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健康知识
儿童心理健康知识1一、儿童心理健康的五个主要标志
1.情绪基本愉快稳定。
不要经常发火,不要无缘无故弄坏玩具等东西;日常生活正常,能按时睡觉,睡眠稳定,少做噩梦,没有吸手指或咬东西睡觉的习惯;基本上能听大人的合理指示,不太挑食,也不经常无理取闹。
2.强烈的求知欲。
喜欢提问,积极寻求答案;在学习或完成任何力所能及的任务时,注意力集中,记忆力正常;爱说话,语言表达能力与年龄相符,无口吃;在生活中,我愿意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但不太依赖别人的帮助,能认真完成别人托付的事情。
3.能合群。
爱与小同伴交往,对人有同情心和友好行为,不随便打人骂人,不羡慕同伴;能在群体中快乐的生活,在大人的引导下,愿意为群体做力所能及的好事。
4.要诚实,不要说谎。
很少说不现实的话;不要私自拿别人的东西或损坏别人的东西;不要掩饰自己的错误,而是承认错误。
5.有自尊,有一定的自信。
我以表扬为乐,以批评和指责为耻,想做点受欢迎的事而不是被骂;不太怕困难,胆怯等。
二、儿童心理健康知识
1.减轻孩子的心理负担。
父母渴望成长,期望过高,对孩子的要求不切实际。有的家长片面理解早教,忽视孩子尤其是幼儿的心理健康特点,灌输知识;有些家长往往只关注孩子的考试成绩,坚持让孩子考100分。这样,孩子们的神经整天紧绷着,一点也不能放松,导致他们中的一些人患上了一种“学校恐怖”的神经症,拒绝上学。有些孩子在低年级的时候活泼开朗大方,但是越到高年级,性格就变得越古怪。这反映出学校生活也有很多弊端。所以,要减轻孩子沉重的心理负担,首先要减轻家长的心理负担。
2.有一个轻松、和谐、安静的家庭氛围。
在家庭文化生活中,要有足够健康的精神食粮,比如,足够的书籍等等;在管教孩子的方式上,要反对粗暴专制,实行民主平等;在对待孩子的兴趣爱好上,父母应该顺应孩子的天性,顺其自然地发展,不应该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3.扩大孩子的生活圈子,丰富孩子的业余生活。
孩子孤僻、自私等不健康心理的形成,往往与其生活圈子狭窄有关。几年前,美国儿童中出现了一种“建筑病”。由于高层建筑的发展,孩子们放学后一个人住在一个房间里,缺乏正常的交流,导致孤独、恐惧,甚至影响智力的正常发育。儿童心理健康十二忌。
第一,不要惯着惯着。永远不要离开“好”口,永远不要离开门,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穿什么就穿什么,这样会养成孩子任性的性格。父母“爱孩子——溺孩子——误孩子”,往往是现实生活中一些青少年误入歧途的三部曲。
第二,避免偏袒和纵容。日常生活中,孩子在公共场合做了错事,父母明知是错的,却以各种理由庇护、掩盖,这必然会让孩子无法正确对待缺点和错误。
第三,避免哄骗。有些父母试图安静一段时间,通过编造谎言来欺骗孩子,这种做法很胆小,很容易让孩子模仿父母,养成一种虚伪不诚实的性格。
第四,避免讽刺。对孩子冷嘲热讽,以为可以“激励”进步,适得其反。
第五,避免苛求。父母对孩子“恨铁不成钢”,事事都要尽善尽美,一点点训斥,让孩子无所适从,压抑束缚。时间长了,他们的孩子可能会走向反面,走自己的路。
六、切忌放任如果孩子得不到引导和教育,放任自流,为所欲为,不履行父母责任,后果不堪设想。
第七,切忌打骂体罚。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信奉“不打不成器”的信条,不是以理服人,而是打骂,体罚。结果这样不仅达不到教育的目的,还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往往会导致情绪上的对立。
第八,避免注意力不集中。让孩子选择合适的游戏和运动,培养孩子对一项工作的专注和专注能力,培养孩子的毅力,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始有终。不要反复要求孩子改变活动内容。
第九,避免适应性不足。培养孩子适应环境的能力,对孩子的发展非常有利。
第三,肥胖影响儿童心理健康
人们越来越关注肥胖对儿童造成的心理伤害。心理上的伤害不像身体上的伤害那么容易被发现,但对孩子的性格、气质、人格以及未来各种能力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肥胖带来的心理伤害主要表现在自我评价低,自卑心理明显,缺乏自信,情绪低落,伙伴关系差,更多的是焦虑和孤独。
