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的文本解读

人们常说:“会看戏的人看门道,不会看戏的人看热闹。”语文老师对课文的解读也是如此。会读书的人读的是门道,不会读书的人只看到热闹。一个语文老师的专业素养,更多的体现在他高超的文本解读能力上。

张祖庆老师说,中国老师对课文没有自己独特的解读,一味模仿别人的课堂设计。其实他们是在用别人的大脑代替自己的大脑,吃别人嚼过的饭。

以长城为例,如何解读?

王崧舟老师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了这篇文章。

首先,从文章的结构来说,就是先写故事,再写联想。

从观察的顺序来看,知识和经验的部分是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联想的部分是由现实到历史,由现在到过去。

从文章的构成来看,只是符合传统意义上的做文章的套路——起承转合。

第三段,对事物的介绍转向了对人的描写。

第四段指出文章的主题和精神,对全文进行总结和升华,是“合”的部分

从文章的语言来看,用词准确恰当,朴实自然。人物的“站”、“踩”、“扶”所表达的感情,完全契合了长城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形象。

从表现手法来看,是见物惜人,是讽刺自古以来的黄金,是通过长城来赞美劳动人民的创造精神和这一伟大奇迹。

我们应该把这么多课文的秘密都教给学生吗?王崧舟老师认为,是否将这些文本转化为教学内容,应根据它们的秘密、语用特征、文本个性、命令功能和迁移价值来决定。

就《长城》而言,只有文章结构的奥妙才能满足这些条件,所以观察与联想的表达是这节课的核心语言价值。

所以,读写结合是观察和联想的表达,读写结合所表达的情感也必须符合单元主题——对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崇敬和敬畏。

知道了这一点,你在选择的时候就不会陷入盲目和纠结。我也看过一些名师的教学设计,有的扩展了鲁迅的《长城》,有的扩展了很多著名政治家对长城的评论。我认为这两种外延既不能丰富文本的语用价值,也不能与文本所表达的精神主题和价值追求相匹配。用李竹萍老师的话来说,这些拓展无法沟通孩子的生活,是无意义的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