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技术进行小学多媒体音乐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极大地拓展了音乐教学的容量,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在音乐教育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教师要努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其视听一体、视听融合、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资源广的优势为教学服务。”那么,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在小学音乐课堂中正确使用多媒体技术,使其充分服务于课堂教学呢?在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首先,什么是多媒体音乐课

多媒体音乐课是指“电教多媒体组合优化音乐课”和“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音乐课”。尤其是后者,多媒体计算机的集成与控制,信息媒体的多样化与多样化,具有突破时空限制,利用各种艺术形式扩大容量的特点。它把音乐语言和文字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使相对单一的静态审美对象活动起来,成为动态的审美对象,加快了美的信息速度,增加了美的信息容量,使学生直接受到美的影响,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二,多媒体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作用

1,德育和美育的作用。

音乐是集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学科,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是音乐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教师在向学生传授音乐知识,培养学生音乐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同时,必须将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有机融合。比如在歌唱教学中,通过多媒体素材的组合和整合,将歌曲所描绘的优美自然风光和丰富多彩的活动场景生动直观地表现出来,让学生在观看和聆听的同时获得美好的体验。

2.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音乐教学和其他学科一样,也有板书设计和适当的练习。如果将这些内容制作成课件,可以减少上课板书的时间,增加教学容量,完成更多的教学任务。多媒体音乐教学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教师可以在课前或课后通过多媒体制作一个乐谱,并在课堂上用大型投影屏幕分步或同步显示和分析乐谱和声音。有些课程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音频和视频)结合演示进行教学。并通过声音体验选择最佳效果。

可以看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不仅突破了传统音乐教学在时间、空间和地域上的限制,而且有利于音乐审美情境的创设,为师生体验音乐情感提供了条件和环境,具有很强的人机交互能力,因此有利于改变过去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音乐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尤其对学生而言,多媒体技术为实现新的音乐学习目标提供了便捷的工具,为学生打开了了解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的大门,帮助学生组织、建构和完成多项音乐学习任务,并能有效发展学生的音乐思维能力。它的应用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单一的课堂学习方式向多途径、多方式发展。学生不仅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获得音乐知识,还可以在计算机房或家里借助多媒体课件或资料进行个性化学习。

第三,音乐课中多媒体应用的几个误区

虽然多媒体技术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它并不是万能的,它也有其固有的缺陷,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它的机械性。音乐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注重以情感人,因此需要音乐教师的情感投入,要求教师对学生在活动中表达的情感进行分析判断,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这些都超出了多媒体技术的能力。一些音乐教师走入了这样一个误区,认为一堂课包含的文化面越广,使用的教学手段和教具越多,就越能显示出教师思维的新颖和教学水平的高超。所以不管是公开课、研究课还是精品课,教室里几乎都有电教媒体,而且更换频繁,让学生眼花缭乱,不知所措。

记忆深刻的是,有一次参加教学观摩活动,听了一堂音乐公开课。题目是“小乌鸦爱妈妈”。因为歌曲内容有一定的情节,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老师把整个教学过程编成了一个故事,以动画的形式,加上音乐播放。学生们津津有味地看了一会儿动画片,欣赏了一会儿画面,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表演不同的角色。这样的一节课,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却忽略了学生的听觉联想,以至于一节课下来,学生印象深刻的只是动画形象和故事线,而歌曲的主旋律却是陌生的。这样的音乐课能说是成功的吗?我不禁疑惑:为什么一定要用多媒体?有表演有创作?一节课大部分时间都在欣赏画面,没有时间让学生仔细体验和感受音乐。学生如何获得表演的激情和创作的灵感?课后问老师,她说:“这是公开课。只有创新教学形式,才能体现新课程理念!””她恍然大悟,原来她只把新课改理解为在传统教学方式上增加多媒体,只理解为教学形式的创新!

第四,如何在小学音乐课中正确应用多媒体

首先,我们必须处理好教师和多媒体的关系。

音乐教师一方面要努力提高运用现代教学媒体的能力和水平,进入教学艺术的境界,另一方面也要注意摒弃夸大多媒体作用的错误倾向。现代教学媒体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工具。教学媒体必须依靠教师的精心设计和操作才能发挥作用,不可能取代教师的工作。

