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雹是什么?
落在空中的冰,大多伴随着春末夏初的雷雨。
冰雹是一种固体降水。它是一个球形或圆锥形的冰块,由透明层和不透明层交替组成。直径一般5 ~ 50 mm,最大可达10 cm。冰雹直径越大,破坏力越大。冰雹经常毁坏庄稼,威胁人畜安全。这是一场严重的自然灾害。许多冰雹灾害严重的国家都进行了人工防雹试验。
冰雹来自强对流的对流云(积雨云)。云中的上升气流比一般雷暴云中的上升气流强。小冰雹是由冰雹胚在对流云中上下几次碰撞过冷水滴而成长起来的,在云中上升气流支持不住时落到地面。强雹是在有强烈上升气流和丰富液态水的雷暴云中产生的。每次冰雹的范围都很小,一般宽几米到几公里,长20-30公里,所以民间有“冰雹打一线”的说法。冰雹主要发生在中纬度大陆地区,通常山区比平原多,内陆比沿海多。我国冰雹多发生在春、夏、秋三季,4-7月约占总量的70%。严重冰雹灾害地区包括甘肃南部、陇东、阴山山脉、太行山以及四川西部和云南省。
冰雹灾害是由强对流天气系统引起的一种严重气象灾害。虽然出现的范围小、时间短,但来势凶猛、强度大,并常伴有大风、强降水、急剧降温等突发性灾害性天气过程。中国是一个冰雹灾害频繁的国家。冰雹每年给农业、建筑、通信、电力、交通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据有关统计,我国每年因冰雹造成的经济损失达数亿元甚至数十亿元。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冰雹灾害的时空湍流格局以及冰雹灾害造成的损失,以便更好地预防冰雹灾害,减少经济损失。
冰雹像雨雪一样,从云中落下。但是下冰雹的云是很强的积雨云,只有特别强的积雨云才能下冰雹。
积雨云和各种云一样,是由近地面的空气上升凝结而成的。当空气从地面上升时,气压降低,体积膨胀。如果上升的空气与周围没有热交换,空气温度就会降低,因为膨胀消耗能量。这种温度变化被称为绝热冷却。根据计算,大气中的空气每上升100米,由于绝热变化,温度就会降低约1度。我们知道,在给定的温度下,空气中含有的水蒸气量是有一个极限的,达到这个极限就叫做“饱和”。温度降低后,空气中可能含有的水蒸气量会减少。因此,原本不饱和的空气在上升运动中可能因绝热冷却而达到饱和,空气达到饱和后,多余的水蒸气会附着在空气中漂浮的凝结核上,形成水滴。当温度低于零摄氏度时,多余的水蒸气会凝结成细小的冰晶。这些水滴和冰晶聚集在一起,漂浮在空中成为云。
大气中有不同形式的空气运动,形成不同形式的云。对流形成的云有轻积云、厚积云、积雨云。人们称之为积云。它们是孤立的向上发展的云,因为对流运动中有向上和向下的运动,往往在上升气流区形成云,在下降气流区成为云的缝隙,有时还能看到蓝天。
累积云由于对流强度不同,形成的云也不同,云的大小也大不相同。如果云中对流运动很弱,上升气流达不到凝结高度,就不会有云,只有干对流。如果对流很强,它可以发展成积云。积云的顶部像花椰菜一样,由许多轮廓分明的凸状云泡组成,云的厚度可达4-5公里。如果对流剧烈,可形成一片积雨云,云底较暗,云顶发展很高,达到10公里左右,云顶边缘变得模糊,云顶常膨胀形成铁砧。一般积雨云都可能产生雷暴,但只有当它们特别强,云很高,云中有很强的上升气体,云中有大量的水,才会产生冰雹。这种云通常被称为冰雹云。
冰雹云由水滴、冰晶和雪花组成。一般有三层:底层0℃以上,由水滴组成;中层温度为0℃至-20℃,由过冷水滴、冰晶和雪花组成;顶层温度低于-20℃,基本由冰晶和雪花组成。
在冰雹云中,气流非常强劲。通常在云的方向,一股很强的上升气流从云的底部进入,从云的上部流出。还有一股向下的气流从云后中间流入,从云底流出。这也是冰雹通常出现的降水区。这两个有组织的上升气流与下降气流和环境之间的气流相连,所以一般强冰雹云中的气流结构是比较连续的。强劲的上升气流不仅给冰雹云输送了充足的水汽,还支持冰雹粒子留在云中,使其在降落前生长到相当大的尺寸。
冰雹像雨和雪一样,从云中落下。它是一种从积雨云中落下的固体降水。
冰雹的形成需要以下条件。
①大气中一定有相当厚的不稳定层。
(2)积雨云必须发展到能冻结单个大水滴的高度(一般温度为-12 ~-16℃)。
③要有强风切变。
④云的垂直厚度不应小于6 ~ 8km。
⑤积雨云含水量丰富。一般为3 ~ 8 g/m3,在最大上升速度以上存在液态过冷水的积聚区。
⑥云中应有倾斜的、强烈的、不均匀的上升气流,一般在10 ~ 20m/s以上..