肥胖的孩子常常担心穿不上合身的漂亮衣服,担心上学,因为肥胖影响运动。有些孩子甚至认为自己的体型难以被同学接受,对上学失去了兴趣。有些肥胖的孩子学习成绩名列前茅,但很少有学生向他请教。肥胖儿童因为胖而被同龄人侮辱的现象也非常普遍。胖孩子大多性格内向。他们更喜欢对父母或同学隐瞒事情。他们在与陌生人交往时往往胆小怕事,不愿意在群体活动中展示自己。就业歧视、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经济收入等诸多社会因素受到肥胖的影响,也使肥胖儿童感受到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此外,父母的训斥、担心和焦虑也是胖孩子心理负担的原因之一。
肥胖儿童具有许多不同于正常体重儿童的行为特征,在肥胖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肥胖不仅损害儿童的身体健康,也对儿童的心理造成极大的伤害,应引起社会的重视。在肥胖的治疗中,应纳入心理治疗,纠正与肥胖相关的不良行为,建立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从根本上治疗肥胖,让肥胖儿童身心回归正常。
4.孩子心理健康有哪些禁忌?
首先,避免忧郁的沉默
在生活中,家长要培养孩子乐观向上的性格,不要不开心。
第二,避免适应性不足。
父母应该培养孩子适应环境的能力,这有利于孩子的发展。
第三,避免讽刺
父母以为讽刺孩子可以“激励”他上进,没想到最后适得其反。
第四,避免没有控制。
在生活中,家长要培养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包括控制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和愿望。
第五,避免放纵。
父母不给孩子任何引导和教育。孩子可以为所欲为,让他们自由,如果不尽到父母的责任,后果不堪设想。
第六,避免哄骗
有些家长为了一时的安宁,经常编造谎言欺骗孩子。在这种生活中,孩子很容易模仿父母,最终养成虚伪不诚实的性格。
第七,避免偏袒和纵容
当孩子在大庭广众之下做了错事,父母知道是错的,却要以各种不是理由的理由去庇护和掩盖。这样一来,孩子肯定无法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第八,避免注意力不集中。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培养孩子的专注力,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和运动,凡事专心致志,有始有终,不要反复改变孩子的活动。
第九,避免打骂体罚
许多父母信奉“不打不成器”的信条。如果不能以理服人,就一味的打骂惩罚。结果你只会达不到任何教育目的,反而严重损害孩子的自尊心,产生情绪上的对立。
儿童心理健康知识2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罪犯趋于低龄化。其实这主要是孩子心理健康造成的。你了解哪些儿童心理健康知识?儿童心理咨询怎么办?其实关于心理健康的知识很多,所以家长平时要注意教育孩子!
儿童心理健康十大关注点
第一,注意不要太在意孩子。这样做容易让孩子过分以自我为中心,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尊重他,结果就变成了自大的人。
第二,不要贿赂孩子。让孩子从小就知道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不履行义务就不能享受权利。
第三,不要和孩子太亲近。应该鼓励孩子和同龄的人一起生活、学习、玩耍,从而学会如何与人相处。
第四,不要强迫孩子做无能的事。孩子的自信大多来自于做事的成功。强迫他们做力所不及的事情,只会伤害他们的自信心。
5.不要对孩子太严厉,要求太高,甚至辱骂。这会使孩子产生自卑、胆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或导致反抗、残忍、说谎、离家出走等异常行为。
6.不要欺骗和不必要的恐吓孩子。吓唬孩子会失去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孩子以后不会听从所有的警告。
七、不要在朋友面前批评或嘲笑孩子。这样会造成孩子记仇,害羞,会极大地损害孩子的自尊心。
八、不要过分夸奖孩子。孩子做事有了成绩,只是一点点表扬,过分的表扬会让孩子染上沽名钓誉的不良心理。
九、不要对孩子喜怒无常。这会让孩子变得敏感多疑,情绪不稳定,胆小怕事。
十、帮助孩子分析他所处的环境。帮助孩子解决困难,而不是代替他们。应该教会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当然,为了培养孩子的心理健康,我们不仅要给他们良好的教育,每个家长都应该为他们树立良好的榜样。
儿童心理健康的七个标准
