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与素质教育如何整合
-题字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这里的小学语文课堂评价是指对学生参与小学语文课堂学习活动的恰当评价。这种评价的目的是加强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唤醒和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信心,找到自己的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促进学生的潜能、个性和创造力,使每个学生都有自信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新课程改革要求从“知识课堂”走向“生活课堂”。课堂是师生生命活动的构成,教学过程应该充满活力。作为渗透于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评价,也应该充满活力。语文课堂评价要丰富生动,用真情感动学生,用真诚引导学生,让语文课堂评价真正精彩起来,成为学生生命中难忘的经历和永恒的瞬间。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认为对我们教师的评价应该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评价要回归真实
著名教育评价专家斯塔富尔姆强调,评价“不在于证明,而在于改进”。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充分发挥教师评价的魅力,欣赏学生精彩的自评互评,渗透教师的关心和鼓励。这样才能为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注入一股新鲜的血液,让课堂成为学生流连忘返的殿堂,在人生超越和个性发展中获得更大的价值。
教师对某一行为的表扬和批评反映在评价用语中,又会对学生的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在课堂评价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有利因素,及时评价学生行为的成败,为更多的学生再次实践提供经验或教训。我们的评价要充满真实的内容。
我们在评价中要肯定和鼓励学生的正确言行。比如“全面”这个词用得很准确。比如有一天上课,我交换了爷爷的毡靴的最后一句话“世间万物皆有尽头,万物皆亡,但爷爷的毡靴永存。”体验过程中,何家恒发表了长篇演讲:永恒不变的不仅仅是爷爷的毡靴,更是世间万物的宝藏,比如对生命的热爱,亲情的宝藏,资源的宝藏。我立刻给他一个微笑,示意他坐下。
我们对学生错误、不当言行的评价,应该有批评、有引导、有引导。一个眼神有提示作用,拍拍肩膀也有提醒作用,双手有引导作用。比如吴佳峰老师说,学生说主角很有条理,不如改成“有计划有安排”。听了一个学生的发言,我对所有的学生说,如果每个人都能像她一样抓住文中的关键词,深入思考,那就更好了。
我们来看下面两条评论:
1.“你读得真好,请鼓励!”
2.“你看,他读书不仅有感情,还有表现力!”
在引导学生朗读方面也是一种恭维。前者只是肯定学生朗读,与突出什么无关。同学们听到这样的评论后,知道自己读书好,但不知道哪里好。听力的同学只知道别人读的好,自己读的时候还是不知道怎么读,要注意什么。后者在肯定学生的同时,指出了学生朗读的成功之处,有利于全体学生在再次朗读中学习和提高。
记得听过这样的一年级语文课。具体内容印象不深,但老师对学生课堂发言的评价印象深刻。一个男同学起来读一篇课文,读得不好,漏字加字都不流畅。于是,老师说:“你很勇敢,很高兴听到你大声朗读,但还是注意一些地方比较好。(老师指出错误)要不要再看一面?”学生再读一遍,错别字和漏字都好了很多。“你在阅读方面取得了进步。最好大声点,让大家都能听到。”孩子开心地又读了一遍。“好好读,大声流利地读。如果你放慢速度,注意停顿,掌握语气,那就更好了。”孩子又读了一遍,读得很好。“真的很好读。为你鼓掌!”“老师带头鼓掌,孩子开心地笑了。.....这是一次真实有效的充满艺术感染力和动力的课堂评价。
当然,为了及时、正确、深入地评价学生的行为,教师应该具有灵活的课堂适应能力、丰富的知识、敏锐的洞察力和快捷的语言组织能力。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注意锤炼。
第二,评价要充满真情实感
要体现评价的真实性,就要时刻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面带微笑。我还记得牟礼老师在和我讨论《我喜欢》的教学设计时说过的一句话:一堂语文课,要能温柔自然地触动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之弦,那才是真正的好课。印象深刻,所以还记得。作为老师,我们要用自己的真情去唤起学生的真情。
特级教师贾志敏评价一个读书声音小的学生:“你读得真好!老师要感谢你的父母给了你一副好嗓子。但是,如果加上一个表达式就更好了。不信,你试试!”励志的话语像甘露一样流进孩子的心里,成为他们积极向上的动力。细细品味,不难体会到名师博大的胸怀和对孩子的爱。“你读得真好!”顿时,学生们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体验到了被肯定的快乐,同时也激起了他们积极向上的愿望。“如果加上表情就更好了”,巧妙的在缺点表面加上“糖衣”,让学生听在耳朵里,爱得轻松,又不伤自尊。“不信你试试”,激发了学生挑战自我的信心。大师的评教艺术由此可见一斑。
评价应该充满智慧
请看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生:"早上...五彩缤纷的彩虹。”
老师:听完这段话,有没有感觉自己走进了雪域?(学生反应不一)
老师:刚走到雪场边上,不是吗?啊,你不进去,谁能带大家进去?
