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数学平均分的知识点、教案和教学反思
第一小学二年级数学平均分知识点
1,平均分的含义:把一些项目分成几份,每份得到的量相同,称为平均分。2、平均法:
(1)有些文章按规定份数平分时,可以一篇一篇分,也可以分几次分,直到全部分完。
(2)把一些物品分成若干等份,想一想分时:这个数可以分成若干这样的份。
第二小学二年级数学“平均分”教案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分组学习的能力。
2.学会用平均分。
3.在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4.让学生充分体验“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5、初步了解“平均分”
6.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7.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平均分的意义和方法。
三、教学难点:
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各种各样的食物。
动词 (verb的缩写)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
(1)今天老师给你带了一些小礼物。老师想给你。请开始向小组中的每个学生分发糖果,并索要所有的糖果。(每组甜食数量不同。)
(2)各组动手操作
(3)各组汇报情况,老师写在黑板上。
(2)观察问题
(1)请观察各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报告。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成分具有相同的量。能不能给这样的划分起个合适的名字?
(4)学生自己起名字。
(3)展示主题
(1)孩子们的名字都很好。在数学中,我们把每部分相同的点数叫做平均分。
写在黑板上:平均分
(2)先说说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
(3)怎样做才能让刚才没有被平均的群体?
(4)学生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分糖果的情境中自主寻找平均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通过问题的延伸帮助学生理解平均分。
(D)学习的平均分数
1,教学实例二:将10张卡片平均分成5份。怎么分呢?
(1)上的分配方案。
(2)每队得一分。
(3)学生举报方式。
(4)你喜欢什么样的划分?为什么?
2.分一分:将8根棍子平均分成4份。每个部分应该有多少根棍子?(学生开始工作得一分)
3.完成课本第14页的作业,将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三份。
让学生圈出自己的观点。)
(设计意图):体现了子方法的多样性;开放性问题,拓展知识面,发展学生思维。
(五)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1,练习3,问题2。
(1)第二次划分符合题目的意思是肯定的。
(2)引导学生观察第三分是否平均。应该怎么做才能让它符合问题的意思?
(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2.实践活动:插花活动。
3.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例子。
(设计意图):从多方面加深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开放式活动让学生多角度了解平均分,为以后学习带余数的除法打下基础。
六、教学结束:
学完这一课,你有什么感想和收获?请把它写出来。
对小学三年级二年级数学平均分教学的思考
在平均分的教学过程中,我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设计了各种情境,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学生学习积极,课堂气氛热烈,知识获取和情感体验同步。
反思这门课程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认识:
1,关注学生对平均分的感受和体验。
在教学中,我创设了分糖果的情境,让学生自由分,老师在黑板上展示几种不同的分法。为了从中推导出平均分,我问了一个问题:你最喜欢哪个分数?为什么?很多同学马上就查出了平均分。同学们说了自己的理由,和平均分的概念相差不远。我马上用比较规范的语言总结了平均分的概念。然后,让学生再次观察黑板上的点,报告哪些是平均分,哪些不是。
2.注意知识的二次利用。
经过一次实际操作,学生对“平均分”有了初步了解,然后“分橘子”。他们中的大多数已经能够独立完成这项任务。学生提出了很多平均分的方法,要求师生结合探究式的方法。在后面的游戏和巩固练习中,让学生说一说,把非平均分变成平均分,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明确“平均分”和“非平均分”的区别,进一步加深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
3.渗透了解题策略的多样性。
我在闯关巩固练习的游戏里设计了四个关卡。通过“判一句”、“填一句”、“画一幅图”、“圈一圈分一分”等各种练习,我不仅考察了学生对平均分的掌握程度,渗透了解题策略的多样性,还培养了孩子从各个角度思考和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我在这节课上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活动空间,让学生充分体验平均分享事物的过程,向学生展示物体分享的现象,将生活与数学联系起来,在学生感受到“一样多”的基础上总结出“平均分”的概念,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在头脑中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才能理解“除法”,只有在此基础上理解除法,才能得到自然的结果,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