1,能按照大人的要求观察事物,记得快,记得住,记得对。能概括具体直观的东西。愿意动脑,想象力丰富。我擅长对身边的事物和现象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也能解决一些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问题。
2.爱父母,爱老师,爱孩子。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对人有礼貌,使用礼貌的语言,富有同情心,适度害羞。
3,摔倒或者受点小伤不要哭,比赛输了也不要可笑。不怕黑暗和一些奇怪的动物。
4、不满足自己的需求而提出过分的要求。热爱劳动,珍惜物品。我喜欢种花养小动物,听音乐,看专辑,唱歌,跳舞,画画,参加各种智力游戏,我能从中感受到快乐。
5.能够对自己的行为做出具体简单的评价,区分自己的和别人的东西。服从约束。接受他人的批评和建议。
6.和大家在一起的时候比一个人的时候更开心。我能遵守游戏的规则和秩序,在玩耍中服从大家的意见,理解同龄人的感受和需求,不刻意给别人找麻烦,帮助其他孩子,为孩子的成绩高兴。
7、在新环境或不熟悉的人面前,不要太拘谨和害怕。不要向孩子和客人要食物。我可以去商店买一些简单的生活用品,我可以一个人走在车多的路边的人行道上。
培养儿童心理健康的方法
1,放松训练,以便随时保持放松的状态,从而缓解紧张和焦虑。
2.简单行为矫正-正强化法。通过奖励目标行为,忽略或淡化异常行为,可以促进目标行为。
3.合理的情绪疗法。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丽丝认为,人的情绪困扰不是由外部事件引起的,而是由人对事件的态度和看法引起的。所以要改变情绪困扰,就要改变认知,然后通过改变认知来改变情绪。
4.系统脱敏法。主要用于恐惧症。
5.休克疗法。主要用于治疗恐惧等负面情绪反应。
6、厌恶疗法。常用于戒烟、戒酒、戒网瘾、治疗强迫症。
7.认知行为疗法。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可以改变不良认知,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
儿童心理健康的表现
1,多动症:孩子的心理行为可以表现在孩子的行为上,有的孩子有多动症。主要表现为活跃;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自控能力差;学习受到严重影响等等。
2.焦虑:指没有明显身体原因的突然的恐惧状态。具体表现为缺乏自信、过度敏感、食欲不振、无故哭闹。这类孩子对陌生的环境比较敏感,但又害怕,甚至紧张,哭个不停,经常担心被别人嘲笑,对还没发生的事情过于关注,还伴有毫无根据的烦恼。也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过度焦虑。
3、常年抑郁:如果孩子经常无缘无故的不开心,很可能是因为自卑。
4.恐怖和失眠:恐怖表现为对某些事物或情境产生恐惧和逃避的感觉,如害怕雷电、极度紧张、四处乱窜等。孩子也害怕不危险或者基本不危险的东西,这种恐惧非常突出。孩子们因为恐惧而躲避和退缩。失眠的孩子很难入睡。他们时不时醒来,大声哭泣,甚至梦游,白天却想不起来,只觉得精力不足,情绪不稳定。
5.过度害羞:孩子,尤其是女孩,稍微害羞是正常的,但是如果太害羞(包括从来不敢在孩子面前唱歌,从来不想露脸,从来不敢和陌生人接触等。),他们心里可能有很强的自卑感。
6.攻击:这些孩子整天跑来跑去,经常恶作剧,喜欢挖苦人。不珍惜美好的事物,打人就成了爱好,表现出攻击性。
7.语言表达能力差:据专家统计,80%以上的自卑感儿童语言表达能力差。他们要么口吃,要么表达的语无伦次,要么表达的时候缺乏情感,要么缺乏词汇等等。
8.不良的人际关系:孩子的人际关系主要指与父母、老师、同伴的关系,从中可以反映出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心理不健康的孩子一般没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往往会因为个人心理健康等原因,与他人产生沟通障碍。不能与人合作,对人冷漠,缺乏同情心,猜疑,嫉妒,退缩,不能在集体中,与人格格不入。
结论:孩子的健康成长是父母最关心的事情,尤其是还不太成熟的孩子。大家平时要多了解这些儿童心理健康知识,可以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儿童心理健康知识3儿童心理健康知识
人的心理活动从婴儿时期就开始产生,婴儿时期是儿童发育成长的关键时期,处于思维活动的萌芽阶段。如果孩子在这个阶段能受益于更好的科学心理健康指导,那么就要从婴儿期开始,这就要看妈妈了。那么如何做好婴儿期的心理保健呢?