读了一辈子课文,却读不好。
老师:你进去了吗?
生:(齐笑)没有
老师:没有,可能刚才那个同学把我们引到雪原边上,这个同学又把我们引出来了。(笑)
老师:让我们看看我能不能让每个人都进来。你向前迈了几步吗?
生:走吧。
老师:那么谁将带领我们前进?
这是特级教师智宇恒教授初雪时的“经典”评价语言指导。支老师通过幽默的语言提示学生如何读懂“大”的雪。这种趣味评价深入解读文本,感知文本精神,置身于文本的各种情境中,主动寻求评价内容与知识点的融合,将评价有机渗透并附着于学习内容,使之融为一体,抹去刻意评价的痕迹,使之少一些理性和机械,多一些感性和灵动,少一些程序化,多一些想象和意境。
再看另一个案例:
一个学生在读《桂林山水》的最后一段,描写了桂林山水组合之美。我读得很真诚,很有感触。没想到,一只燕子突然飞进了教室。学生们变得焦虑不安。
老师(灵机一动):《桂林山水》里的字你都看了,真好看。看,你把所有的燕子都招进了你描述的风景里。(笑)
老师:让我们看看谁的读书不仅让我们陶醉,也让教室外的燕子陶醉。
全班同学都沉浸其中,一次又一次感慨地大声朗读《另一种生活》。
因为老师们用“大语言”的智慧巧妙地开发了生成性资源,通过诗意的评价语言,巧妙地将课堂上意想不到的“枝叶”嫁接到学生学习的“脊梁”上,从而保护了热闹无序的课堂。这种充满人格魅力、即兴发挥的课堂评价,营造了和谐融洽的真情空间,激活了学生无限的创新思维。这种即兴评价根植于科学的教育理念、深厚的文化背景和扎实的日常教学技能。
一位老师教《少年跑者》有一个环节:
老师:请告诉这组你是如何研究“捡贝壳”这件事的。(健康报告)
老师:其他组的同学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学生:老师,我有很多贝壳。我可以给你看看吗?
老师:是的,请提出来。
同学们带很多贝壳上来,通过实物投影给大家看。)
老师:你能说出这些贝壳的名字吗?
生:没有。(不由自主地低下了头)
老师:既然你叫不出这些贝壳的名字,请把它们都拿下来!
生:(拿着贝壳,垂着头,一辈子一言不发的回到座位上)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渴望被欣赏。孩子的需求更强烈。在这种情况下,露出壳的孩子有足够的理由被大家欣赏。课前收集大量贝壳并不容易,但他做到了,这说明他有责任感和毅力。第二,他最好的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任务,说明他有上进心,热爱学习。第三,他敢于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说明他积极乐观,性格张扬。第四,他的行为是其他同学的榜样,能在潜移默化中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然而,案例中的老师让学生们失望了,因为他们叫不出这么多贝壳的名字!这样的评价语言对学生的影响可想而知!也许,就是这样一个老师不经意的评价,白白断送了这个拥有诸多优秀品质的学生的美好未来;也许,中国也失去了一位伟大的学者、考古学家和科学家...多么可怕的事实。
第四,评价要讲究策略
去年,我和姚老师去成都,在全国四个城市观摩课堂教学活动。我还记得那句口号: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启发、唤醒、鼓舞。我认为,评价应该是教学艺术之一,或者说是教学艺术的具体表现。
1,实行学生自评。
传统的评价观认为,只有老师、长辈、尊者才有资格评价他人,他们才是评价的主体;而学生,只能是评价的对象,承担老师的“灌输”。现在看来,这种观点显然已经过时了。在学习的过程中,孩子受到多方面的评价,因为他们是通过交流和合作来完成自己的学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受到很多关注(当然也包括他自己)。因此,不应该让评价主体走进狭窄的胡同,而应该相应地审视评价主体的外延和内涵,学生、家长、教师、学习伙伴都应该是评价主体的一部分。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和他人关注都是评价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组成部分,是个人能力结构中非常重要的能力。自我评价可以消除被评价者自身的对立情绪和疑虑,调动他们参与评价的积极性。自我评价应该是一个内化的教育过程。
比如一个学生自己看完围棋里的一个片段后,我领着他说:“你觉得读书怎么样?”他腼腆地笑着说:“我读得很流利,但声音很低。”“你能再试一次吗?”他又试了一次,我问:“你觉得这次好吗?”“比上一次好,只是没有感情。老师,我可以再试一次吗?”这一次,他读得很有感情,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学会自我评价有助于学生对自己形成正确的认识,这也是最难培养的能力。但是我们要下大力气培养学生的能力,因为这种能力会伴随孩子一生,这也体现了我们对学生的终极关怀。
