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一块耕地,争夺耕地,引争议。
两地的历史斗争充满了巧合的趣味。道光年间,湖北人顾嘉恒到南阳当知府。当时襄阳人和南阳人为了诸葛亮打官司。顾之富不方便得罪襄阳,也不想得罪南阳。无奈之下,他写了一副对联:
“心在朝廷,不管原家;闻名天下,何以辨襄阳南阳?”
这幅对联放在武侯祠。但是,顾志富和泥巴并没有化解纷争,反而让两地争夺诸葛亮更加理直气壮,两地的芥蒂在“对联门”后越来越深。
1990年,中国邮政发行了第二套《三国演义》特别邮票,其中一枚“访草堂”,触动了南阳襄阳的旧怨。两地争夺这组邮票的首发地,爆发了“邮票门”。最后,我们不得不在两个地方举行启动仪式。
200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将《隆中对》重新收入初中语文课本,注明:“隆中对,山名,位于湖北襄阳。
《师表》中的“南阳”二字注释为:“南阳,县名,今湖北襄阳。”这一注解明显违背了最基本的史实,激怒了南阳和国内文史界,“教材门”爆发,南阳也举行了万人签名抗议。人教社已就此事向南阳道歉。
2008年6月8日,央视一个栏目在湖北襄阳插播了一则城市广告——“诸葛耕田,山川襄阳城”,引起了南阳人民的抗议,称之为“广告门”。此后不久,广告停止播出。
2014年8月28日,《诸葛亮》邮票首次在南阳发行,在首次发行地南阳卧龙岗武侯祠举行,再次明确了诸葛亮在南阳耕地的历史地位。南阳卧龙岗是诸葛亮真正的修炼之地,南阳诸葛曹璐是真正的游览草堂之地,南阳是诸葛亮文化的重要传承地。发行诸葛亮邮票,在南阳举办第一场活动,更有意义和特殊。既能进一步弘扬和传承诸葛亮文化,又能进一步提升南阳诸葛亮品牌的知名度,扩大南阳的影响力。
有的史料认同诸葛亮曾居襄阳隆中,如《子同治简》“始诸葛亮居襄阳隆中。”历史学家认为,隆中对在襄阳,与诸葛亮培植南阳没有直接联系。但襄阳为什么要争“诸葛亮的耕田”却是显而易见的,为襄阳旅游发展扩大影响力,方便招商引资。另一方面,南阳非常重视文化历史资源的保护。在南阳人的意识里,诸葛亮在南阳耕耘了1800多年,襄阳不可能再改写历史,所以不够积极。或许是南阳的名人资源太多,南阳人不屑于和襄阳人争论。毕竟大量的文史记载和文物证明诸葛亮确实在南阳有所栽培。《河南大辞典》执行主编、河南学者史多年来致力于研究河南的历史和民俗。他从2003年开始关注诸葛亮“耕南阳”的秘密。他认为,在争议双方都承认诸葛亮“耕南阳”这一历史事实的前提下,只有回归到对东汉至西晋历史地理名词“南阳”的认知,才能真正确定诸葛亮的耕地。本报记者“六问”石打算揭开“南洋”二字的秘密。
要了解历史,必须从“耕读南洋”说起
问:向阳的观点是怎么形成的?
石萧声:《三国志》出版后一百多年,襄阳论的主要观点在东晋襄阳人所作的《汉书·春秋》中提出后,被误传形成。这也是襄阳南阳之争的主要原因。
需要指出的是,“襄阳论”的另一个原因是,“历代文献记载诸葛亮献身襄阳隆中”本身并不准确,后汉书和三国志中从未有诸葛亮献身襄阳隆中的记载。
但《三国志》只告诉我们“耕南阳”这句话。所以我们今天解读诸葛亮的《耕田》,只能从这句话开始。
我们今天重新审视这个问题,应该排除汉晋以后对这件事的一切有争议的看法,让历史回归到无争议的汉晋正史、三国本身的历史、之前的原始史料和后两种学说认可的史料,根据其行政区划的演变来确定南阳在哪里。
襄阳县升格为南阳县二十四年后,诸葛亮开始写《耕读南阳》
第二个问题:襄阳郡是诸葛亮《出师表》时设立的。今天的隆中和南阳是什么关系?
