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莫高窟的信息~ ~

莫高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俗称千佛洞,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佛像闻名。始建于先秦十六国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朝代,形成了庞大的规模。有洞穴735个,壁画45000平方米,泥塑2415件。它是世界上最大、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到了近代,藏经洞被发现,藏有5万多件古代文物,由此衍生出专门研究藏经洞典籍和敦煌艺术的敦煌学学科。然而,到了近代,莫高窟被骗被盗,大量文物流失,其宝藏受损严重。1961年,莫高窟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它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

进化概述

莫高窟位于中国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鸣沙山东麓的悬崖上,在党泉河前朝东,南北长1680米,高50米。洞穴高低错落,鳞次栉比,上下高达五层。它建于十六国时期。据唐代《李克让重修莫高窟碑》记载,366年,秦朝开国前二年,僧人经过此山,忽见金光闪耀如万佛,遂在岩壁上开凿第一窟。此后,禅师法亮等人继续在此建窟修行,称为“沙漠石窟”,意为“沙漠中的高处”。后人改称“莫高窟”,是因为常见“漠”和“莫”。北魏、西魏、北周时期,统治者信奉佛教,修建石窟得到王公贵族的支持,发展很快。隋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莫高窟兴盛起来,武则天的洞窟就有一千多个。安史之乱后,敦煌先后被吐蕃和归义军占领,但雕刻活动并未受到太大影响。北宋、西夏、元代,莫高窟逐渐衰落,仅重修前朝洞窟,鲜有新建筑。元朝以后,随着丝绸之路的废弃,莫高窟也停止了修建,逐渐消失在世人的视野中。直到清康熙四十年(1701),人们才再次关注。在现代,人们通常称之为“千佛洞”。

莫高窟从北魏到元代共有735个洞窟,分为南北两区。南区是莫高窟的主体,僧人在此从事宗教活动。有487个洞穴,都有壁画或雕像。北区共有248个洞窟,其中只有5个有壁画或塑像,其余都是僧人修行、居住和死后安葬的地方,有土炕、灶炕、烟道、龛、台灯等生活设施。两区492个洞窟有壁画和造像,其中壁画45000平方米,泥塑2415件,唐宋木飞檐5件,莲花柱、地砖数千件。

艺术特色

莫高窟是以壁画为主,造像为辅,集绘画、雕塑、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大型石窟寺。其石窟主要有禅宗石窟、中央宝塔石窟、宫殿石窟、中央佛坛石窟、四壁三龛石窟、大象石窟、涅槃石窟等。洞穴的大小变化很大,最大的洞穴16达到268平方米,最小的洞穴37不到一英尺高。石窟外原有的木神庙,由回廊和栈道相连,但很多已经不存在了。

莫高窟的壁画绘在洞窟的墙壁、屋顶和神龛上,内容深刻,包括佛像、佛教故事、佛教史迹、变化、神仙、资助人、装饰图案等七个主题。此外,还有许多绘画表现了当时狩猎、农耕、纺织、交通、战争、建筑、舞蹈、婚丧嫁娶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画有的雄浑宽广,有的明丽瑰丽,反映了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和特点。中国五代以前的画大多已经失传。莫高窟的壁画为研究中国美术史提供了重要实物,也为研究中国古代风俗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图像和图案。据计算,这些壁画如果按2米的高度排列,可以排列长达25公里。

莫高窟所在的悬崖土质松软,不适合制作石雕。所以莫高窟的造像除了四尊巨佛是石胎做的以外,其他都是木骨做的。雕像都是佛教的神灵和佛教徒,有单人画像和集体画像等多种组合。群像一般以佛为中心,两边站着弟子和菩萨,从3到11不等。彩塑形式有圆塑、浮塑、影塑、良塑。这些雕像精美、生动、富有想象力、造诣很高,与壁画相得益彰。

它是一个九层楼高的天篷,又名“北象”,在崖洞中间,与崖顶同高,雄伟壮观。它的木结构是土红色的,屋檐很高,轮廓错落有致,屋檐随风而响。其间有一尊弥勒佛坐像,高35.6米,绘有石胎和泥塑。是仅次于乐山大佛和荣县大佛的中国第三大坐佛。容纳大佛的空间下大上小,平面呈方形。楼外有两个通道,不仅可以用来观看附近的大佛,还可以作为大佛头部和腰部的光源。这个洞的屋檐在唐文德元年(888)之前就有了,当时是五层。北宋干德四年(966年)和清代重修,改为四层。1935再次改建,形成现在的9层模型。

在莫高窟的壁画上,美丽的飞天随处可见——敦煌的城市雕塑也是一个弹着琵琶的飞天仙女的形象。天妃是侍奉佛陀和因陀罗的神,能歌善舞。墙上,在茫茫宇宙中飞翔,有的捧着荷花的蓓蕾,直冲云霄;有的从空中俯冲下来,像流星一样;有的穿过高楼,就像游龙一样;其他人随风翻滚,无忧无虑。画家以其独特的曲折的长线和和谐的意趣,给人们呈现了一个美丽空灵的想象世界。

绚烂的色彩,飞扬的线条,在这些西北画家对理想天国充满激情和情感的描绘中,我们仿佛感受到了他们在大漠荒原中驰骋驰骋的不竭激情。也许正是这种激情孕育了壁画中所标榜的想象力吧!

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