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社会
1988至1990,市委市政府以市政建设为重大突破口,大力加强城市建设,总投资1180338元。其中道路工程投资5340.33万元,新建桥涵11座,人行桥5座,下水道2297.73万元,新建和扩建排水沟23条,总长3715公里,路灯100.57万元,安装路灯900盏。新建、拓宽龙昆路、人民路、海秀路、海府路、和平路、姜妍二路、姜妍三路、桥中路等高等级道路,全长97公里,面积654.38+0.8万平方米。1990年,市政道路总长150km,面积233万平方米。* * *市政设施建设投资168103700元,比改革开放前28年(51 ~ 78年)总投资多156690600元。新建和扩建道路90条,总长63.55公里,面积65438+。桥涵投资65,438+0,598,4438+0,000元,新建和扩建顶项目29个;下水道投资26965438元+0.56万元,新建改扩建工程75个,总长63.65公里,其中东西湖也进行了治理,防洪堤投资677.83万元,总长1.89公里;照明投资219.73万元,安装路灯3000多盏,总长21.2km。
城市发展目标:建设成为海南省经济实力最强、服务设施最完善的经济中心城市;热带滨海旅游胜地,生态环境一流的理想居所;国际知名的绿色生态城市。
功能:海口主城区:海南省省会,热带海岛旅游度假宜居城市,南海海洋生态产业基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布局结构:海口主城区空间布局结构为带状组团式。在总体空间发展战略上,遵循“强中有进、西扩东优、南控南控”的发展原则。
建立和完善以中心辐射为主的城镇空间布局结构,强化“一心四轴”的空间结构特征。“一心”是指主城区,“四轴”是指从主城区辐射出去的四条城市发展轴,九个乡镇构成四条城市发展轴上的重要节点。
人口规模:主城区常住人口应控制在654.38+0.75万人以内。
镇调整:市区外围17个镇合并为9个镇。
对外交通:构建“一横”“六纵”对外交通高速公路体系。
公共绿地:2020年人均绿地达到18平方米。
公共绿地有白沙门公园等市政公园10。
规划中强调,完善现有市级综合公园,新增市级公园10个:白沙门公园、南渡江河口公园、胡洪成公园、美舍河公园、海秀公园、梅腾河体育公园、庄泳水库森林公园、沙坡水库森林公园、玉龙泉国家森林公园、五缘河森林公园。
城市旅游区布局:构建“三带一轴一中心”结构。
海口“双创”:2065438年7月31日,海口召开“双创”动员大会,动员全市积极参与“双创”工作,建设海口美好家园。
海口市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基,以创建为人民服务、依靠人民为执政理念,激发全社会的创建热情,扩大创建覆盖面,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和精细化程度,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和市民幸福指数,用三年时间实现城市风貌和城市管理两个“大转变”,力争2017年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和全国卫生城市。到2014年,全市卫生机构总数为751个(不含231个村卫生室,下同)。其中,医院78所,卫生院27所,妇幼保健院(所、站)6所,门诊部70所,疾病预防专科医院(所、站)7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7所,诊所、卫生院、诊室556所。全市卫生机构床位12712张。其中:医院床位11060张,占总床位的87%;医院床位652张,占总床位的5.1%。每万人医院和卫生院床位54张。
全市卫生工作者总数为24,896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0060人(其中执业医师6693人,注册护士9436人),平均每万人拥有医生30人。海口图书馆位于新华南路,是海南省最大的图书馆。由文化部、海南省文体厅、海南行政区、市人民政府总投资654.38+0.77万元建成。1984年初破土动工,1986,116十月竣工通车。
海南省图书馆于2007年2月2日正式挂牌。图书馆位于海南省海口市国兴大道文化公园,环境优雅,建筑面积约28000平方米。可存储约654.38+0万本纸质书。图书馆配有社科类图书、自学图书借阅室,以及数字、报刊、参考、少儿、特藏等多个阅览室。* * *拥有1000多个通用阅读席位,300多个电脑阅读席位。
全市有13家电影院和剧院,总座位数26200个。各有2家广播电台和2家电视台。