上学期的语文课堂教学大赛,殷斌老师的课最后有一个环节:这节课孩子们来到这里,认为自己学得最好,请起立,一群人骄傲地站了起来;认为自己学得更好的请起立,另一批人微笑着站了起来;对学业非常不满意的同学请站出来。几个孩子自信地站了起来。这时,班里所有的孩子都站了起来。这时,老师不失时机地深情地说:孩子们,在每节课结束的时候,你们可以想想自己是怎么学习的,这样你们才能不断进步,你们会是一个优秀的孩子。这个环节充分利用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充分发挥了它的激励功能,当然也把学生的自我评价落到了实处。
四年级的时候接手了这个年级的语文课。虽然我们现在用的北师大的教材很快就会从我们班消失,但我还是觉得它是一本很好的教材,我很舍不得放弃。最可爱的是每个单元的末尾都有一个内容,就是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在教材形式上,要求学生结合他人的评价,对自己在每个单元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并逐渐形成习惯。我们知道,只有把老师、家长等各方面的要求内化为学生自身的内在要求,这些要求才是有效的、有用的。否则外力永远是外力,永远飘在空中。
2.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新课堂要充满人文关怀,评价时不能缺少人文关怀。人文课堂是民主课堂,师生相互尊重。“蹲下与学生交流”不是蹲下的形式,而是教师尊重学生的本质。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意见,也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欣赏差异,鼓励差异,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发展个性。在课堂上,教师要热情地关心每一个学生,耐心地引导每一个学生,细心地发现每一个学生的潜力,真诚地赞美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创造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评价。特别是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要给予热情的鼓励。我们可以在他失败的时候给他定一个台阶,但也可以“骨里找蛋”,“化腐朽为神奇”。
新课改“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注重对学生是否热爱学习、是否积极参与学习、能否与同伴合作等与学生身心发展和终身发展密切相关的因素的评价。“新课改”非常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仅关注他们的特长,也关注他们的困难领域”,主张对所有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要正确对待学生在发展成长中的错误和缺点。即使有错误,也是可以理解的错误。与其生气,不如引导学生从错误中学习,在错误中学会不犯错误,在错误中成长,这样才会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评价的角度要多元化。评价要关注学生三维目标的建构,关心学生的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只有评价多元化,才能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开发他们的潜力。不要用固定的方式看学生。有些同学可能考得不好,但可能在一个班里表现很好。你可能平时表现不好,但也有智慧火花闪现的时刻。班里有个叫李香婷的同学,平时不按时完成作业。他父母每周来接他的时候,他还在补作业。家长很头疼,老师也不容易。但是,有一次我班选了主持升旗仪式的人,他的表现却让我震惊。标准化的动作和干净有力的语言让我和我的同学刮目相看。于是我经常让他在课堂上回答问题,动情地读课文,还经常不失时机地表扬他。渐渐的,他开始改变,犯错的时候,他知道看到老师就脸红。“三八”活动当天,要求孩子们讲述成长过程中母亲对自己关心的故事,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我们的同学泪流满面。但是一个孩子的转变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个活动刚结束,他妈妈就来接他了。不幸的是,他没有完成另一项作业,而且只是一点点。他很委屈,因为他真的忘了,他妈妈生气的打了他。说起来真的很奇怪。上周他的父母在补作业时并没有那么生气。这一次,他们只是因为忘记了而打了他,而他当时在教室里。我立刻想尽办法劝说这对母子敞开心扉,当着他们的面对孩子最近的表现做了认真的评价,并把孩子在活动中说的话告诉了母亲。母子俩痛哭流涕,感动了在场的很多人。跟你说实话,这之后好几个星期都没让孩子补作业。有时候老师总是这样。外人觉得没什么好开心的,但自己一个人在那里半天也会开心。
