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者不如好者,好者不如乐者”,可见兴趣对于学习的意义。兴趣是学习的直接动力,决定着学生学习活动的方向和效率。要想把一堂课讲得生动有趣,教师首先要精心设计教学的导入,让学生在教师生动的导入中全神贯注,全身心投入,从而不知不觉地陷入教师创设的教学环节中。其次,教师要有一定的驾驭教材的能力,将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产生解决身边难题的错觉,而不是去上数学课。另外,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节课堂气氛:如果他们想强烈表达自己的愿望,我们不妨来个小比赛;如果他们看起来很累,我们可以插入一个游戏;如果有人心情不好,讲个笑话和幽默来调节一下。总之,教师只有千方百计激活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才能提高课堂效率。
第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培养小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与其像天津的鸭子一样给学生增加一些零碎的知识,不如给他们一些钥匙,让他们自主开发文化宝库和宇宙宝藏。”这里“几个关键”和“自动发展”谈的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能力的问题。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曾说过,“不要把知识死记硬背,而要用方法来教,打开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数学能力的培养是使学生能够独立获得数学知识和技能,不依赖他人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法。长期以来,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一直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目前,重视儿童的自主教育已经成为全世界的重要发展趋势。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当务之急是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数学有严格的科学性和逻辑性,不能有半点虚假。所以要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以免误解题意。仔细审题的话,一定要学会“挑词”和“拉关系”。如“和”、“差”、“积”、“商”、“一个数求多少次”、“一个数已知多少次,如何求这个数”等。,应该用哪种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仔细考察,准确选择。要准确把握问题与哪个已知条件有关,是什么样的关系,是多还是少,是多还是多,一定要准确。
2.培养学生边看题边思考的习惯。数学中的“解题”是学生最头疼的部分,这部分是学生进入社会后进行计算和运算的重要基础。所以,老师要教会学生养成边思考边审题的习惯。思考的时候,不要单纯用脑,要手脑结合。主要方法是根据问题提供的已知条件在草稿本上一一列出,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哪个环节先解决最后的问题。
3.培养学生检查问题的习惯。虽然我们在让学生练习之前已经对一些常见的错误进行了防范,但在阅卷中还是经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尤其是一些学生所犯的错误带有个性特征,不利于集体辅导。对于这类错误,老师一般采取一对一教学,面对面,指出自己的错误,让其改正,确实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但时间长了,学生“故态复萌”,老师需要纠正。长此以往,老师和学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此,我经常思考。为什么学生屡教不改,屡教不改?学习了参与式教学法后,我突然意识到:是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直接参与者。错误是他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纠正是老师安排的太多。所以老师在处理改错题的问题时,一开始不应该指出学生的错,而是让他一个一个地检查题目、数据、计算过程、最后的答案,真正参与到整个检查过程中。只有学生的内在因素发挥作用,教学才能有效。
4.培养学生总结的习惯。学生所学的课本中每一章、每一节的知识都是分散的、孤立的。为了形成知识体系,课后一定要有总结。总结所学,抓住应该掌握的重点,对比理解容易混淆的概念,都是归纳的重点内容。对于所学的每一个内容,都要把分散在课堂上的知识点相互联系起来,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规律化、结构化,这样才能联想顺畅,思维活跃。数学概念是客观世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的反映,是学生数学思维的核心,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认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数学概念和算术的概括就成了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当初学生没有这样的习惯,概念也没有作为新教材中的重要内容进行讲解和归纳。近几年来,数学概念是否应该总结成了我们老师的热门话题,也正因为如此,作为一种尝试,从一年级接手学生的那一天起,我就准备了一本学习记录数学概念的专用书。四年后,从学生分析、解题、判断、勘误的能力来看,这种方法是有效的,这不免让我想起一个新词“穿新鞋走老路”。看来是要穿了,要走了。谁让“教学有法却无定法”呢?
5.培养学生课后反思的习惯。新课改对教师提出的另一个重要要求或教学环节是反思教学,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得失,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形成自我反思意识和自我监控能力,不断充实自我修养,增强自我发展能力,逐步提高教学艺术,以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对老师是这样,对学生也是这样!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懒”。反思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检查、自我监控、自我调整、自我强化的一种能力。学生自评是对一堂课自我表现的回顾。在下课之前,一般会要求学生思考自己从这节课中有什么收获,你认为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下节课你会注意哪些问题。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完成一个阶段的学习后,习惯于自我反思,从而促进其反思行为的自动化。经过反思,学生还可以和同学分享自己的所学,揭露自己的不足,和大家坦诚相处,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也大有裨益。
第三,求异思维的发展是培养小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础。
传统的学习方法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忽视和轻视发现和探索。老师会认为在课堂上提出自己想法的学生是反对老师的,是对老师的不尊重。他们认为这样的学生是调皮捣蛋的人,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只靠直接传授。学生只能听老师的灌输和讲解,学习变成了纯粹被动的接受和记忆过程。新课标教学恰恰改变了这种学习方式,突出了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研究等认知活动,使学习过程更多的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不同的观点和想法,只要合乎逻辑就予以肯定。教师应该欣赏学生独特的、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但是,学生的求异思维不是一朝一夕的。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引导和鼓励学生的好奇心和求异心,让他们知道没有绝对的真理,不要盲目相信课本、教材甚至老师,大胆提问为什么会发现和自己想法不一样的问题或事情。要培养学生大胆发表意见,提出自己的想法,引导他们探索、质疑、创新。比如在教“一半”的计算时,学生可以认为把一个数平均分成两部分就可以得到“一半”。这时候我就问了,还有谁能拿到“一半”?学生先沉默,然后试着计算。一个学生说:“一半是一半中的一个,也就是一半可以表示为0.5,所以你可以把这个数乘以一半或者0.5。”看来,要想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求异思维,教师还必须善于“提问”,激起学生探索的波澜。
第四,教师角色的转变是培养小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手段。
韩愈说:“老师,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这是对传统教师角色的最好概括。新课改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组织者、参与者和合作者,就像参与式教学中的学习和训练内容一样,学生完全是学习的主体和主人。拳击手教他的徒弟把拳头握在手中;音乐人教导学徒,让他们的歌不要离开他们的嘴。都说学生的能力是通过不断的实践形成的。因此,教师要少说话,让学生多实践,多观看,多动脑思考,多动手做,从而达到“Xi之功”,通过一系列的看、想、做、说,养成自学的习惯,真正体现当代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做人。
总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是学生终身受益的学习方法。只有把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数学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才能把数学知识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