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材解读
三篇课文,来自民间,讲的是民俗。第一段文字反映了民间剪纸艺术,第二段文字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第三段文字描述了民间舞蹈艺术。
课文《奶奶的剪纸》描述了“我”有一个剪纸技艺高超的奶奶。她聪明、勤奋、善良。她擅长教育,爱她的孙子孙女。我表达了对奶奶高超技艺的钦佩和敬仰,以及对她和她家乡的深深眷恋。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我”的角度进入文本,通过充满童趣的语言感受奶奶剪纸的神奇,体会祖孙之间的深情。
牛郎织女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故事生动感人,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和对破坏美好生活的专制君主的极大痛恨。教学要“长短结合”,重点是抓住情节,体会人物。这两点在课后练习中有具体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
安塞腰鼓的文字按照“静→闹→静”的顺序描述了安塞腰鼓表演前后的不同场景。重点是体验安塞腰鼓的劲舞、厚重的声音、震撼的力量和逐渐升华的艺术魅力。在教学时,要把握好“安塞腰鼓是什么”的句式,通过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在课文语言中品味独特的旋律美。如果可能的话,应该让学生欣赏这样感人的场景,把品味和启迪结合起来,读出黄土高原人民对生活的粗犷、豪迈和美好的向往。
奶奶的剪纸
(虽然题目是“奶奶的剪纸”,但文中其实想表现的是奶奶,也就是一个“剪纸奶奶”。作者为什么把“剪纸”放在后面?我怀疑作者可能是在强调剪纸对奶奶的重要性,以及剪纸在奶奶包括我的生活中的意义。)
在大平原支撑的小村庄里,奶奶的巧夺天工贴在邻居的窗户上。(寥寥几笔,却在我心中勾勒出一幅神奇的电影蒙太奇:广角镜头扫过辽阔的平原,一个树木葱郁、炊烟袅袅的村庄呈现在眼前。镜头拉近,院子和窗户,然后是红色剪纸的特写。相机飞快地闪着:这扇窗上的双喜,那扇窗上多年的鱼,还有喜鹊邓梅和福禄寿星...)
一把普通的剪刀,一张普通的彩纸,在奶奶手里翻来覆去,人,动物,植物,器皿,无所不能。从小就听人夸你:“你奶奶真厉害。可以像猫一样剪猫,像虎一样剪虎,母鸡会下蛋,公鸡会打鸣。”奶奶真是匠心独运,不信你:工具普通,材料普通,制作也普通,但她出来的东西可不普通,不仅有各种东西的形状,还有各种东西的神:母鸡会下蛋,公鸡会打鸣!)
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但却反映了奶奶剪纸技艺的普及。一个心地善良的奶奶有着广泛的良好关系,她想和谁说话就和谁说话。奶奶撩起蓝围裙擦了擦手:“得了吧,有什么用?”贴在哪里?”看到人们跳走了,她继续她的工作:洗衣服,收集鞋子,选择蔬菜,洗大米,喂猪,割草...(奶奶就是这样的剪纸“神”。奶奶是个什么样的人?眼前的“神”的描述,可以说是吊起了我们认识奶奶的胃口。奶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这个样子震撼了我的心灵。这是个什么样的普通乡下老头?她要洗衣服选菜淘米,她要喂猪喂草播种...这又是一个随和的老人。不管他在做什么工作,只要别人喊一声,他就高兴地答应:“来吧,有什么用?“贴在哪里?”哦,结婚的时候,就剪一根比翼鸟的树枝,笑着把嘴角一根一根剪了:早生;哦,生日,生日刚砍下一只幼松鹤,一边砍一边眼睛一亮:可以一直活99岁...这当然是一个让人“开心”的老人!如果说奶奶的巧夺天工贴在邻居的窗户上,其实说明了奶奶的剪纸技艺深入人心,那么这一段的介绍就很清楚地说明了奶奶的‘好’让邻居的窗户活灵活现,也正因为如此,奶奶的剪纸才真正深入人心。)
我习惯看书,记得奶奶剪纸时的身心姿态。(多少次叫“读书”?不“读”,怎么“记”?这种“看惯了”和“记住了”的态度伴随了作者一生。“身心进入”是文章中很重要的一个词。这个“边界”到底是什么?当然,剪纸创作的境界?创作的境界是什么?这里先提一下,以后再说。)剪刀在纸上的刷刷声极其悦耳(不是悦耳,是心里的一种感觉)。我是出了名的淘气蛋,经常用诡计刁难我奶奶。有一天,我用手蒙住奶奶的眼睛,让她摸窗花,剪窗花。恐怕没费多大力气,一幅“喜鹊攀枝”的画就完成了。哇!梅枝和喜鹊的形象生动,大小和密度都无可挑剔。我接过,但还是骗了:“奶奶,你从我手指缝里偷出来的!”"
