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习与学生身心发展的关系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成为主动的、个性化的过程。“所谓人格,是指一个人在自己的行为中经常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它反映了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具有创新人格的人往往表现出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特点。发展人的个性不仅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需要,也是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倡导“个性化”教育已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一,激发兴趣和欲望,让学生表达自己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对良好人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小学生特别好奇,凡事总想问个“为什么”。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有趣的情境,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有趣的事情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让学生迅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为学生创造表现自己的机会。

比如在讲授“三角形内角之和”时,老师在课前布置学生做一个锐角三角形、一个直角三角形、一个钝角三角形,并分别标注每个角的度数。老师得意地说:“我不需要用你手里每一个三角形的角。只要你告诉我每个三角形的两个内角的度数,老师就能准确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不信你就试试!”结果学生一个个报,老师一个个答对,很神奇。这时,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学生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三角形的内角的规律是什么?”从而以强烈的学习动机和问题意识积极探索知识的规律。

再如讲授“数能被2、5、3整除的特征”这一课,师生间做游戏,让学生随意说数,教师迅速判断能否被2、5、3整除。学生们都很惊讶,也很感兴趣。惊叹之余,他们渴望知道老师快速判断的绝招,从而激发学生探究“被2、5、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点?”强烈的愿望。

第二,体验成功,让学生自我发展

成功经验对学生良好人格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经历一次成功的喜悦,就会激起无穷的追求理念和力量。”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努力创设“成功”的情境,让每个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不断成功的过程中发展自己。

比如让学习困难的学生解决基础问题,让有余力的学生解决更难的问题。教师应该及时发现和肯定学生的成功。当学生完整、准确、简洁地回答问题,表达新颖独特的观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老师要及时给予鼓励,让其他同学分享成功的快乐。我们还应该更加注意帮助有学习困难的学生获得成功的经验。在问他们“卡住”的时候,如果老师不负责任地让他们坐下来,他们会逐渐失去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从而对数学产生恐惧感和厌倦感,这不是我们素质教育所期望的;如果老师能有说服力,帮他们一把,让他们取得一点点成绩,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那么就能让他们对自己的成功感到满意,从而逐渐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逐渐形成稳定持久的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

第三,设陷阱诱错,让学生磨炼自己

俗话说:跌倒一次,收获智慧。社会心理学家也指出:“我们甚至‘期望’学生犯错,因为从错误中学习可以争取明天的成功。”学生探索新知识的过程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从基于学生发展的个性化教育的观点来看,过去看似天衣无缝的班级未必是好班级,因为它“隐藏”了学生的错误。剥夺学生犯错的权利,就等于限制了他们自由选择的意愿。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错误,巧妙地设置一些“陷阱”,诱导学生犯错,让他们在尝试和纠错的过程中锤炼自己,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毅力,进而形成良好的学习品格。

例如,在讲授“多(少)于……”加减应用题时,学生很容易掌握直接叙事题,可以改变叙事模式,以间接叙事的形式设置陷阱:“小明有15本漫画,比小英多5本。小英有几本漫画?”很多同学还是受直接叙事思维的影响,公式是:15+5=20(本)。这时,教师不要急于做出决定,而应组织学生积极讨论:题目中两个量的比较是谁的,谁多谁少。落入“陷阱”的同学受到启发,知道小明的漫画书比小英的多,但发现小英有20本,却比小明的多,这显然是不对的。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反思”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正,还可以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合作学习,让学生自我提高

当今时代是科技竞争的时代,竞争的成败往往取决于人的合作。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他不善于与人合作,不善于交流、综合、提高和应用各种知识,他就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合作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是一种体现个人素质和风采的素质。教师应在教学中适当开展合作学习,把有限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