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古城保护与更新规划设计方案介绍
该地块的儒林街、南正街等多个街区保存完好,能够体现城市的辉煌历史,但前期重建存在诸多不足和遗憾。
通过深入的实地调查和研究,我们认为老芜湖古城存在诸多问题,主要包括:
1.街道功能不完善,基础设施陈旧落后;
2.居民年龄结构偏高,生活水平偏低;
3.缺乏有吸引力的商业活动,没有规模经济;
4.建筑质量破旧,建筑密度过高;
5.交通不便,难以吸引游客,消防通道不畅,消防设施薄弱。根据芜湖古城保护与更新规划设计方案招标文件要求,芜湖古城保护与更新规划设计原则确定如下:
1.保护芜湖古城历史真实性,修旧如旧,建新如旧。
2.保护和改善原有的传统街道格局和传统建筑,并在此基础上赋予整个街区新的活力和新的城市功能,使之成为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驱动因素。
3.使芜湖古城成为浓缩芜湖历史、反映传统习俗的特殊城市街区,为城市旅游的快速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以新的形式使之成为整个芜湖城市历史文化的缩影。对古城及其相邻街区的现有建筑,主要采取拆除、遮挡、新建、改造、保护五种处理措施进行整治。
1.拆除:拆除和部分拆除严重影响景观的低质危房和破损构筑物,包括:
A.古城内的民居大多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使用年限,比如芝罘路两侧的房屋,儒林街两侧的一些破损的低矮房屋。
B.环城南路北侧多层民居更新为具有地方传统特色的徽派民居。
C.大成殿十二中周边校舍拆除,更新为文庙景观建筑。
2.阻止和创建:
保留新华小区、罗家闸小区、二中等建筑,在这些建筑靠近古城的一侧搭建街廊、围墙,适当留出绿化带,隔离、遮挡小区内多层住宅和学校建筑的高容积率。在城隍庙原有大门的基础上,新建一座城隍庙建筑群。
修改
A.保留南门湾、南正街的街道走向和规模、建筑形式和格局,梳理其立面。
B.维护和修缮传统房屋。
C.对于体量适宜的非居住建筑,应改造立面,协调色彩符号。
保护
A.第三章《芜湖古城历史遗存表》中提到的历史建筑,应当采取整体保护和局部修复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处理。
B.重点保护衙门正门和文庙大成殿两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建筑。通过对古城原有结构的分析,结合规划评审会的要求,规划进一步明确了“芜湖古城”在旅游、文化、商业等方面的功能定位,拟对古城进行以下五大功能定位:
“芜湖古城”东北地块5-1,现有新建(1995年后建成)罗小闸小区(五栋13000平方米)、二中及其宿舍区、罗家闸小学等。,占地约5公顷。通过现状调查和分析,我们认为该街区属于古城保护范围。但几乎没有可以挖掘的历史文化内容和旅游文化内容(只有传说中的梦日亭遗址在二中附近);同时,该地区还有大量建于五六十年代的房屋,生活设施简陋,急需重建。总体上,规划采取保留为主,改造为辅的方式,保留罗家闸社区、罗家闸小学、二中等新建建筑,其余进行改造。一方面弥补因华杰小学、环城南路幼儿园拆迁而搬迁的区域,同时建设新的商业步行街和综合协调区。
在与古城其他街区的关系上,规划从沿街景观建筑入手,改造建筑立面,利用树木绿化进行遮挡,以协调整个古城的建筑风格。在致富路和东内大街沿线的建筑立面上,将部分商铺连成一层,在六层住宅下进行建设改造成商铺。使之与古城整体建筑风格相协调。
5-2.“芜湖古城”西北块,即东内大街、米市街、芝罘路、环城北路、规划支路以西的区域,面积约5公顷。该区域靠近环城北路,已改造开发为新华小区,约10栋约4万平方米(占地约10000㎡)。规划考虑的是保留这个居住区,但需要协调好与古城的关系。经调查,该区域的核心保护建筑为城隍庙遗址和周瑜点将台遗址(十字街29号),因此规划采用重建城隍庙,改造现有城隍庙作为入口。以新建的庙会文化广场为核心,对周瑜点将台原址进行恢复保护,并增建火药库,形成三国文化景点。围绕这两个景点,我们将发掘文化内涵,组织庙会广场和黄成商业步行街区。
由于该区域建筑高度控制严格(大部分为1-2层,少数商铺为三层),且规划支路宽度仅为12米,建议适当控制支路以西的街区改造,使其建筑高度和风格与古城保持一致。
5-3.在东内大街以南的街区,花街、南正街、南门湾是明清时期形成的古代商业步行街,也是“芜湖古城”最保留的区域。规划对华街、南正街、儒林街L型轴线沿线建筑进行严格保护,街道走向和空间尺度原则不变。逐一分析现状后,保留沿街建筑。房屋损坏严重的,应当在原址重建。重建形式应以明清徽派建筑风格为主,适当吸收江南其他地区的民间风格。旧商店应该尽可能地按照它们原来的样子修复。过去在芜湖长街拆迁改造中消失的滚春药、陈独秀科学书店(安徽绩溪人王孟邹创办)、胡开文笔墨纸砚店等,要在沿街建筑中陈列,要恢复花街至南正街的青石板。