冰雹是如何在冰雹云中生长的?
在冰雹云中,强劲的上升气流携带着许多大大小小的水滴和冰晶,其中一些水滴和冰晶融合在一起,冻结成更大的冰粒。这些粒子和过冷水滴被上升气流输送到含水量积累区,可以成为冰雹核心。这些冰雹的初始生长核心在含水量积累区具有良好的生长条件。冰雹随上升气流进入生长区后,在水量大、温度低的区域与过冷水滴碰撞,生长成透明的冰层,然后进入水量少的低温区,在那里主要由冰晶、雪花和少量过冷水滴组成,冰雹粘附在它们上面冻结形成不透明的冰层。此时冰雹已经长大,那里的上升气流较弱。当它无法支撑不断增长的冰雹时,冰雹就会在上升气流中下落,在秋季通过冰晶、雪花和水滴的融合继续增长。当它落到温度更高的区域时,撞到它的过冷水滴会形成一个透明的冰层。此时如果落入另一个更强的上升气流区域,冰雹又会上升,重复上述增长过程。这样,冰雹在透明层和不透明层中生长;由于生长时间、含水量等条件的差异,各层的厚度等特性也不同。最后当上升气流支撑不住冰雹的时候,就从云层中落下来,变成了我们看到的冰雹。
一般来说,冰雹有以下特点:
(1)局地性强,每次冰雹影响范围一般约几十米至几千米宽,数百米至十几千米长;
②持续时间短,一次风暴或冰雹通常只持续2 ~ 10分钟,少数持续30分钟以上;
(3)受地形影响显著,地形越复杂,冰雹发生的可能性越大;
(4)年际变化大,在同一地区,有的年份连续发生多次,有的年份发生几次甚至不发生;
⑤发生区域广,从亚热带到温带的广大气候带均可发生,但发生频率多在温带。
根据一次降雹过程中最大冰雹(一般冰雹)直径、冰雹累计时间和冰雹累积厚度,将冰雹分为三个等级。
1.轻冰雹:大部分冰雹直径小于0.5厘米,累计降雹时间小于10分钟,区域内冰雹厚度小于2厘米;
2.中度冰雹:大部分冰雹直径0.5 ~ 2.0厘米,累计降雹时间10 ~ 30分钟,冰雹厚度2 ~ 5厘米;
3.大冰雹:大部分冰雹直径大于2.0厘米,累计降雹时间大于30分钟,冰雹厚度大于5厘米。
冰雹灾害是由强对流天气系统引起的一种严重气象灾害。虽然出现的范围小、时间短,但来势凶猛、强度大,并常伴有大风、强降水、急剧降温等突发性灾害性天气过程。中国是一个冰雹灾害频繁的国家。冰雹每年给农业、建筑、通信、电力、交通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据有关统计,我国每年因冰雹造成的经济损失达数亿元甚至数十亿元。
很多人都遇到过雷雨天气下冰雹。通常情况下,这些冰雹不会超过垒球的大小,它们从风暴云中落下。但是,有时候冰雹很大。有一次80斤的冰雹从天上掉下来,落在地上会裂成很多小块。最神秘的是,在天空无云的情况下,巨大的冰雹从天而降。已经有多次事件证实飞机的机翼遭到冰雹袭击,科学家仍然无法解释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冰雹。
冰雹是春夏季危害农业生产的灾害性天气。冰雹出现时,往往伴随着人风、剧烈降温和强雷电。一场冰雹袭击,轻的减产,重的拒绝收割。那么如何预测冰雹,防冰雹呢?气象台根据天气图、卫星云图分析和雷达监测,可以提前做出预报,但精度还是不太理想。我国劳动人民经过长期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冰雹预报经验。虽然预测时限不长,但这些经验还是比较好用的,总结几条供参考。
感觉忽冷忽热:如果冰雹季节的早晨凉爽湿润,中午太阳辐射强烈,导致空气对流强烈,就容易发展成积雨云,形成冰雹。所以有“早晨凉飕飕,下午头破血流”和“早晨露水重,然后冰雹猛”的说法。
辨别风向:冰雹前往往有大风,但风向变化剧烈。有一些农业谚语,如“恶云见风长,冰雹随风落”,“风绞云,雹片”等等。另外,如果南风持续吹,风向变为西北或北风,风力增大时,冰雹往往随之而来,所以有“不吹东风不下雨,不吹南风不降冰雹”的说法。
云州:各地有许多谚语从云的颜色来解释冰雹的前兆,如“我不怕乌云,但我怕乌云带红,最怕白虫长在红黄云”,“乌云的尾巴和黄云的头杀羊杀牛”,由于冰雹的颜色,上面是黑底白字,然后中间是红的,形成白、黑、红三色交织的云。也有云状是冰雹前兆的说法,如“午后乌云卷成一团,风雨冰雹齐来”,“天黄闷热,云翻卷,天河水吼防雹”,说明当时空气对流极强,云迅速发展,像浓烟直上直下,云上下翻滚,很容易下冰雹。
