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羸说的“比”是什么意思?
学生们看完《惊鸟》(浙江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第八册)后,我照例问道。这些问题都在我的预料之中。我灵机一动,忍不住幽默起来:“更羸是一个人的名字。“帮派”是什么意思?你为什么给他起名叫刚?应该问问……”“更羸的父母!”“有,但是昨晚备课的时候老师没问!”学生们哄堂大笑:“老师,更羸来自古代。哪里能问?”“是的,老师,你是怎么见到更羸的父母的?”我接过话头:“对,对,好像不能问。那你想想,有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这一次,同学们反应很快:“你可以查字典!”我一查字典对‘飞’的解释是这样的:皮包骨头。这一次,一个学生说:“哦,也许更羸出生的时候很瘦,他的父母给他起了这个名字。”我笑了,但没有别的办法。我不置可否:“更羸小时候那么瘦,长大后成了有名的弓箭手。看来他比别人努力多了!我认为聪明的人一定知道成功的秘诀!”然后顺水推舟:“如果你有疑问,那你可以自己想办法解决。这是一个阅读文本的好方法。”课后我查了很多资料进行考证,但都只是介绍了“更羸”和“惊鸟”,也就是没有对“坤”的解释,所以我没有向同学们提及。然而,这部分课却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脑海里。我觉得:不管学生的问题有没有价值,不管我的解释有没有道理,只要问学生一个问题,学会学习,我就满足了。因为转眼间,我已经锻炼了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在面对课堂生成时获得了更多的灵感。(编者注:这个课堂片段给姚老师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但让编辑眼前一亮的是姚老师课后的考证工作。这虽然是一次无果的考证,但却体现了姚老师严谨的教学态度。因为新课程强调课堂生成的重要性,编辑看了很多这方面的来稿。遗憾的是,很多老师只为自己聪明地把生成的问题扔回给学生而自豪,导致学生猜测很多,却缺乏对生成的问题本身价值的思考,更不关心学生的答案是否合理。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很重要,让学生懂得“仔细求证”也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