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如何改革和创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体会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具有现实性、意义性和挑战性。”“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活泼的、主动的、个性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仅仅依靠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和传统的教学方式,把学习变成学生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高的过程。主要目的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借助发展性评价,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发展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下面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工作,谈谈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一些想法。1.为什么这次课改的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书中指出:“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点。”学习风格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中的基本特征。在传统学习中,学生主要是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存在单一、被动、封闭、单向度的知识接受等问题,而缺乏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其他生动活泼的学习方式来获取知识和技能;教师以教学为主,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学习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学生没有自己的小世界,集体讨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学习机会少;学生的学习往往是看书,做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活动和实践探究很少学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正在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时代正在改变着小学数学教学的重心,冲击着原有的教学模式。总量的计算是当初教学的重中之重,现在这方面的内容被弱化了。原有的以讲座为主的教学模式应转变为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综合运用。课程改革要求学习方式的改变,这真实地显示了当今学校教育中学生学习方式的缺陷。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任务和理念之一。教师要努力营造师生间相互关心、帮助、享受的人际情境,鼓励学生平等、和谐地提问、提问,思想上相互交流、碰撞,使学生在思想紧张的氛围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和创新思维的亮点,使师生在互动中共同进步,实现教学目标。第二,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讨论、发现新问题并寻求答案,是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大课题。我对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理解是,素质教育是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为了实现素质教育改革的理念,必须建立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学习方式。教师要营造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赋予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让学生在合作探索的情境中获得基础知识和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一,改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氛围,鼓励学生树立学习风格。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改革要求,即教师传统的居高临下的地位将在课堂教学中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过去由教师控制的教学活动的沉闷和严肃应该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互动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因此,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达、管教、教育,更多的是启发、帮助和建议;师生关系不再以知识传递为基础,而是以情感交流为基础;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填满仓库,而是点燃火炬。因此,构建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的发展、主体人格的完善和主动学习习惯的形成,有利于学生主动、积极、创造性地掌握新的学习方法。第二,改变教学模式和教学行为,带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的真正意义是教师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因此,要使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必须以科研实验为先导,从课堂上改革师资队伍,构建能有效促进学生新的学习方式建立的教学模式,形成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科学教学行为。第三,建立正确的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学习风格的确立。新课程倡导建立以“学生发展”为基础的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发展性教学评价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学生建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助推器。实施发展性教学评价,我认为教师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1。教师要有正确的评价目标。教师的评价目标应从静态的、一维的、单一的、终结性的、激励性的评价向动态的、多维的、综合性的、发展性的、激励性的评价转变;要从注重智力转变为注重多种能力,即理解、接受、再现、应用、知识重组、想象、联想、假设、推理判断、选择、求异、质疑、批判、论证、总结分析。要从学生学了多少知识来关注学生理解、学习、创造、发展什么。2.教师应该对评价充满热情。教师的评价倾向会对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无论是一句话还是一个眼神,都会转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产生相应的行为。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始终保持充沛的精力和真诚的热情,特别是当学生采用自己的习惯和良好的学习方法或提出创造性的想法时,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给予学生肯定、表扬、鼓励等积极的评价信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随时感受到来自老师和同学的鼓励。3.教师应采用多种评价方法。教师要注意多种评价方法的结合,使评价更加客观公正,产生更多的积极效果。例如,将过程和结果结合起来评价学生,既能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又能促进学生注意获得良好的学习结果;把师生间的评价和学生间的互评结合起来,使评价活动成为学生探索和体验的过程,成为教与学的过程;结合笔试、口头表达、课堂提问、平时作业等评价形式,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进步。三。指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原则在教学中还应遵循以下原则来指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1)全民参与的原则。素质教育的基本出发点是面向全体学生,让全体学生得到自由作文的发展。因此,面向全体,注重发展每个学生的潜能,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方向。⑵主观能动性原则。“现代教育学派”代表人物杜威的“学生中心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育应以儿童为中心。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这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前提。(3)启发探索原则。意思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是引导者,基本任务是启发,目的是引导而不是代替“学生的探索”。(4)求异求优原则。要引导学生从尽可能多的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他们提出尽可能不同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从“不同”中求“优”。⑸民主和快乐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应平等对话,相互尊重,相互启发,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要保证学生有一个好心情,一个快乐的心情。这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保证。(6)个性化原则。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为他们提供不同的学习帮助,这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客观要求。一旦实际操作的原则。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用脑、用手、用嘴。这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存在评价和激励原则。我们应该肯定、赞扬和鼓励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和成就,帮助他们取得和体验成功。通过学习,我知道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与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的需求,营造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这也是每个老师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