告别遗尿
5岁以后的孩子往往不能独立排尿,这种情况称为遗尿症。精神因素是幼儿遗尿的重要原因之一。家长要消除造成孩子情绪紧张的各种不利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排尿训练。作为父母,要帮助孩子树立克服不良习惯的信心,不要对孩子进行不负责任的指责,产生自卑心理。
消除口吃
纠正口吃的方法需要家长注意两点。首先,不要过分关注或讨论孩子的口吃问题,更不要去模仿、嘲笑或严厉地强迫他改正,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和消除造成孩子精神压力的因素。另外,家长可以耐心地采取一些特定的言语矫正方法来帮助孩子,比如设计专门的练习来分散孩子口吃的注意力等等。
戒掉吸手指瘾
手指吸吮成瘾的孩子,不能用吓唬、手指上药等强制方法治疗。这些方法会让孩子感到紧张、害怕、恐惧。父母应该对孩子采取更关爱的态度,他们可以对大孩子进行推理和指导。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可以用他喜欢的东西来分散他的注意力,逐渐帮助他改掉吮吸手指的习惯。
纠正儿童多动症
患有多动症的儿童需要正规治疗,如药物治疗、包容治疗、行为治疗等。行为疗法被认为是有效的,主要是通过纠正孩子的异常行为,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行为疗法主要是通过适当的训练程序,利用适当的认知活动来提高儿童的注意力,克服分心,减少儿童的过度活动和不守规矩的行为。
儿童心理健康的七个标准
1,能按照大人的要求观察事物,记得快,记得住,记得对。能概括具体直观的东西。愿意动脑,想象力丰富。我擅长对身边的事物和现象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也能解决一些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问题。
2.爱父母,爱老师,爱孩子。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对人有礼貌,使用礼貌的语言,富有同情心,适度害羞。
3,摔倒或者受点小伤不要哭,比赛输了也不要可笑。不怕黑暗和一些奇怪的动物。
4、不满足自己的需求而提出过分的要求。热爱劳动,珍惜物品。我喜欢种花养小动物,听音乐,看专辑,唱歌,跳舞,画画,参加各种智力游戏,我能从中感受到快乐。
5.能够对自己的行为做出具体简单的评价,区分自己的和别人的东西。服从约束。接受他人的批评和建议。
6.和大家在一起的时候比一个人的时候更开心。我能遵守游戏的规则和秩序,在玩耍中服从大家的意见,理解同龄人的感受和需求,不刻意给别人找麻烦,帮助其他孩子,为孩子的成绩高兴。
7、在新环境或不熟悉的人面前,不要太拘谨和害怕。不要向孩子和客人要食物。我可以去商店买一些简单的生活用品,我可以一个人走在车多的路边的人行道上。
儿童心理健康知识4一、认识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要知道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临床调查结果,那些数字背后都是有心理问题的儿童。每个幼儿教师都有义务和责任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帮助孩子解决心理问题,因为这项工作直接涉及到孩子一生的身心发展,决定着我们国家和社会未来的发展水平。
二、了解孩子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准确了解孩子心理问题的原因。
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认知障碍、人格和情绪障碍、行为障碍。人格和情绪障碍分为焦虑、恐怖、抑郁、强迫症和自闭症,行为障碍分为注意障碍(ADHD)和抽动障碍。以前孩子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只是一些碎片化的知识。经过学习,他们被区分得很清楚,为以后的准确判断提供了理论基础。
也明确了遗传、脑损伤、环境是导致儿童心理问题的原因,为今后实际工作中探索儿童心理问题的原因指明了方向,少走弯路。
第三,基本掌握了心理问题的干预技巧。
了解针对所有儿童的形成性教育模式和针对有心理问题儿童的补偿性辅导模式。基本掌握了行为治疗和绘画治疗的干预技术。
第四,在实际工作中初步形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思路。
在学习了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及其干预方法后,通过复习和归纳,在头脑中建立一个关于儿童心理问题的知识体系空间。下一步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实施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所有老师都要经过两次培训,让每个老师都能掌握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第二,结合教学计划和儿童的年龄特点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第三,园长、老师要尽职尽责,及时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孩子,及时与家长沟通,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第四,鼓励教师撰写教育案例,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儿童心理健康的培养原则
