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1)培养小学生在家庭生活中的责任感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有很大的作用。一味的给孩子爱,不利于责任心的培养。如果孩子从小习惯只关心自己,自然会忽略别人;如果给孩子太多的爱和关心,就会缺乏对他人情感的敏感和尊重。怎样才能培养孩子的爱心和责任心?父母可以划分他们在家庭生活中的责任,与孩子签订家庭责任合同,让孩子知道他们各自的工作和主要任务,“知道他们在家庭中的义务,理解父母对他们的养育之恩和他们的希望。“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给孩子布置一些任务,锻炼孩子独立做事的能力。据相关统计,中国的孩子每天做家务不到一个小时,而美国的孩子每天做家务三四个小时。孩子在家里可以承担一定的家庭责任,包括在家里设岗,承担一定的家务。如果孩子遇到困难,家长可以在语言上给予指导,但一定不能什么都代替做,让孩子有独立完成事情的机会。在家庭教育中,小学生责任感的培养只能通过实践经验来提高责任感。父母插手是没有用的,所以要鼓励他们把事情做到底。小学生好奇心强,什么都想摸摸试试,但是很随意,做事总是虎头蛇尾。因此,父母应该检查、监督和评估他们被给予的哪怕是很小的事情的结果,即使他们只倒一次垃圾和洗一块手帕,当他们忠于职守时,应该给予表扬和鼓励。失职时应给予批评和惩罚。这样才能培养小学生坚持不懈、认真负责的好习惯。鼓励他们勇敢承担责任。比如我忘了把作业带到学校;踢球的时候打碎邻居的玻璃,被别人骂也不是什么坏事...其实,让孩子承担“过失”,让孩子超越“自我中心”,了解周围的世界,从而加强对自己和他人以及周围环境的责任感,并不是一件坏事。
(2)培养学生在集体生活中的责任感。
君子三代。“育人”就是在学生心中“播种”,播下火热的责任感。给学生一个信念:“我要做一个负责任的人”,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对自然负责,好好学习,好好生活,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感,教师首先要有责任感,率先垂范,以身作则。老师要“爱”每一个学生,要对每一个学生负责。让资优生变得更好当然是老师的责任,实现后进生的转化,改变他们落后的面貌,老师更是义不容辞。对于学困生,老师要尽量耐心,弥补学科基础薄弱的短板。对于行为落后的学生,原则上不应该迁就,而应该用爱心与他们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帮助他们改正,信任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必然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说小学生的各种行为习惯都是在默默观察和不断模仿中逐渐形成的。教师“播种一种信念,收获一种行动。”责任信念会促使学生采取负责任的行为。因此,小学生责任感的培养最终取决于学生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只有在集体生活中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现,所以我非常重视良好班级集体的建设,注重在集体主义的氛围中提高学生的责任感,让学生在集体中认识自己和他人,在集体生活中磨练自己,在集体活动中培养团队精神。
总之,责任感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长期的教育,不断的监督,逐步加强,逐步形成的。作为老师,我们要关注小学生的点点滴滴,从他们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做起,在他们的一言一行中培养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