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思考

1.作业布置要有很强的针对性,题量适中。在设计作业布置时,要克服主观主义和形式主义,根据教材和学生基础两个实际,面向多数,既要注意布置抓住难点的重点练习和强化练习,又要注意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布置相关练习,因材施教。小学数学教师可以直接套用分层教学的形式,按照一定的标准把学生分成几个层次,根据每个层次的实际情况创设不同的年级和不同种类的作业内容。为了增加学生作业的灵活性,还可以采用作业分类选项的形式,即创设多种作业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作业内容,从而提高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教师还可以在充分考虑课堂教学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征求学生对作业的意见或建议,以帮助教师改进作业的形式,提高作业的典型性。让作业真正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和有效延伸,具有选择性和针对性。此外,小学数学老师在注重数学作业质量的同时,也要严格控制数量,一次作业以25分钟为宜,这样才能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结束学生叹作业的旧常态,开启学生欢作业的新模式。

2.重视作业内容的多元化教师,可以针对某一知识设置一些“一题多解、多变题、多用题、一法”的题目,开发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题型的多样化可以减少注意力的“盲点”,克服精神疲劳。此外,数学教师要开发多种题型,如针对教材重点、难点设计专项练习,针对易混淆概念设计判断、选择、比较练习,针对单元教学设计综合练习等。他们还可以另辟蹊径,增加一些动手或实践探索题,以唤起学生的成功欲望,突出学生学习活动的多样性,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比如,学习了苏教版5.3《开与折》后,一些基础不好的同学缺乏想象力,不能完全理解和掌握立方体的各种平面展开图。老师可以安排学生回家画一幅画,剪下来,看谁画得精致漂亮,在课堂上展示。这样,学生学习已学知识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对新知识的理解也加深了。

3.注重深化作业设计的探究,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选择某个问题作为出发点,通过对问题的深入分析和课后的调查研究,以学生的兴趣为重要牵引,探索标准化的研究程序和教学论文、资料的参考方法。促进学生的探究意识,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可以适当渗透一些探索性练习,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找出其内在规律,提出论证的路径,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和解释能力。在创设探究性作业题时,可以采取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梯度形式,让学生有一个适应过程,也可以是难与易相互穿插,但一定要始终选择难题和易题,搭配要科学合理。

4.重视作业设计的序贯练习顺序应遵循从基础到综合,从模仿到灵活运用,即从公式到应用,再到综合。比如在教授一门新知识的时候,一般都要联系一些学生学过的旧知识。这部分知识可以从新知识中拿出来作为新知识的“引爆点”并设置基础练习以推陈出新;然后你可以设置零散的难点,分解成几个有启发性的起到沟通作用的“桥题”;在讲授新知识后,首先要设置定向练习来理解新知识,定向练习内容单一,集中于一点,以促进新知识的内化,然后设置辨疑练习来深化新知识,有意识地把一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新旧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去观察、思考、比较、判断,把那些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东西分析清楚。最后设置综合题和创造性思维题。这样,练习不仅是基础的、连贯的,而且是可理解的、可记忆的、可扩展的,是思考的、创造性的,层次分明。

5.增强作业设计的趣味性。开展实用性原则的作业设计,趣味性强,能有效增强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创造性完成作业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享受作业独特趣味性的同时,高效完成作业。通过长期的数学教学实践,我们不难发现,有些实践课的实力很强,提倡手脑同步运动的作业恰好符合这一特点。比如几何模型的制作,轴对称图案标志的制作,数据的调查统计等。,为学生主动亲近生活,了解生活与数学的关系,深刻理解数学在人们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价值提供了许多实践机会。总之,作业是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课堂所学的必然要求,是学生主动学习、参与创造、主动学习的重要课外平台。在新课程的指导下,小学数学教师在作业设计中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从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出发,创设多样化的作业形式,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大力发展思维创新能力,努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