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果效应的心理学分析

“禁果效应”存在的心理学基础是,不能被认识的“神秘”事物比可以被触摸的事物更能吸引人,也能促进和加强人们接近和了解的欲望。我们常说“悬疑”“悬念”,是因为接受者对信息的完整传递有一种期待。一旦关键信息的缺失在接受者的头脑中形成了接受鸿沟,这个鸿沟就会对被覆盖的信息产生强烈的呼唤。这种“期待-呼唤”结构是“禁果效应”存在的心理学基础。尤其是涉及到公众的切身利益时,人们往往害怕的是不确定的、难以知道的东西,而不是确定的事实。在斗争的过程中,公众会像对恐惧一样对信息如饥似渴。

“禁果效应”与两种心理有关。一个是好奇心,一个是逆反心理,两者都是人性。人往往会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产生好奇,而逆反心理是基于人的挣脱束缚、追求自由的天性。苏联心理学家普拉图诺夫写过一本书《兴趣心理学》。在书的序言中,他特别提醒读者不要先看第八章第五节。然而,大多数读者对作者的警告采取了相反的态度——先读第八章第五节。因为面对“禁止”的东西,人们首先会好奇:这种东西为什么会“禁止”?真的会对我们造成伤害吗?如果这种好奇心得不到解决(对禁令原因的解释通常含糊不清,缺乏说服力),人们就会倾向于反抗,也就是为自己品尝“禁果”。

另外,“禁”会让很多以前不知道“禁”的东西的人知道一些“禁果”的存在。结果是:在禁令出台之前,很少有人关注的东西,在成为“禁果”之后,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人们倾向于纷纷品尝“禁果”,导致了与“禁令”初衷相违背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