到2015,全市有博物馆2个,公共图书馆2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3个,文化站22个。年末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100%,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100%,公共图书馆藏书425100册。古代海口教育与琼山关系密切。明代,位于琼山州东部的潘丹村(今海口市)曾创造了一村一族一朝六士的奇迹,这在海南绝无仅有,在全国也不多见,其中就有唐周和唐亮两父子士;唐周和他的儿子汤姆。唐氏家族成了官家,全岛闻名。民国成立后,学校改名为学堂,并在海口逐步试办一些新学堂。1926大革命时期,出现了“平民教育”的热潮,成立了平民教育委员会,在各个乡镇开办了一些平民识字学校和平民书店。然而,由于社会动荡,教育发展缓慢。到1938,海口只有21所小学。1939年,日军侵琼。日伪政权在占领期间进行奴化教育,原有学校被迫关闭解散。
1945,日本投降,海口原有学校陆续复课。按照保甲制度,乡镇设置中心小学和民族学校,称为公立学校。此外,还有由私人、教会、俱乐部等资助的私立学校。
从1948到1949,祖国大陆大面积解放,大批国民党当局从南方的海南撤出,部分中专以上学校陆续迁到海口。海口小学增加到67所,普通中学9所,职业学校5所。除了私立海南大学,还有新成立的海南艺术学院带来的长白师范学院。
1950年4月,海口解放。全市有6855名小学生和358名教职工。该中学在校生1911人,教职工185人。中专和职校* * *在校生184人,中专生688人,教职工154人;海南大学现有学生137人,教职工68人。人民政府对接管的学校进行了全面整改。到1952,全市中学调整合并为4所,小学合并为58所,中等职业学校合并为4所,新建幼儿园合并为1所。此外,还建立了大量工人、居民和农民业余夜校,开展扫盲和业余文化学习。从1954到1965,海口的教育进入了有计划、有步骤的逐步发展时期。
按照国务院提出的“巩固基础,重点发展,提高质量,稳步发展”的教育方针,全市各类学校发展迅速。1965全市小学发展到113,有普通中学9所,市属企业举办的职业技术学校24所,城郊公社举办的农(渔)中学4所,劳动大学和高级农业学校1,市政府举办的幼儿园和业余学校22所。教师队伍逐年充实和加强。1965全市幼儿园教师290人(含公办37人),小学教师65438人(含公办852人),中学教师399人(含公办327人)。当年财政对教育的拨款为115.7万元。随着中央“两条腿走路”方针的落实,群众积极性的调动,校舍、设施、设备、图书等办学条件逐步得到改善。但在此期间,由于1957反右斗争的扩大,一些教师被错误地划为右派,教师队伍一度被削弱。特别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时期,学生劳动量过大,教学秩序不正常,教育质量一度受到影响。成人教育也受到了脱离实际、自吹自擂的影响,出现了强制识字、突击识字等偏差。这些问题是在贯彻中央1962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和《中小学工作条例》后逐步解决的。
“文革”期间,全市各类教育事业遭到严重破坏。9月1968之后,中小学陆续返校“复课闹革命”。但由于师资严重不足,教学内容强调“突出政治”和“学习工业、农业和军队”,大大削弱了文化基础的教学,教育秩序极其混乱,教育质量严重下降。1976,全市有116所小学,21所中学,85所幼儿园,7所成人业余学校;全市有小学教职工1131,中学教职工165438,幼儿园教职工461,其他教育教职工120。
从1976到1986,海口的教育进入了拨乱反正的恢复发展期。这一时期,逐步调整了全市各类学校的布局、学制和课程设置,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广泛动员社会关心教育,多渠道筹集资金,改善办学条件。1983全市实现五年普及小学教育,被评为广东省先进市。1985实现了“无外乎二”,即学校无危房、班级有教室、学生有课桌,受到省里表彰。
从65438到0988,海南建省办特区。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海口教育进入了加快发展、提高质量的新阶段。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逐步落实;教育综合改革逐步开展和深化,改变了过去政府办学的格局,逐步建立了以公共事务为主、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新体制;有计划地逐年优化和调整教育结构,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更加协调发展。1992小学和初中下放到区政府管理。到1996,全市三区基本完成“两基”(基本实现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任务。通过政府加大教育投入和多渠道筹集资金,改建、扩建和新建了一大批校舍,添置了大量教学设备和图书,改善了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
截至2014年底,全市共有小学349所(含教学点)、初中75所、普通高中23所、普通本科院校4所(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海南医学院、海口经济学院)、高职院校6所、成人高校1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