爱和价值感。孩子需要父母的爱,被爱让他们感到安全和有价值。父母在向孩子示爱时,不仅让孩子感受到被爱的满足感,也让孩子知道自己为什么被爱,从而学习是非观念。
安全感。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是无法信任别人的,而如果他不信任别人,他就无法和别人建立友谊,这可能会让他成为一个刚愎自用的人。如果孩子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会使他不敢自由探索周围的环境,不敢学习新的东西,他的情感和智力发展也会受到不利影响。
规则。规则就像孩子房子的墙壁,给生活一个边界和宽度。只有当一个孩子知道该期待什么时,他才会感到舒服。所以,规则是安全感的来源,规则的建立可以给孩子提供自由成长的秩序感。
新的学习体验。现代儿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是成长中的个体,其心智能力的发展是由其生理成熟和后天学习经验形成的。从出生开始,儿童必须有适合其能力的学习机会来学习新的经验,以发展正常的智力、语言、人际交往能力、情感感受、表达能力和个性。
培养孩子健康心理的禁忌
注意不要太在意孩子。这样做容易让孩子过分以自我为中心,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尊重他,结果就变成了自大的人。
不要贿赂孩子。让孩子从小就知道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不履行义务就不能享受权利。
不要和孩子走得太近。应该鼓励孩子和同龄人一起生活、学习、玩耍,从而学会如何与人相处。
不要强迫孩子做他不胜任的事情。孩子的自信大多来自于做事的成功。强迫他们做力所不及的事情,只会伤害他们的自信心。
不要对孩子太严厉,要求太高,甚至辱骂。这会使孩子产生自卑、胆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或导致反抗、残忍、离家出走等异常行为。
不要无谓地欺骗和吓唬孩子。吓唬孩子会失去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孩子以后不会听从所有的警告。
不要在你的朋友面前当众批评或嘲笑孩子。这样会造成孩子记仇,害羞,会极大地损害孩子的自尊心。
不要过分夸奖孩子。孩子做事情有了成绩,只是一点点表扬,过分的表扬会让孩子感到自满和虚荣。
不要和孩子闹情绪。这会让孩子变得敏感、多疑、情绪不稳定、胆小。
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第一,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家庭教育是一门学问,需要智慧和技巧。需要探索,需要学习,需要掌握相关知识。
人的心理发展是有顺序的,人的成长大致有三个时期,即1-6岁,6-12岁,12-18岁。家庭教育的最佳时期是12岁之前,也就是孩子成长的依恋期。成年后的很多心理问题往往源于未成年。长期与父母隔绝造成了无数的悲剧,甚至可以说是很多孩子杀人自杀的根本原因!相当一部分甚至绝大多数的人生悲剧都有一个不正常的家庭背景,人类所有的不幸和悲剧基本上都可以追溯到童年的家庭影响。如果父母能明白,童年最重要的需求之一是安全感,那么年幼的孩子需要的是对父母的依赖、对环境的熟悉和好朋友。
第二,家长要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
父母往往习惯自己说话,让孩子听话。家庭应该是孩子畅所欲言的地方。家长要注意把说话的机会留给孩子,尤其是内向的孩子。家长要多关注,鼓励孩子多说话。父母不应该因为工作繁忙而忽视与孩子的思想交流。孩子说话,家长要认真听,走进孩子的心里。
第三,宽容和克制都很重要。
对孩子宽容好还是严格好,没有共识。现实中,家庭教育失败的教训往往是过于宽大或过于严厉。家长要平等对待孩子,在宽容孩子的同时,给孩子必要的约束。太宽容导致溺爱,太严厉导致小爱。家长要明白一个道理,孩子快乐的性格不会在训斥中养成。父母及时的表扬比其他物质奖励更能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性格。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第四,要注重孩子习惯的培养。
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播种一种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品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因此,从小注重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小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养成各种习惯的最佳时期。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教育是什么?一句话,就是培养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