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P:为什么学前教育要“去小学化”

什么是“小学”教育?“小学”是指学龄前儿童提前学习小学教育的内容,如拼音、书写、算术等课程。教学方式也是按照小学的教学模式,要求孩子像小学生一样在活动中遵守规则和纪律。这种教育让孩子不堪重负,对孩子一生成长的伤害是无法弥补的。

学前教育的“小学化”违背了儿童发展的规律,不利于儿童健全人格的形成,超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孩子们在上学之前就厌倦了学习。孩子长期处于机械阅读、书写、记忆的状态。很多孩子在厌学的时候扼杀了想象力,结果就是对上学焦虑,对学习感到厌倦。

遏制孩子智力的全面发展,已经错过了幼儿教育的“关键期”。幼儿园是孩子们的天堂,“玩”应该是他们在幼儿园的主要活动。孩子们在“玩偶之家”、“小超市”、“小医院”等各种游戏中快乐地玩耍,既能轻松愉快地学习知识,又能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各种游戏和活动中,孩子们的语言和心理技能以及与同伴的沟通和合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小学?”华”强调把知识“灌输”给孩子,而游戏不是。是潜移默化中能力和智慧的逐渐提升,给孩子带来智慧。这种智能虽然没有读书背诗那么明显,但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是可以发挥作用的。比如我们经常会看到小朋友在游戏中分东西,或者把食物给娃娃,或者把材料给伙伴。久而久之,他们会发现,同样多的东西分到不同的份额时,分的份额越多,每份就越少。这个发现会让他们在小学学除法的时候特别聪明。比如经常玩拼图的孩子,对形状的认知特别敏感,以后在学校也会学好几何...可见游戏的潜移默化。

忽视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不利于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有研究表明,影响孩子学习成绩的第一因素不是知识的准备,而是孩子是否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是否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是否引起了孩子对知识的好奇心,是否帮助孩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否培养了孩子的知识迁移能力,是否帮助孩子树立了克服困难的勇气,是否教会了孩子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教会了孩子学会探索,学会合作。这些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关键时期是学前,这也是幼儿园教育的重点。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将使孩子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