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施生活化的数学教学
数学教学也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同一节课,不同老师教的学生接受程度不同,这主要取决于老师的语言水平。尤其是数学课堂教学,学生要接受和理解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没有高质量语言艺术的教师是不称职的。鉴于此,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引导学生理解和学习数学是重要手段。比如在“利息”的教学中,作者问:“我家里有10000元暂时不用,但是把现金放在家里不太安全。请帮助老师想办法更好地处理这笔钱?”有很多方法让学生回答,然后借机引导学生:“选择储蓄比较保险。在存钱之前,我也想了解一些关于存钱的知识。哪位同学能介绍一下吗?”学生们竞相发言。在充分感知到“节约”的好处后,同学们主动介绍了“节约的相关事项”,不知不觉学到了知识,认识到生活与数学息息相关。
创设课堂教学的生活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越贴近儿童的生活经验,学生对知识的自觉接受程度就越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有趣的事情来设计数学活动,让学生沉浸在情景中,激发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去应用,学生会发现原来被忽视的东西,其实蕴含着如此丰富的数学知识。比如老师可以把学生春游的情况带到教学中来。“同学们去春游,争着去划船。公园里有7艘船,每艘6人。结果有18人在岸上等着。”在课堂上,让学生根据情况自己编题,自己解决问题。这样不仅把教材中缺乏生活气息的科目变成了来自生活的生动的数学问题,而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探索。
结合生活实践。
数学是一门高度抽象的学科,小学生的思维以视觉为主。为了让学生更容易地掌握数学规律,在课堂教学中,笔者试图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场景,引入现实生活,让他们通过观察和实践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他们的抽象、概括、比较、分析和综合能力。比如教学遇到问题,有三类问题:相向而行(或相向而行)、相向而行、同向而行。为了让学生能够找出三个解题规律的联系和区别,笔者组织学生进行了一个小表演:同桌两人对相遇问题中的三种情况做了一个演示,在教室内外自由寻找表演场地。5分钟后,他们集中交流表演。学生们兴高采烈,都面带微笑开始了他们的表演。通过这次实践练习,学生加深了对遇到问题的三种情况的理解。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让讲台成为舞台,课堂成为社会,学生成为演员,教师成为导演”,将数学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结合,让学生应用数学的过程变得有趣、生活化,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
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在数学学习中的新思想和新发现,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思考和探索问题,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找到成功的感受和经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在教学中,让学生写“我和数学”的故事,写“数学日记”,可以培养学生感受数学的能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比如让学生在家写,爸爸妈妈用了什么数学知识,去商店买东西用了什么数学知识...通过记《数学日记》,学生不仅在生活中探索了数学,也明白了数学知识不仅有用,在生活中也是无处不在的,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养;通过阅读学生的“数学日记”,教师还可以了解学生是否有强烈的“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从而使以后的教学更有针对性。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联系生活谈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把来自社会生活的鲜活主题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和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科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