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小组合作探究模式有哪些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合作的精神、意识和方式。《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依靠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因此,教师应积极倡导在教学中实施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那么如何发挥小组学习的作用呢?一、群体成员的合理分配要充分发挥群体学习的功能,群体的划分是前提。构建合理的学习小组是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实现学生小组合作的基本手段。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智力、性别、心理素质、兴趣爱好等方面进行综合测评,然后按照“同组异类,同组异类”的原则进行分组,每组4-6人为宜。如果是四人一组,应该有一个尖子生,两个中学生,一个学困生。这不仅可以保证集团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也有利于集团之间的公平竞争。教师应将学生的个体差异视为积极的教育资源,实施动态的小组教学。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定期调整人员,保证学生在小组间竞争的活力,增强学生在小组内合作的凝聚力。二、明确小组成员的职责建立合作学习小组后,要明确小组中每个成员的职责,突出每个个体的作用,使每个人不仅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有义务帮助他人进步,对小组中其他同学的学习负责。一个小组,只有在一个好的小组长的带领下,才能始终如一地围绕一个中心话题展开讨论和探讨,最终找到规律,获得方法。小组长也是一次集体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是老师的得力助手,是老师和全班同学的纽带。因此,选择一个好的小组长直接关系到小组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成败。组长要选有一定号召力,责任心,协调能力强的同学。团队领导是轮岗制,让每个团队成员都有锻炼和展示的机会。在一个四人小组中,有一名组长、一名记录员、一名记者和一名操作员。小组长主要负责组织和评判讨论过程,检查学生对所讨论问题的掌握程度;记录员主要记录小组成员在讨论过程中的发言,要求学生组织能力强,写作速度快;记者主要负责汇报小组内的讨论结果,要求语言能力强的同学来服务;操作员主要负责组内的操作工作,需要心灵手巧的同学来服务。实行组内分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懂得“分工不分家”的原则,每个学生的角色可以根据教学情况定期调整或轮换,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学习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