听雷声:雷声沉闷。连续的,群众称这种雷为“雷默雷”。所以有“打雷没毛病,生个蛋也没意思”的说法。这是因为冰雹云中水平闪的频率高于垂直闪,而且范围广。雷电各部分发出的雷声和回声混在一起,听起来是连续的。
认识闪电:冰雹云中的闪电多为云间闪电,即“水平闪”,可见云中形成冰雹的过程非常激烈。所以有“竖雷可来,横雷可防雹灾”之说。
看图像:看图像测冰雹有很多经验。比如贵州有谚语“鸿雁飞得低,冰雹来得快”,“柳叶翻飞,天上下冰雹”,山西有“牛羊中午不卧梁,下午当心冰雹”,“草白了,冰雹稳稳落”。需要注意的是,以上经验不能仅凭一篇文章来判断,要综合分析应用。
1.预报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天气雷达、卫星云图接收、计算机和通信传输等先进设备在气象业务中的广泛应用,跟踪监测冰雹活动的能力大大提高。当地气象台(站)发现冰雹天气时,应当立即通知可能受影响的气象台(站)。各级气象部门结合现代气象科学技术和长期积累的预报经验,对冰雹的发生、发展、强度、范围、危害等进行综合预报,不断提高预报准确率。为了将冰雹预警信息尽早传递给各级政府领导和群众,各级气象部门通过当地广播电台、电视台、电话、计算机服务终端和灾害性天气预警系统发布“警报”和“紧急警报”,使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提前采取防御措施,避免和减轻了灾害损失,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预防和控制
中国是人工防雹较早的国家之一。由于我国冰雹灾害严重,防雹工作得到了政府的重视和支持。目前,许多省份建立了长期实验场,进行了严格的实验,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科研成果。进行人工防雹,使其朝着人们期待的方向发展,达到减灾的目的。目前常用的方法有:①利用火箭、高射炮或飞机将碘化银、碘化铅、干冰等催化剂直接送入云中;(2)在地面上,在积雨云形成前将碘化银、碘化铅、干冰等催化剂送入自由大气,使这些物质在冰雹云中发挥冰雹胚胎的作用,使冰雹胚胎增大,冰雹变小;(3)向地面的雹云发射火箭弹、高射炮,或向飞机上的雹云发射火箭弹、炸弹,破坏向雹云的水运;(4)用火箭、高射炮在暖云上撒凝结核,使云形成降水,以减少云中的水分;在冷云中,散布了一些冰核来抑制冰雹胚胎的生长。
3.农业防雹措施
常见的方法有:①在冰雹易发区种草种树,增加森林面积,改善地貌环境,破坏冰雹云条件,达到减轻冰雹灾害的目的;(2)多种植抗冰雹能力强、恢复力强的作物;③适时收获成熟作物;(4)在雹灾地区的冰雹季节,农民在田间随身携带防雹工具,如竹筐、柳条筐等,以减少人身伤亡。
中国冰雹灾害的地理分布
冰雹活动不仅与天气系统有关,还受地形地貌的影响很大。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地貌差异很大,而且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高原,大气环流复杂。因此,我国冰雹天气范围广,冰雹灾害面积大。根据有关资料,对我国冰雹灾害的空间格局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以下四个方面的认识。(1)冰雹灾害波及范围广。冰雹灾害虽然是小规模的灾害事件,但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冰雹灾害,几乎所有省份都有不同程度的冰雹灾害记录。受灾县数接近全国县数的一半,充分说明冰雹灾害分布广泛。(2)冰雹灾害的分布是离散的。大部分冰雹落在个别县区。(3)冰雹灾害的局地分布明显。冰雹灾害经常发生在一些特定地区,特别是青藏高原以东的山前和农业区,这与冰雹灾害形成的条件密切相关。(4)我国冰雹灾害的总体分布格局是中东部地区冰雹灾害多,西部地区冰雹灾害少,空间分布呈现一区两带七中心的格局(图3)。一区是指我国长江以北、燕山线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地区,是我国冰雹灾害易发区。两带是指我国第一级台阶外缘(特别是东部)的冰雹易发带和第二级台阶东缘及以东的冰雹易发带,是我国的冰雹易发带。七个中心是指分散在两个冰雹易发区的几个冰雹易发中心:东北高值区、华北高值区、鄂豫高值区、南岭高值区、川东-鄂西-湘西高值区、甘肃-东部高值区、喀什-阿克苏高值区。
