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语文经典教案“迟做总比不做好”

作为一个无私的老师,我们通常会被要求写教案,这有助于我们了解教材的内容,然后选择科学合适的教学方法。那么,你学过教案吗?下面是我小学二年级时精心编的一个经典教案《羊死了再补》。欢迎阅读。我希望你会喜欢它。

小学二年级语文经典教案1的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词,注意多音字“圆、钻”的发音和“洞”、“邻”的轻声发音。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复述课文内容。

3、懂道德,知道应该听取别人的建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自学能力。4.理解这个寓言,初步了解寓言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理解寓意,并结合现实生活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首先,查看导入。

1,读单词。

亡羊补牢,后悔莫及,浪不停挖坑。

钻牛角尖堵车,羊圈固,狼狗街坊。

2.揭示话题: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迟到总比不到好”这个寓言。

第二,理解问题的含义。

1,“迟做总比不做好”是个成语。这个成语里有你不懂的词吗?

2、说出疑惑的名称,并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死亡:迷失。监牢:饲养动物的围栏,文中指羊圈。

用一句话完整地说出“羊死之后补”的意思。

4.看完题目,你想问什么问题?(为什么要扔羊?为什么要修羊圈?)

5.再读一遍题目。你能从“补”字猜出丢羊的原因吗?

第三,第一遍读课文,理解内容。

1,你猜对了吗?让我们读课文。注意:阅读时要读准读音,通读课文。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引导评论。

3.养羊人已经丢了好几次羊了。为什么?

4.总结:可见我们阅读前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读书时,要边读边想,读前想,读中想。

第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学习(1-4)自然段。

1,课文哪几段讲的是丢羊?

2.自由阅读1-4节,思考:如果一个牧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又丢了第二只?

3.同桌互相讨论。

4.集体交流

羊圈里有一个洞。

(1)出示新单词卡“洞”,按名字读。注意“孔”,轻声读。

②“洞”是——(孔)。怎么记住这两个字?指导学生写“洞”

(3)一起读这句话。(第三句)

(4)第三句讲的是丢羊的原因。前两句说了什么?引前两句。

(5)理清本节三个句子之间的联系,尝试背诵。

(6)指名道姓。(引导方法)

他不听邻居的建议。

(1)“邻”的意思是——(邻居),关注“方”,轻声读。

(2)街坊是怎么劝他们的?读名字,读建议的语气。

(3)引导评论,一起读。

(4)会养羊的人呢?按姓名阅读和评论。(你看他没关系,你不在乎)

养羊人也是这么说的。你觉得他的心怎么样?

(5)你看,好心的邻居很真诚,养羊人却大大咧咧,不听劝告。同桌不同角色大声朗读。

(6)点名阅读并评论。

(7)老师说提示,学生试着背诵对话。

看看他不听劝会怎么样。

(1)按姓名和注释阅读第4部分。

(2)为什么要把“你”字读好?联系第一节,想一想。

(3)一起阅读第4节。

(4)我们刚才学的片段,在题目中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一只死羊)。

6.给这个片段命名。注:可适当增加一些内容。比如人物的心理活动可以通过语言和动作表现出来。

学习第五段。

养羊人在第二次丢羊后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自由阅读第五部分,在相关的句子下面划线。

1.老师出示了关键的一句话:后悔没有接受街坊的建议,以为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老师:这句话能提出什么问题来引起大家的思考?

学生1:他后悔什么?

学生②:街坊给他提了什么建议?

学生③:他学的什么?……

老师:讲到这里,养羊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里是一个判断题。我们来判断一下养羊人是什么意思。

他后悔不该接受邻居的建议...

他后悔了,觉得应该接受邻居的建议...

2.老师简单介绍一下双重否定表示肯定的句式。黑板:接受。

老师:(1)他接受了邻居的建议。他做了什么,结果如何?

(2)你认为哪些话应该提醒养羊人?如果你迟到了,你会重复同样的错误。看一看,画一幅画。

黑板:快点。“从现在开始”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指导学生说一个带有“从现在开始”的句子。

3.老师指着“后悔”、“接受”和“赶快”提问:想一想,你从这三个字里明白了什么或者你想对养羊人说什么?把你的感受告诉小组成员,并进行讨论。(对于有困难的群体,老师及时指导,引导学生体会意义。)

4.总结:老师揭示的寓意是,只要愿意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像养羊人一样做错事也不晚。在我们的生活或学习中,类似的事情经常发生。能举个例子吗?(近视,沙尘暴,环境污染...)