学习一般的学生就像散落在草丛中的珍珠。一旦老师找到他,拂去他身上的灰尘,你会发现,每一颗“珍珠”都是那么耀眼。
语文这门学科提倡学生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理解,也就是个性化的理解。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的课堂评价应该尊重学生的不同体验。特级教师孙建锋教最大的麦穗。一个男同学在认真读第六段苏格拉底的一段话。他用力地读,然后撞到地板上。孙老师朗读后评价道:“如果我是您的学生,听到您严肃而富有哲理的话语,我一定会意识到您是一个严格的苏格拉底。”然后,孙老师让一个女同学读苏格拉底的话。孙老师看后评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你如春雨般滋润人心的话语,深入我心。你是一个温和的苏格拉底。”同样在朗读的第六段中,孙老师因两位学生的性格和感受不同而作出了不同的评价,显示了孙老师灵活掌握评价尺度的巧妙艺术,充分体现了他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尊重。
还有一个案例:老师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一个成绩不好,话不多的男生举手,老师让他点名读。本来该生上课前在家长的指导下可以流利感性的朗读,但是因为紧张漏读了一个“了”字,但是相比之前还是有进步的。老师也请大家评论。有的说:他连句子都念错了,漏了一个字。有的说:他声音太轻。有人说:他读书不带感情。这个学生被认为一无是处。老师接着说:“谁读得比他好?”于是学生低着头坐下,再也没有说话。
在这种情况下,面对学生对该生的批判性负面评价,老师能否考虑到被评价对象的心理感受,从另一个角度进行引导:“但他比上次少漏了一个字!”这表明他正在进步。”“谁读得比他好”可以换成“我们再耐心听一遍,相信你会发现他有进步”。会有什么效果?想象一下,在老师的信任和每个人的期待中,这个学生会努力学习。在老师慷慨评价的引导下,其他同学不会再只盯着他成绩一般、话不多等缺点,而是会把目光转向发现他的进步,参照该生原有的经历和水平,肯定他今天的进步,相信每一次都在变大。变“纠错”为“追求卓越”,鼓励和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这种互评,对评价者来说,是一种利用语文时空的爱的语文教育,对被评价者来说,是语文课堂上一种无声的爱的滋养。它关爱每一个评价主体,每一个学习主体,让所有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很好的发展。
3.适当把握评价时机。
上学期,尹斌老师问学生“你在右边的这幅图中看到了什么?”上课后不久。曾聪明的女儿很快被邀请,回答说:“叶子都黄了,葫芦都一个个掉了。”这时候老师马上和蔼的说:你观察的很仔细,回答的很好,声音也很清晰。每个人都应该向她学习。孩子带着骄傲自信的笑容坐了下来,孩子们都坚定而认真地点着头。我觉得这位老师把语文课堂评价和组织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既真正肯定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又鼓励了学生,为孩子的学习指明了方向。可以说是一举多得。很快,她又问了一个问题:“文字从哪些方面写出了小葫芦的可爱?”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写下“叶子、藤蔓、花、葫芦”,然后问“作者先写了什么,然后又写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一个孩子回答说:“从头到尾都写着呢。”班上的老师都笑了。上课的老师没有笑,而是适时地开导道:“这叫植物的生长顺序。以后写植物的时候也可以按这个顺序写,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会清晰,这就是作文的顺序。”几句巧妙的话不仅对同学们的发言进行了评价,还对所有同学的口语和写作进行了指导,所以准确把握评价时机,及时提示,真的很巧妙。
一般情况下,由于思维定势的影响,新颖、独特、有创意的想法往往出现在思维过程的后半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顿悟”和“灵感”。如果过早地对一个可能有多个答案的问题的答案给出最终评价,那肯定会扼杀学生创新和发散思维的火花。这就需要运用延迟评价,可以让更多的学生拥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在和谐的氛围中驰骋想象力,畅所欲言,相互启发,集思广益,从而获得更多更好的创新灵感,充分发展个性思维。