2.教师对学生有着独特的人格影响,情感教育是任何教学媒体都无法替代的。

我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刘德昌老师在他的课评中强调:“我们应该适度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教师不应该忘记自己教学能力的体现,不应该完全依赖音频;教师的教学语言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逐渐淡化。师生之间的对话是必要的,人机对话代替不了人与人的对话。音乐教育作为情感教育更是如此。比如在教五年级歌曲《外婆的澎湖湾》第九册的时候,学生可能对歌曲的旋律略知一二,但对歌曲中所唱的人和景却不甚了解。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意境,我把台湾省澎湖湾的地理、风土人情、美景等视频资料制作成课件,让学生通过最直观的画面了解台湾省海岛的人和风景,并结合老师精心组织的语言,引入本节课的话题。当我让学生欣赏澎湖湾风光的时候,我会活泼地唱《外婆的澎湖湾》这首歌,而不是让他们听着磁带上的模特唱歌。当时我发现同学们好像都被老师的情感模型唱法感染了,都忍不住跟着唱起来!因为这是一首台湾省的歌,我及时引导学生明白台湾省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要热爱祖国,祝福祖国统一事业!我让学生们说说自己的想法,有的说:“从现在开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长大后为祖国统一事业做贡献。”.....看着孩子们发自内心的豪情,我也感动了。最后,全体师生一起唱《我的中国心》结束了这节课,全班立刻被深深的爱国主义包围,大家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其次,要分清主辅关系。

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只能起到辅助作用,而不能取代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著名教育家刘德昌老师曾告诉我们:“教师要把握好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多媒体只是作为音乐课的辅助工具,不要过分依赖。”多媒体对于音乐教学来说就像一把双刃剑。如果运用得当,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相反,如果使用不当,会冲淡音乐教学本身,甚至影响和降低教学质量。比如盲目依赖多媒体技术,把课件设计成序列式结构,老师上课边讲边不停按键,成为“解说员”。这不仅用计算机的观念制约和取代了师生的观念,而且使人成为机器的奴隶,改变了音乐教学作为人文课程的学科性质,师生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被冰冷的人机关系所取代。

第三,多媒体的使用应服从教学的实际需要,从而提高音乐课的教学质量。

在教学中,不能为了直觉和教学媒体而教媒体,而要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突出音乐性,不搞“作秀”,更不能自居主持人的角色。比如在学习一年级第一册第七课的赏析歌曲《小青蛙》中,我设计了小青蛙、荷叶、月亮、大风、暴雨、公鸡等不同的意象。随着音乐旋律、节奏和力度的不断变化,美丽的月光分别出现在视频屏幕上;小青蛙玩耍,捉虫子,在荷叶上跳跃;小青蛙勇敢地面对暴风雨;暴风雨过后,太阳在公鸡的啼叫中升起,小青蛙继续在湖上劳作。然后让学生模仿,完全根据音乐的强弱、快慢、音色的变化来表现故事的开头、过程、结果,让学生加深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这就需要教师提前分析教学目标和内容,做好教学设计,确定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的目的和方法,从而达到辅助教学、取得实效的最终目的。

最后,我们应该认识到优势和局限之间的关系。

在选择制作多媒体时,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选择那些符合教学实用性、内容正确、形式美观、制作经济、技术创新等要求的多媒体,以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

例如,在本课第三卷“声音的级别”中,学生最容易将声音的级别与声音的级别混淆。在教学中,我把“音高”概念的讲解交给了音乐厅来完成。软件里有一个活泼有趣的卡通小精灵,是他带领孩子们在音乐中遨游的宫殿。当我们打开“知识的殿堂”时,呈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凌乱的卡通房间。小精灵告诉我们,这个房间里所有的东西都和音乐有关。根据课堂内容的需要,我点开了放在取暖器上的一个娃娃。这是一个娃娃跳起来解释什么样的声音是高音。以女性尖叫声为例,既生动又形象:我点击了放在加热器下面的一个玩偶,他跳下来解释,并用大提琴丰富的低音效果演示。学生学习的时候就像看动画片一样,兴趣很高。演示后,学生能快速准确地回答“高音”和“低音”的概念。优秀的媒体教学作品不仅需要优秀的教学设计,还需要优秀的二维漫画和三维图像艺术家、高配置的电脑和大型制作软件。可以说需要各种非常专业的人来参与。由于技术和设备的限制,基层学校无法实现大家想要的课件的各种表现形式。那么,能否从市场上现有的教育软件入手,认清优势与局限的关系,将其中有价值的部分引入教学活动,取长补短,整体优化?

总之,在实践中,我们深刻认识到多媒体技术与音乐教学的有机整合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它可以创设音乐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美;引导艺术创新,培养学生创造美。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普及,信息技术将更加广泛地应用于音乐教学,其技术先进性、优越性和智能性将得到充分体现。但是,多媒体音乐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方式,也不能完全否定和排斥传统的教学方式。相反,现代教育技术应该与教师的生动启发和学生的实践活动相结合。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技术辅助,只能适应课堂教学的规律和特点。只有各种教学方法协调互补,才能体现其强大的生命力,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