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遏制学前教育的小学化
一、学前教育“小学化”的主要表现
学前教育的“小学化”是指把幼儿园和学前班的孩子当作小学生,按照小学的教学方法和管理方式实施教育的做法。简单来说,就是把孩子当小学生来教育。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教育定位和教育目标“小学”
学前教育被定义为小学教育的预备教育,强调学前教育从属于小学。大多数家长和部分幼儿教师认为,接受学前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获得上小学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很多幼儿园把幼儿园培养目标定得无限高,不恰当地提出要在进小学前学会1000以内的加减法,认识1000个汉字,背几百个英语单词。
2.教育内容“小学”
因为不是义务教育,目前我国学前教育没有统一的标准教材。大部分幼教机构都是根据自己的教学要求来选择教育书籍,导致教学内容五花八门,教育质量参差不齐。比如有的幼儿园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规定的“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解读为五个学科,并据此设计幼儿园课程,要求学习拼音识字、计算甚至钢琴、绘画。一些幼儿园甚至为孩子们提供大量的特殊班级和超长班级。
3.教育行为准则“小学”
要求孩子像小学生一样守规矩守纪律,少玩耍,学习专注,上课专心听讲,坐姿端正,不说话,不做小动作;绝对服从老师,不找借口,不顶嘴;课间不要追逐打闹,安静休息或者打游戏,准备下节课。
4.教学活动“小学”
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实行单一的集中教学,对游戏等活动重视不够,全班孩子以同样的方式、同样的速度学习同样的内容,忽视了个体差异;在教学方式上,教师以传授知识为主,缺乏游戏;在复习作业上,布置大量的作业,甚至评分,写评语。
二、学前教育中“小学化”的危害
1.严重危害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6岁之前,孩子的身体机能和神经系统都在快速发育。如果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大脑很容易疲劳,造成神经系统损伤和心理变化,比如表情呆滞。同时,“小学化”的教育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甚至忽略了培养孩子良好行为和生活习惯的教育,不仅耽误了孩子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期,还增加了孩子的心理压力,影响了孩子的健康。
2.容易诱发孩子厌学。
学龄前儿童的主要学习方式是无意识的。他们在游戏和玩耍中学会与人交流和享受各种感性体验,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成长。在孩子身体发育和智力水平不具备系统学习能力的情况下,让他们有意识地下大力气学习识字、计算和英语,不仅会扼杀孩子的学习兴趣,久而久之还会产生对学习的恐惧和厌恶,甚至对学习产生恐惧和厌学情绪。
3.很容易扼杀幼儿的潜力。
《小学》在教学实践中强调把知识“灌输”给孩子,忽视了孩子在游戏中主动的、探索性的学习,忽视了语言能力、数理逻辑能力、初步的音乐欣赏能力、身体各部位的运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然观察能力等等的全面发展。久而久之,孩子的这些潜在能力就被锁起来,定型了,对以后的全面发展影响很大。
4.很容易让孩子养成不良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幼儿园实行“小学化”,小学一年级学的大部分内容在幼儿园就已经学会了。孩子觉得老师讲的内容不新鲜,难以集中注意力,容易养成不认真听讲、不完成作业的不良学习态度。然而,当他们面对新的学习内容时,他们会不适应,容易出现学习成绩下降,急躁,甚至厌学。
三、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原因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幼儿园的原因,有家长的原因,有社会的原因,有教育主管部门的原因。
1.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受“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一些家长和老师从小学甚至幼儿园阶段就开始发掘孩子的“潜力”,以识字和计算能力为衡量标准,促成了学前教育“小学化”的社会环境。
2.幼儿园的目的不正确。
很多幼儿园为了生存,忽视了“培养全面发展的孩子,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宗旨,而是一味地“以钱为重”,开设一些不符合孩子健康发展的课程,并以“学业成绩”来炫耀
3.缺乏“年轻趋同”机制
虽然我国教育行政部门规定小学入学不允许考试,但一些小学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源,还是进行了入学考试或面试,根据考试成绩分班。在这样的压力下,幼儿园不得不配合小学的要求,提前进行小学教育。
4.幼儿园课本脱离了幼儿教育的现实
目前,我国教育部门尚未对幼儿教师用参考书和教材做出统一规定,导致幼儿教材市场化,幼儿教师用参考书质量良莠不齐,大部分教材严重脱离幼儿身心健康和认知能力的实际。
5.教师专业素质低
大量的民办或农村幼儿园的教师甚至园长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学前师范教育,他们很难认识到学前教育的特殊性,很容易在教学实践中把小学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带到幼儿园,造成小学化教学的倾向。第四,遏制学前教育“小学化”的措施
1.改变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错误认识
目前,“学前教育是小学的预备教育”、“孩子上幼儿园主要是为了学习知识”等错误观念在家长和老师心中普遍存在。事实上,学前教育是一个独立的教育阶段,其教育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教学评价、师资队伍、管理制度都有自己独立的要求和标准。它既不是附属教育,也不是小学预备教育。因此,解决“小学化”问题,必须在理论和政策上科学区分幼儿园和小学的地位、性质、任务、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牢固确立幼儿园教育的独立地位和性质;加强学前教育宗旨的宣传,让全社会树立学前教育不是小学预备教育的思想。
2.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监管和打击力度。
学前教育是一项公益事业,学前教育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投入和管理。长期以来,政府对学前教育发展的投入和管理不足,直接导致了幼儿园的错误办学倾向。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制定规则或办法,提出要求,制定措施,加强“小学化”治理,规范幼儿园办学行为。加强幼儿园年度评估机制和监管,对“小学化”倾向严重的幼儿园进行诫勉或警告,要求限期整改,直至取消幼儿园办学资格。要通过定期座谈、投诉等方式,加强对幼儿园的日常监督检查,促进幼儿园的正确方向,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3.规范学前教育教学内容。
教育部2001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教育的内容可以相对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幼儿教师乃至教育行政部门很容易认为学前教育分为“五门学科”或“五门课程”,并在此基础上教给幼儿这五种“学习”的技能。建议将“五场”改为“学习活动的五个方面”,更容易理解;在幼儿园教材使用上,建议教育部门制定国家或地方幼儿园课程标准,编写统一教材。在使用官方教材之前,各级教育部门应对幼儿园使用的教材进行审定;幼儿园应当提供适合幼儿年龄的游戏用具和游戏资料、儿童读物以及室内外设备设施,为幼儿创造良好的环境。
4.不断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育实践能力。
家长和老师是幼儿教育的主要实施者,老师是最重要的。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加大对幼儿教师培训的投入,定期开展幼儿教育的理论学习和业务交流。要有计划地组织教师“走出去”,学习先进经验和做法,聘请专家对教师进行专题讲座和专业指导,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研活动,逐步使教师装备走上专业化、规范化发展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