武大第一节课,吴佳峰老师就开始检查学生的自习情况。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书中的许多单词,学生们读得正确,理解意思也容易。但是“逻辑”这个词很难理解。这时吴老师说,老师现在不讲这个词,以后联系课文理解吧。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是一个好办法。能有效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在这堂课上,在教学到下一环节时,吴老师提出了“武塔一个人游欧洲好吗?”大部分孩子都说好,吴老师也说好,但那不一定。我们将在仔细阅读课文后讨论它。后来经过认真学习和热烈讨论,学生的看法确实有所改变。这个评价的时机应该是老师掌握课堂的表现。
4.评价资源的有效利用
当曾山老师在《我是什么》课上问“水有什么变化?”,一个孩子说了很多相关的知识,老师表扬他在课外阅读中学到了很多知识。随即,一个孩子说“我也想多看看课外书”,另一个孩子说“我也学到了很多知识。”一个老师的评价很快就引起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很多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继续学习的自豪感和动力。
去年在区教研活动中,我校杨璐老师给了一首很有魅力的《五华山》,老师为这节课做了充分的准备,全班同学都很兴奋。美丽的老师,可爱的学生,巧妙的回答,都让我们的听众充分感受到了小学语文课堂的魅力。更难能可贵的是,老师激发了孩子们智慧的火花,孩子们的演讲非常精彩。一个孩子甚至谈到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毕竟我们老师年轻,忙着完成教案中的环节,而学生的这些火花稍纵即逝。后来我们在评课的时候说,如果用的巧妙,会事半功倍。而且肯定会给我们班加分。
5.身体语言的巧妙运用
教师经常使用语言来评估学生的演讲和课堂学习。其实老师评价的方式有很多,深情的摸头,深情的握手,深情的拥抱,暖心的掌声,有力的大拇指,真诚的赞美,都可以传播一种情绪和感受。每个学生在回答问题或提问后,总想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肯定。所以,老师在评价学生时,要尽量多使用赞赏和鼓励的语言,让学生有一种被认可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于永正、贾志敏等特级教师擅长此道。特级教师于永正在一次公开课上,无意中让一名男学生朗读课文。这个学生正确、流利、充满感情地朗读了课文。余老师听了他的朗读后,主动走上前去,微笑着和男孩握手,真诚地说:“你的朗读真好,播音员也就那样。”在阅读这篇课文方面,我不如你。我和同学想听你再读一遍。”他的话一出口,听课的老师同学就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是给表现出色的同学的,更是给真诚点评学生的老师的。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心理和态度反应,积极的情感能使课堂充满人文魅力。童年世界是一个情感世界,外界刺激直接影响孩子的情绪。一个好的老师应该抓住学生的快乐,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老师适时的评价语言下,让学生意识到我们在关注它潜移默化的进步,和他一起分享这种进步带来的快乐,为学生争取更大的进步。
杨璐老师在指导学生反思英子朗读前后的变化时,让一个男孩做一个自我评价。男孩很快意识到自己在朗读方面的不足,并愿意再试一次,而且明显比以前好了很多。老师此时赞许的笑了笑,然后孩子开心的坐下,顺利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
张洁老师在教《绿色爬山虎》的时候引导学生理解“平易近人”这个词,她做到了。让孩子们想象一下,叶老会亲切地对肖福兴说些什么。要求学生先调整情绪,像老师一样微笑着亲切地说。孩子们很快按照要求做了,他们的想象力很到位。“你努力就一定会成为我这样的大作家?”老师微笑着点头示意他坐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引导以评价的形式成功了,一个平易近人的叶老生动地展现在了听众面前。
如果说一堂成功的课是一首感人的交响乐,那么课堂评价无疑是这乐曲中震撼人心的一个音符。在和谐的课堂中,没有什么比老师的课堂评价更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总之,教师要关注课堂上每个学生的发展趋势,用科学的评价引导学生健康发展,用智能的评价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用艺术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我想,有了爱的支撑和智慧的滋养,评价一定会成为教育艺术中更加美丽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