欢数学。这确实是一个好方法。在教学中,我们做了以下尝试:
1.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故事、物品创设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生活中的素材,巧妙地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比如我在小学五年级教截面统计和可能性的时候,是这样介绍的:老师:学生们课后都玩了什么游戏?学生:踢足球,跳绳,踢毽子,老鹰抓小鸡...老师:玩游戏的时候,你是怎么决定谁先开始游戏的?生:剪刀、锤子、布;手掌,手背...老师:你想用别的方法吗?生:对。老师:出示课本例1中一个小孩踢足球的图片。观察之后,学生们接着问:抛硬币的几率相等吗?这种方法公平吗?同学们立刻在下面讨论起来。这样,学习新知识就变成了学生对自己游戏生活的探索,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
在教学中,也可以用故事法导入。比如学习《分数的比较》的时候,老师先讲了一个故事:唐僧师徒穿越火焰山后,又热又渴,正巧走到一片西瓜地的边缘。村民们给了八戒一个大西瓜,八戒正在化缘。分瓜时,悟空说:“为了公平起见,我们每人吃四分之一。”贪吃的猪说:“不是,是我做的瓜。我想吃五分之一。”聪明的悟空立刻为八戒砍了五分之一。当大家都拿到西瓜后,八戒在一旁拍了拍他的头。你知道为什么吗?学生们突然充满了兴趣。
在教10的减法时,可以用实物来表示具体的数字。比如拿一串葡萄,在上面留10。一边挑,一边问学生还剩几个。学生看新鲜葡萄比看卡片好。
这种情境的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设计活动并创造参与情境。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与老师直接告诉他相比,学生不仅锻炼了思维和动手能力,对知识的掌握也更加深刻。在教学中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也会提高教学质量。比如说在讲统计和可能性的时候,为了和抛硬币比较,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小组活动:五年级二班的六个同学来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为了确定谁将是老鹰,在一个长方体橡皮擦的六个面上写下1,2,3,4,5,6,每个人选一个数字。扔到地上后,他们会被扔。你觉得公平吗?每组投掷30次,统计结果。同学们立即按照预先划分好的小组进行探索,有的同学扔,有的同学数,分工明确。既完成了知识的学习,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在教学中,也可以随时利用学生的角色扮演活动。比如学习直线、射线、角度时,老师让三排学生分别玩直线、射线、线段。老师口述“3cm”、“一个端点”等他们的特征,对应的同学站起来,看谁站得快、准。看似平淡无奇,却在平淡中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3.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媒体创设情境。
多媒体以其形象、直观的特点,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动画演示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视听,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一些难以用语言描述或用实物模拟的问题,多媒体可以很好地完成。比如:遇到问题;用课件可以完成圆柱、圆锥、球的面积的教学,效果很好。
4.善于联系实际,创设课外活动。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小学生的课外时间比较充裕,所以课外时间是教师引导学生巩固知识,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重要阵地。比如,学习完元、角、分的知识后,学生可以去商场购物;学完周长、面积、体积的知识后,学生可以回家测量桌面、茶几的面积,估算用了多少材料。
创设良好的数学教学情境并不难,但同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才能得到更好的效果:1,要注意贴近学生生活,这样才有亲和力,才能引起学生真正的兴趣。2.创设的情境要真实,要有数学氛围。3、不要太迷信多媒体,它有利有弊。只要我们能达到满意的效果,我们不必在自己的情况下使用多媒体。4.设计问题情境时,语言要准确,突出数学学习的主题。5.不要设计太“挑战”学生回答的问题。
总之,数学情境教学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只要我们是一个认真负责的人,善于挖掘身边的素材进行适当的设计,就能创造出令人满意的数学情境,引导学生学习和热爱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