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是课堂教学,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上度过的。因此,教师结合日常教学内容,找准德育的切入点,不失时机地在学校渗透德育,是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语文课程在向学生渗透德育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因为语文是生命的声音,是文化的根,是人的精神家园。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选文都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最佳蓝图,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摘要:本文结合自己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经验,论述了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语文教材思想性丰富,插图和电化教学设施直观新颖,符合儿童的观察特点,对儿童有很强的吸引力。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插图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让学生直观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陶冶学生情操的作用。比如第三册语文课本《学习单词和句子(一)》第一课,有八幅插图是关于祖国首都北京的建筑的。在教学中,学生可以先观察插图,认识这些建筑,然后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天安门广场、故宫、天坛、颐和园等建筑的信息,并进行适当的讲解,以唤起学生对首都北京的向往,激发学生热爱首都的思想感情。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很多课文都涉及爱国主题。比如我爱我的祖国,北京,看雪,北京很亮等等。这些章节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材料。所以我在教这些课文的时候,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这节课的基本知识,还要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教《北京很亮》这篇文章的时候,会结合文章内容,播放一段北京夜景的介绍。课后,很多同学都有向往北京,热爱祖国的想法。第二,结合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和练习,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在语文课本中,揭示课文思想内容的关键词、句子或段落,是学生德育的最佳“启蒙点”,是通向“道”的大门。要找到“启蒙点”,把握教材的个性很重要。既要抓全文,又要抓课文的局部,即在深入挖掘每篇课文内在思想教育因素的基础上,抓住每一个关键词、句子、段落的个性。* * *性在于人格,人格越准确越深刻,德育的点就越能落实。比如人教版第四册第二十一课“船靠岸了,小杰手里还紧紧攥着面包纸。”在这句话中,我先让学生表演紧握面包纸的动作,理解“攥”的含义,然后进一步提问,小杰为什么紧紧地攥着面包纸?如果她把面包纸扔到湖里,湖水会发生什么变化?通过诱导和启发,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然后在课外活动中带学生去堵河捡垃圾,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环保意识。再比如,教学第五册第八课,我明白了实验成功的关键原因——小女孩不假思索地说:“如果有危险,其他人要先出去。”经过分组讨论和交流,学生们回答说:“从第一个字开始,我意识到小女孩在遇到危险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别人,然后才是自己。”“那么,你从中获得了什么教育?”学生们想了一下,一个学生说:“我突然想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应该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而应该多为他人着想。”然后,我让同学们说说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是不是在“为别人着想”,同学们举手发言。他们中的一些人感到羞愧,因为他们在生活中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从来没有为别人考虑过,并表示他们将来会向小女孩学习。最后,我布置学生写一篇小作文,主题是“给予爱,让我快乐”。一个学生写他走在路上,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人跪在地上乞讨,赶紧把准备买月饼的钱捐给了他。文章最后写道:“是的,给别人快乐。”她已经把“心里有别人”的好想法付诸行动了。在教学中,把学生的学习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又能使他们接受正确的思想教育。第三,用故事启迪学生高尚的美德。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生动有趣的故事,如《诚实的孩子》、《幸福是什么》、《丑小鸭》等。利用这些故事的意义可以陶冶学生,从而启发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培养高尚的情操。在《诚实的孩子》一文中,列宁被告知,他在姨妈家做客,不小心打碎了桌上的花瓶。一开始他不敢认错,骗了姑姑。后来他回家后,主动写信认错。学生们得知这个故事后,知道自己犯了错误,应该勇于承认错误。并改正错误。孝顺是我国的传统美德。现在,有许多独生子女。在父母的溺爱下,他们不仅不懂得孝顺父母,反而把父母当成“仆人”。作为教师,我们可以利用课文中的相关话题来教育学生。第五册第四课《三个儿子》一文中,只有一个儿子跑上来拿水桶帮妈妈提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