对该地区的小天朝(儒林街48号)、鸭记楼(儒林街65438号+08)等重要历史建筑进行严格保护和妥善修复,并在此重建梦亭,增加旅游文化含量。
5-4.古城东南街区,规划修复大成殿,恢复管雪(文庙)旧规模,形成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在芜湖增建一条历史文化名人长廊。具体来说:
5-4-1.搬迁市十二中,修大成殿。根据文庙规模,向南依次改建:明伦堂、尊经阁、兴兴门、状元桥、荷花池、大成坊,形成占地25亩的核心区;扩建,增加绿化,广植树木,恢复原寺庙45亩面积,将江南园林风格的建筑景点溶入文庙区域;并重修金马门,让孔庙与金马门之间的典故得以重现。
5-4-2.文庙西侧,以肖佳巷、儒林后街为骨架,以萧赤木故居为核心,沿街散布增建和修复;宋代爱国诗人的独乐堂、铁画鼻祖唐鹏的天池阁、状元坊、吴范晋中居故居、(清代三代高官纪作者)故居等形成名人文化一条街,周边规划布置了芜湖地方旅游、文化特产、纪念品一条街。
5-5.环城南路以南至青弋江边地块,占地约25亩,规划建设芜湖古民居景区地块。这是现状分析后的两点考虑:一是芜湖市的发展是沿青弋江发展的,沿河建设居住协调区可以丰富旅游文化的内容;二是土地综合利用。在街区的东南面,将建设酒店、茶馆和望江阁,让人们拥有一个旅游休闲区。古城南北长900米,东西长400多米。规划中将中东西方向的东内大街作为穿越古城的主要机动车道路。因东内大街以北有保留房屋、小学、新建民房,办公道路考虑为机动车道。东内大街以南原则上不考虑大量机动车辆,但文庙西侧道路和环城南路作为内部应急车道,用于消防和应急,为华街、儒林街等纯步行街上的商铺提供。同时,通过对一些建筑的整理,更好的围合广场,形成步行街的入口。结合水面的扩大,是整个街区游览系统的开始。机动车停放除了在城北居住区设置停车位满足居民需求外,在古城内结合道路设置小型停车位,满足古城内车辆停放要求。四个入口设置大型集中停车场,减轻古城内部交通压力。
商业步行区主要包括城北商业步行区、城内传统历史步行区、城南古民居景区。在步行街的设置上,将城市北部的商业步行区和城市传统的历史步行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连贯的商业步行系统。步行系统北起来凤门(牌楼),经北商业区、黄成文化区、庙会广场,东拐至华街、儒林街商业步行街,止于城东大成广场,全长1300余米,成为古城内的中心商业系统。古城作为芜湖市中心重要的商务、旅游、文化街区,将在芜湖市未来的旅游线路中占据重要地位,与硅谷广场、芜湖长江大桥一起打造成为新的大旅游线路,带动芜湖整个旅游业的发展。
就古城本身的旅游功能而言,本着“修复为主,新建为辅”的原则,线路组织是从城北到封门入口,经过城隍庙、周瑜点将台等景点,再进入庙会广场,分为两条线路。一条是经花街、南门湾往南到儒林街,沿途逛传统商业区和小天巢、梦亭、鸭记楼、滚春药。另一条是经肖家巷往东,参观小池木故居,再沿肖家巷、儒林后街往南,参观独乐堂、天池阁。金范酒店、黄阅故居等景点。两条线路的终点都在文庙景区。旺火台位于环城南路中段56号。该建筑建于民国时期,属于公共建筑,平面规则,长方体,东西长4.38米,南北宽8.50米,占地面积37.23平方米,建筑面18.12米,进深11.17米。砖混结构,立面三层,总高84.32平方米,总宽13.26米,其中二层为水泥平顶,四檐四面水泥栏杆,三层为四顶方亭,屋脊用水泥浇筑。墙是青砖平的,实心的,上面覆盖着沙子和灰。每层都有窗户,从二楼的平屋顶挑出三条线,阁楼的四个屋檐有封板,东西两个方向都开门,用砖门套挑出券。建筑造型特殊,尤其是亭子的屋顶风格,是芜湖现存唯一的历史建筑,具有较高的研究参考价值。
清监狱沿革:光绪五年,芜湖知府曲成福在老城区建监狱。当时叫芜湖官监,后来叫旧监。光绪三十三年,县令钦陈宝重修于县衙后,在其西北侧建有三层平房,作为官监各部门的办公场所。宣彤第二年,也就是公元1910年,官狱发生了变化。芜湖县隶属芜湖道台,管辖皖南。光绪三十一年(1905),芜湖官道童张德在原芜湖官监的基础上,开设了一座清代新监狱。童把看守所分开,把原来的男女监合并,实际上就是沈的监狱。就像现在镜湖区建的“芜湖古城”,无疑是芜湖市的建设项目。芜湖大清监狱可以追溯到光绪五年(1879),跨越三个世纪。清军监狱靠近县衙但不相邻,有明清城墙庇护。
大庆监狱是芜湖古城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古代司法向现代司法的过渡。解放后,大庆监狱为芜湖市公安局第六师、第七师。到了70年代,省第一监狱和少管所北移,芜湖汽车发动机厂接手。当时芜湖的模范监狱只是皖南监狱,南京虎桥监狱是江南模范监狱。他们就像父子一样。安庆吕二桥监狱是民国时期安徽省的第一所监狱,芜湖监狱是第二所监狱。南京拆除老虎桥监狱,芜湖大庆监狱成为绝版监狱。上海提篮桥监狱建于1935,它演变成了一个公安博物馆,淡化了监狱题材。东北旅顺日俄监狱是中国的外国监狱,重庆渣滓洞集中营是非司法监狱。芜湖监狱是清末的原始建筑,附属监狱是司法工具的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