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数学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还要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多年的数学教学让我对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有了粗浅的认识。下面让我简单谈谈我的方法:

1,灵活组织教学,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周围客观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是提高小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关键,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体现。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和收集资料,认识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建立概念的全过程,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发展思维品质;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教授对“公里”的理解,让学生在上下学的路上通过“行走”建立“公里”实际长度的概念;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再比如在解决简单的应用题时,根据问题找出所需的已知条件就是分析的过程,提出根据已知条件可以解决的问题就是综合的过程。在解决复杂的应用问题时,分析和综合更加复杂。首先将复合应用问题分解为若干个相关的简单应用问题,然后进一步分析解决每个简单应用问题所需的已知条件。然后将已知条件两两组合,连续求解几个简单的应用问题,最终得出问题的答案。例如:

两步应用题:“同学们做了12朵红花,8朵黄花。给幼儿园15,还剩几朵?”

问题:还剩几朵花?我应该知道什么?——一个* * *做了多少花,送了多少花。(分析)

你知道一朵* * *能开多少朵花吗?那么首先是什么?

我需要知道多少花?——做了几朵红花和黄花。(分析)

问题中讲述了什么?如何要求一个* * *做很多花?(综合)

2.培养学生良好的提问能力。

古人云:“学从思开始,思源于疑。”教师重视学生的提问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参与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环节。首先要营造轻松自由的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发挥主动性的前提,可以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使他们处于一种轻松的心理环境中。当学生感到舒服时,就能迅速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乐于思考,敢于质疑。因此,我们教师应该发挥与学生平等的作用,变“中心教学”为师生互动。在课堂上,我们教师要用饱满的热情和真诚的微笑,用爱心和耐心去面对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学习困难的学生,让他们深刻感受到老师的爱和关心,真正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缩短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和角色距离,建立友谊的新型师生关系。其次,要允许学生质疑“错误”。这是学生敢于质疑的前提。比如我初三在教“矩形面积的计算”的时候,给每组学生发了一个矩形,要这个图形的面积。随即有同学问:“我不知道长宽,怎么求长方形的面积?”我接着问:“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同学们开始一字一句地寻找问题的答案,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最后,小组开始测量矩形的长和宽,并快速计算图形的面积。

其次,要创设质疑的情境,让学生喜欢质疑。兴趣是孩子入门的先导。爱因斯坦说:“最好的老师是爱。”有了爱,孩子就有了学习的动力,他们会在活动中主动获取知识。创设疑问场景的目的是诱导学生主动提问,在课堂上充分暴露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教学目标,从而有助于通过讨论解决问题。同样,在教矩形面积的计算时,我先展示两个图形,让学生想办法比较面积。有的同学用“挖填法”来比较两个数字,有的同学用1平方米的单位来测量。在肯定学生们活跃思维、集思广益的同时,我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我们还能用这种方法知道天安门广场和中国土地的面积吗?”学生们意识到这种方法太麻烦,不切实际。那么,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来求一个图的面积呢?疑惑萌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他们跃跃欲试,开始探索新的知识。

在教学中,学生会对在迷茫中获得的知识理解得更透彻,印象更深刻。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巧”字,掌握“活”字,根据具体情况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愿意提出疑问。另外,我们老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疑惑,做到心中有数,案中有人。为学生的疑惑创造良好的机会,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最后,要精心制造矛盾,让学生善于质疑。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怀疑是思考的开始,学习的结束,怀疑是点燃学生思考和探索的火。“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矛盾,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培养学生提问的主动性。这种“好奇”心理往往能促进学生仔细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主动探索活动。在讲授“一万以内的笔算减法”时,在教学进入实践之前,我留了一些时间给学生提问。有个同学问:四位数的减法可以从高位开始减吗?这是一个所有人都想不到的问题。我听到这个问题后,并没有立即表态,更没有提出反驳意见。而是把质疑的问题作为新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在新的问题情境中探索学习,我给学生提供三个计算题作为新的探索材料,然后耐心等待大家的研究讨论。在组织交流时,我启发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学生经历了一个“猜想(假设)——论证——实践——结论”的认知过程。得出“从高位置,一次看两个地方。如果减的不够,你也要退1到前面的位置,但是先退1,再记下差额”。在教学的最后,我总结了这个问题:“你为什么选择减少教材中的名额?“我引导学生对比两种方法,让他们认识到有些方法虽然可行,但由于操作繁琐,效率低,一般不可取。这个结果既让学生意识到了这次学习的收获和意义,也没有给提问的学生留下任何伤害的痕迹。而是有效地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再次获得成功自主学习的情感体验。

3.培养学生从“学”到“会学”的发展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既要研究教师的教,也要研究学生的学,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中的规律和方法,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引导学生从“学”向“会学”发展。因此,教师要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认真分析研究教材,发现和揭示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知识的联系和系统整理,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知识体系。

需要注意的事项

注重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能力是发展学生智力的需要。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是现代素质教育的需要。因此,作为数学教师,要多总结,多探索,注重教学结构的设计和调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