5.老师:所以,后面经常跟着“还不晚”。自己读,理解它的意思。板书: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6.总结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题目的意思——理解内容——联系实际,理解意思。

黑板设计:

迟做比不做好

你不在乎-→迟到总比不到好。

养羊人

后悔→接受→赶紧→补。

还不算太晚

小学二年级语文经典教案2的教学目标:

1.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这个寓言。

2.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中蕴含的道理。

重点:大声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寓言。

难点: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首先,对话很有趣

1.读书人喜欢听寓言吗?我们过去学过哪些寓言?

2.单词有什么特点?

3.天,让我们学习另一个寓言。教师板主题:“迟到总比不到好”。按名字念出来。

第二,提问,理解问题的含义。

1,“迟做总比不做好”是个成语。这个成语里有你不懂的词吗?

2、解惑之名,并说用什么方法理解。

死亡:迷失。监牢:饲养动物的围栏,文中指羊圈。

3.用一句话解释“羊死了再补”的意思。

4.题后想问什么问题?(为什么要扔羊?为什么要修羊圈?)

第三,第一遍读课文,理解内容。

1,通过读课文,注意读正确的发音,读课文。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第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课文哪几段讲到了丢羊?

2.看了1-4这一段,觉得:养羊人丢了好几次羊。为什么他们失去了他们?(找到文中的相关句子)

3.学习多音字:圈

4.丢了之后,谁知道这个情况?(街坊,养羊人)他们分别是怎么表现的?

邻里劝导养羊人。

1,方是怎么说服的?读名字,读建议的语气。

2.从街坊的劝说中可以看出什么?引导评论,一起看。

养羊人不听邻里劝告。

1,方的真心建议,养羊人呢?按姓名阅读和评论。(你看他没关系,你不在乎)

2.学习肯定的修辞名称。

3.放羊人这样说。你觉得他的心怎么样?

4.养羊人不听劝能看出什么?

5,邻里心诚,养羊人粗心不听劝告。不同角色大声朗读。

6.人不听劝会怎么样?养羊户丢了一只羊,为什么丢了第二只?(找到文中的相关句子)

(1)按姓名和注释阅读第4部分。

(2)为什么要把“你”字读好?联系第一节,想一想。

(3)从这个结果中我们可以学到什么?

(4)刚才我们学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一只死羊)。

7.丢羊之后,养羊人都在想什么,做什么?自由阅读第五部分,在相关的句子下面划线。

8.沟通

(1).养羊人是做什么的?根据名字和评论读课文中的句子。为什么要读《快点》?能去掉吗?及时纠正错误。

(2)养羊人为什么要这么做?阅读描述他心理的句子。(教双重否定式。)

③、引导阅读这句话,读出他的遗憾。

(4)把这句话换一种说法。(如果...仅仅...如果...仅仅...)

但转念一想,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为什么?他的想法对吗?你在哪里读的?从那以后,他的羊再也没有丢过。)

(6)我们能否从“后悔,接受,永不再来”这几个字中得知这个寓言的真相?

第五,体验意义。

1.如果这个人不修羊圈会怎么样?

2.想:这个人在修羊圈的时候,本来是劝街坊路过的。如果他想到了,邻居会怎么说?养羊人会怎么说?

3.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揭示寓意:可见,养羊人如果犯了错误,只要(),就会()。

4.生活中,类似的事情经常发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同桌互相讨论,然后点名交流。(近视,沙尘暴,环境污染...)这些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迟到总比不到好”。

第六,总结全文。

1,看题目,理解题目意思。(本义,引申)

2.“亡羊补牢,犹未为晚”后面往往会跟着一句“为时未晚”。自己去读,理解它的意思。

3.结论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是理解问题的意义、内容、练习和寓意。

小学二年级语文经典教案三的教学目标:

1,带着感情阅读背诵这篇寓言。

2.学习本课生词,注意多音字“圆”的读音和“洞”、“街”的字形。

3.理解“迟做总比不做好”这个寓言的内容,知道如何立即改正错误。

教学重点和难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理解寓意,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项目

教学过程:

首先,对话很有趣

1.学生喜欢听寓言吗?为什么?