中国冰雹灾害的时间分布
总的来说,我国冰雹灾害的时间分布非常广泛。虽然一天中的任何时候都有冰雹,但全国各地都有一个相对集中的冰雹期。据有关资料分析,我国大部分地区冰雹时间的70%集中在局地时间13 ~ 19,最多的在14 ~ 16之间。湖南西部、四川盆地、湖北西部多在夜间降雹,青藏高原一些地方多在中午降雹。此外,我国各地冰雹存在明显的月变化,与大气环流和季风气候特征的月变化相一致。降雹区随南支急流的北移而北移,各地冰雹的到来比雨带提前一个月左右。一般来说,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台湾省在3-4月,江西、浙江、江苏、上海在3-8月,湖南、贵州、云南、新疆部分地区在4-5月,秦岭、淮河大部在4-8月,华北、西藏部分地区在5-9月,山西、陕西、新疆。此外,由于冰雹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各地区乃至全国的年变化都很大。
中国冰雹的致灾环境及致灾因素分析
从区域自然灾害系统理论的角度来看,冰雹灾害是冰雹灾害易发环境、致灾因素和受灾体相互作用形成的灾害。冰雹和暴雨都是强对流天气过程,往往伴随着地形的制约,因此暴雨和地形成为冰雹灾害孕育环境的主要因素。冰雹灾害的强度和区域分异首先取决于冰雹的特性。从我国冰雹的区域分异来看,冰雹高值区呈现一区两带的特点:第一区是指青藏高原的冰雹易发区;这两条带是指南方冰雹带和北方冰雹带。前者主要分布在海拔1000 ~ 2000米的云贵高原,向东延伸至湘西、川鄂交界,后者从青藏高原北部经祁连山、六盘山与内蒙古高原相连。与我国冰雹灾害(冰雹)的区域分异相比,冰雹灾害的区域分异有明显的向东、向南、向西扩展的趋势,有以下三个明显的区别。第一,从大的区域来说,冰雹灾害易发区和最高频率区是完全不同的。前者在华北-长江中下游人口密集,后者在青藏高原人口稀少。其次,有两个雹灾频繁区,但前者比后者位置更偏东,特别是在东部,形成一个南北向的雹灾区。第三,冰雹易发区都位于冰雹易发区,呈团块状分布。可见,我国冰雹灾害的地域分异受人类活动范围的影响较深,呈现出中东部地区多、西部地区少的空间格局特征。从区域冰雹和冰雹灾害空间分异的比较来看,只是一个自然过程,受灾体性质的变化使得冰雹灾害高值区不一定是灾害高值区。虽然受灾体不是灾害的直接驱动力,但它使冰雹灾害的灾情相对扩大或缩小。
中国冰雹灾害影响主体分析
中国冰雹灾害的地域分异受受灾体的深刻影响。通过对我国现有冰雹个例进行逐一分类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冰雹灾害有6大类20个亚型,其中粮食作物受灾最频繁。从动态变化来看,以下四个亚类值得关注:一是玉米受灾数量(相对于其他作物)有所增加,这与我国玉米种植的普遍性和地膜玉米种植的发展有关。用塑料薄膜来提前农作物的生长期,无疑会增加冰雹灾害的时间段。二是棉花,受灾次数明显增多,特别是一些主要产棉区。可见,作物品种和作物面积的变化直接影响灾情的放大或缩小。三是蔬菜、水果、花卉受灾加重。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边缘区蔬菜、瓜果特别是花卉的发展,以及温室技术的广泛应用,冰雹灾害发生的概率增大。可见,土地经济作物产量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受灾体的脆弱性。第四,通信灾难数量激增。随着国家通信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网络的兴起,冰雹受害者的脆弱性被放大。
中国冰雹最多的地区
我国降雹最多的地区是青藏高原,如西藏东北部的黑河(那曲),平均每年降雹35.9天(最多年份降了53天,最少23天);其次是班戈31.4天,申扎28.0天,安多27.9天,索县27.6天,都出现在青藏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