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学习的过程中,课前预习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学生很容易忽略的一个环节。很多学生不注重课前预习,对将要学的东西没有很好的心理预期,不会有主动找问题的心理动力,从而错过了思维的成长机会。因此,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过程中,数学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做好课前准备,提前熟悉新课程内容。这样学生一看就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怎么得到什么。上课听讲时,他们也会带着问题听讲,重点是课前没听懂的内容。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提出疑问,和大家一起探索,从而不断增强自己的提问能力。
比如在学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时,我要求学生课前做好准备,把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疑问写下来,带到课堂上讨论。小数的性质和意义是学习小数加减法,自由转换小数和分数的基础。课前,学生需要预习教材内容,知道自己对于一个小数,两个小数,三个小数的分数是什么样的,学会如何比较小数的大小。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可能会有一些疑问,比如为什么小数换算成分量数后,分数的分母是10/100/1000?为什么小数点左移后小数变大了?有了这些问题,他们也会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猜测,想象出一些答案。这些是课堂互动的基础,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前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问题意识也会得到有效的锻炼。
第二,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在有疑问时提出问题。
数学知识极其简洁,高度抽象。小学生的思维属于形象思维,面对抽象的数学知识往往问不出问题,很多老师对此进行了有效的引导。教师在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的概念、公式和原理时,应尽可能提出丰富的直观材料,让学生借助这些材料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从而创造更多发现问题的机会。同时,老师可以用一个问题引出无数个问题。在提问环节,教师可以从生活情境中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再让学生提出多个问题,从而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比如在学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内容时,我会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多提问,不断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课前,我用足球、篮球、乒乓球三种球做了反弹实验,并录制成教学视频,让学生观察球的反弹现象,思考反弹高度与什么有关,并尝试用分数表达它们之间的定量关系。学生看完视频后会从现有的生活经验中了解到,每次反弹的高度会越来越低,第一次反弹、第二次反弹、第三次反弹的高度都是原来高度的几分之一。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分数性质的理解,我将分数单位“1”与自然数1进行比较,并引入具体的数学问题。渐渐的,学生会有这样的疑问:“1/3米和1/3米的意思一样吗?”然后从分数的性质举例说明两者的区别。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增强了问题意识,而且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
第三,提倡小组讨论,提高课堂提问质量
发现问题需要合适的时机。在传统教学中,很多老师为了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强迫学生提问,但是没有有效的引导和启发,导致学生为了完成任务,提出一些不必要的问题或者重复提问。这样的课堂提问无疑是“无病呻吟”,无法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的呈现需要交叉思维的碰撞。在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分组学习,积极讨论学习内容,从讨论中获得灵感,提出问题,甚至提炼问题,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提问质量,提高学生提问水平。
例如,在研究多边形的面积时,我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合作探索,自己找出计算多边形面积的方法。面对不熟悉的图形,学生自然会回想起以前的学习方法,思考如何将不熟悉的图形转化为已经学习过的图形。在合作讨论中,他们自然会问:“有没有可能把不规则的形状通过填充变成大家熟悉的长方形、正方形等形状?”这时候有些同学自然会反驳:“那我们能不能去掉多余的部分?在最终计算中添加移除的区域。”这样,在多次互动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更有效的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会越来越强,思考的深度会越来越难。面对同样的数学题,学生也会想:“哪种方法更简单?评价依据是什么?”并积极寻求最便捷的解决问题的方式。这样一来,学生的问题意识越来越强,思维也会变得更加发散和灵活。
总之,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教师的教学思想和观念也要及时更新。在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并以此为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给予学生有效的引导和启迪,逐步实现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初步形成,为以后更好地学习数学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