2.今天,我们要学习另一个寓言。看老师写题目:迟做总比不做好。

3.按名字念,一起念。

二、理解问题的含义

1,“迟做总比不做好”是个成语。这个成语里有你不懂的词吗?

2、说出疑惑的名称,并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死亡:迷失。监牢:饲养动物的围栏,文中指羊圈。

用一句话完整地说出“羊死之后补”的意思。

4.看完题目,你想问什么问题?(为什么要扔羊?为什么要修羊圈?)

5.再读一遍题目。你能从“补”字猜出丢羊的原因吗?

第三,第一遍读课文,理解内容

1,你猜对了吗?让我们读课文。注意:阅读时要读准读音,通读课文。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引导评论。

3.养羊人已经丢了好几次羊了。为什么?

4.总结:可见我们阅读前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读书时,要边读边想,读前想,读中想。

第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课文哪几段讲的是丢羊?

2.自由阅读1-4节,思考:如果一个牧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又丢了第二只?

3.同桌互相讨论。

4.集体交流

羊圈里有一个洞。

(1)出示新单词卡“洞”,按名字读。注意“孔”,轻声读。

②“洞”是——(孔)。怎么记住这两个字?指导学生写“洞”

(3)一起读这句话。(第三句)

(4)第三句讲的是丢羊的原因。前两句说了什么?引前两句。

(5)理清本节三个句子之间的联系,尝试背诵。

(6)指名道姓。(引导方法)

他不听邻居的建议。

(1)“邻”的意思是——(邻居),关注“方”,轻声读。

(2)街坊是怎么劝他们的?读名字,读建议的语气。

(3)引导评论,一起读。

(4)会养羊的人呢?按姓名阅读和评论。(你看他没关系,你不在乎)

养羊人也是这么说的。你觉得他的心怎么样?

(5)你看,好心的邻居很真诚,养羊人却大大咧咧,不听劝告。同桌不同角色大声朗读。

(6)点名阅读并评论。

(7)老师说提示,学生试着背诵对话。

看看他不听劝会怎么样。

(1)按姓名和注释阅读第4部分。

(2)为什么要把“你”字读好?联系第一节,想一想。

(3)一起阅读第4节。

(4)我们刚才学的片段,在题目中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一只死羊)。

6.给这个片段命名。注:可适当增加一些内容。比如人物的心理活动可以通过语言和动作表现出来。

7.养羊人在第二次扔羊后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自由阅读第五部分,在相关的句子下面划线。

8.讨论和交流

(1)养羊人是干什么的?展示投影,看图说话。

(2)按名称朗读课文中的句子,并进行评论。

为什么要读《快点》?能去掉吗?及时纠正错误。

(3)养羊人为什么要这么做?阅读描述他心理的句子。

(4)引导朗读这句话,并读出他的遗憾。

(5)把这句话换一种说法。(如果...仅仅...如果...仅仅...)

但转念一想,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为什么?

(7)他的想法对吗?你在哪里读的?从那以后,他的羊再也没有丢过。)

(8)“从现在开始”是什么意思?指导学生用“从今以后”造句。

(9)理清句子之间的关系,背诵第5节。

第五,实现意义

1,再次显示投影。这个人在修羊圈的时候,本来是劝街坊路过的。邻居们会怎么说?养羊人会怎么说?

2.同桌表演结束后,命名舞台,引导评价。

3.如果这个人不重新修羊圈会怎么样?

4.揭示寓意:可见,养羊人如果犯了错误,只要(),就会()。

5.生活中,类似的事情经常发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同桌互相讨论,然后点名交流。(近视,沙尘暴,环境污染...)

这些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迟做总比不做好”。

第六,总结全文

1,重读题目,理解题目意思。(本义,引申)

2.所以“迟做总比不做好”后面往往会有一句话——“还不晚”。自己去读,理解它的意思。

3.总结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题目的意思——理解内容——联系实际,理解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