“你差点爆了奶奶的眼球!”奶奶用手指摸了摸我的鼻子。“熟能生巧。我总是切,而且手很准!””(“我”和奶奶之间的这个“恶作剧”很温馨,很感动。一个“难搞”、“挑剔”、“出轨”的调皮蛋历历在目,一个不舍得动小孙子的善良老人也跃然纸上。但如果我们的理解只停留在这里,那就辜负了作者的心。是的,当然,这种生活场景总是反映在作者的脑海里,是作者童年生活的美好记忆,但这种记忆放在这里——注意上面提到的“身心进入”,联系奶奶回答中的“熟能生巧”——其实是为了说明奶奶剪纸的“神”,更重要的是引出了下面这段话。)
是的,所有庄稼人都想要好运,奶奶最熟悉的就是“喜鹊爬枝”了。冬天砍,盛夏砍,阳光下砍,月光下砍,光明中砍,甚至黑暗中砍。奶奶的手就是她的眼睛,好的剪刀就像她伸出的两根手指。为什么奶奶的剪纸很“神”?白天晚上都是“全切”!是白天晚上被“谁都会说话”和“总剪刀”剪出来的!是白天黑夜“谁都会说话”“身心进入”切出来的!于是,她的手变成了眼睛,剪刀变成了伸出的手指。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沉浸在精湛动作中的,其实是一种深情,是对生命的热爱,让她在邻居的窗户上剪出了魔法。)
夏天阴雨连绵,奶奶怕我滑入河中游泳脱险,就用剪纸把我绑在屋檐下。(“绑”字值得注意。当然,把我这样的淘气蛋用剪纸绑起来,显示了奶奶高超的剪纸技艺,但仅此而已吗?)她从旧练习本上撕下一页,刷了几下,剪下一幅画。我抓住它,看到了它。那是一只淘气的小兔子骑在一只温顺的老牛背上。我不解地问:“牛为什么要驮兔子?”
奶奶笑了:“谁让牛是兔子的奶奶呢?”这句话温暖了我的心。我为什么要把你绑在剪纸上?谁让我是你奶奶呢?为什么你戳我眼球的时候我不生气?谁让我是你奶奶呢?)
嗯!奶奶是牛,我是兔。我吵着要更多。奶奶又剪了一张图:一只老牛和一只兔子在草地上吃草。奶奶问:“你明白吗?”
我想了想说:“我明白了,就是说我和奶奶在一个锅里吃饭!””(这是一个伏笔,这个细节下面会提到。)
奶奶把我抱在怀里夸道:“智能卡!”"
从此,(什么时候是“那时”?是在我奶奶给我剪了《一只牛驮着一只兔子》和《一只牛和一只兔子在一片草地上吃饭》之后,我才明白牛和兔子的关系,明白我和奶奶的关系。)我总是缠着奶奶割兔子老牛——跳兔、跑兔、睡兔;老牛拉着车,老牛在耕地...兔子总是在玩耍,老牛总是在工作。两个“永远”是奶奶和“我”的写照,也勾起了我对奶奶和妈妈的人生回忆。)我摆弄着各种窗花,对活泼的兔子和老实的老牛充满了好感。(是我对奶奶的眷恋,是奶奶的剪纸在这个闷热的夏天给我带来了一丝凉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