石:由于朝代的更替,行政区划经常发生变化。自古以来,人们有一个习惯,就是在追溯历史时,除了必要时引用古代地名外,一般都是用文字记载时的地名来表示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三国志》的作者也不例外。
建安十三年(203),曹操设襄阳郡,下辖南部郡襄阳、中路、赣县、翼城、赣县、林州,还下辖原南阳郡的杜珊、邓县。襄阳升格为与南阳郡平行的位置。20多年后,也就是227年,三国在蜀国建立,诸葛亮用“耕南阳”这句话写下了“一个典范”。这句话中的“南阳”应该与襄阳无关。就像清丰、南乐县的人不再说自己是河北人,而武安、临漳的人说自己是河南人(新中国成立前,清丰、南乐属于河北省,武安、临漳属于河南省)。
这种表述在《三国志》中非常明确:比如《舒舒齐·庞统传》:“庞统为士,襄阳人也。”《舒舒九·马良传》:“马良词常当季,襄阳翼城人也。”同时南阳人黄忠、文聘、韩济将其标注为:“字汉声,南阳人也。”"字仲业,南阳万仞人也."“字公,南阳也阻人。”
古人的出生地历来以郡为单位,即郡在前,郡在后。县城也可以叫县城。以上列传表明,在这个时期,襄阳和南阳旗鼓相当,都是郡。同时,此时的邓县属于襄阳郡。无论今天是否属于隆中的邓郡,现阶段在诸葛亮和陈寿眼里,已经升级为郡,辖隆中地区的襄阳,绝不能和同样是郡的南阳混为一谈。更不可能和今天隆中的南阳划等号。
陈寿认为“南阳”就是南阳,不是别的地方,无需评论。
问题三:陈寿写《三国志》时用的地名是什么时候分的?
史萧声:陈寿(233~297)写《三国志》是在太史十年(274)前后,距诸葛亮致力南阳(建安二至十年,即197-2007)已近70年。如果所有的划分都是在70年前进行的,必然会给当时的读者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所以
晋太康年间(280-289),三国归晋后,晋武帝在新野、邓州市、唐河、南阳县南部桐柏、湖北枣阳、随州等县设立益阳郡,治新野。此外,建安十三年划归襄阳县的邓谷县,又分为邓城县,现辖樊城地区,属襄阳县。邓县隶属弋阳县。南翔县位于南阳县西南部的西峡、淅川和湖北省的十堰、浚县、老河口。
东汉末年,隶属南阳郡的新野,在标注文字发源地时,从未被东汉三国时期的划分标注为“南阳新野人”。后汉书中,新野人皆标为“南阳新野人”,如邓骘的祖先邓禹为“南阳新野人”,襄阳人皆标为“南郡襄阳人”,如《益民传》中的庞公川。“庞公,南郡襄阳人也。聚仙山。”庞德公是庞统的叔叔。
试想,如果诸葛亮真的在隆中耕田,陈寿能对模型中“耕田南阳”这一明显与当时行政区划不符的错误记述视而不见吗?对以前历史上因行政区划变动而改变名称和权属的地名进行必要的注释,是历史学家的基本常识。按照陈寿这样的著名历史学家的标准,他是不会犯这样的疏漏的。事实可能只有一个,那就是陈寿认为“南阳”就是南阳,不是别的地方,无需评论。
“南阳是隆中”的离奇结论,要么是代人受过,要么是臆测,要么是伪证。
四问:东汉三国时期,南阳是指宛城吗?
石:东汉三国时,南阳为郡名,如《魏徵·袁术传》:“南阳有百万户”。因此,在《三国志》中,南阳郡发生的事件的具体地点大多都有明确的标注,如魏:“二春正月,曹操去宛。”等一下。万在这里管治南阳郡,也就是今天的南阳城。
《后汉书·地理志》载:“宛故里,沈,屈沈城,北山在县南...有实业官,也有铁官。莽月南阳。”王莽第一个在宛城上冠上南阳之名。此后南阳指南阳郡、宛城。
后汉书第十史:“次年正月,光武帝起兵夺陵,下姜、新市贼张茵、王昌、立新功等兵亦至,皆攻南阳...四年六月,汉兵从南阳出发到昆阳。”此处用南阳,同书《光武帝纪》、《刘璇列传》用宛城。
从史料中可以看出,南阳、荆州、南郡作为县名,往往与叶、毛、五阴、昆阳、襄阳、公安等特定的属地县名并列使用。因此,史书中大量使用的县名并不是指整个县域,而是特指县行政所在地。前文提到“汉兵从南阳出发,到了昆阳。”“从南阳来,路病,到落叶,崩。”这些记载,不用说大家都知道,他们是从宛城县城来到昆阳、叶县的。按襄阳的说法,“南阳”是指南阳县全境,宛城就是今天南阳的闹市。只有到了隋朝以后,两者才能互相替代,那么后汉书和三国志就读不下去了。汉武帝从南阳郡发兵到哪里,有必要考证吗?所以“襄阳说”认为隋朝将万县改为南阳县是万县历史上的第一次。
在上述两部史书中,我们很难再找到用“南阳”这个地名来称呼宛城之外的地方的例子。从这个角度来看,“南阳是隆中”的结论,要么是代人受过,要么是臆测,要么是伪证。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也提到了南阳,这个南阳无疑指的是宛城。
五问:《出师表》存在真伪之争。能否影响其对“南洋”二字的定义?
石:没关系。
这一模式最早出现在由诸葛乔(204-229)撰写并受诸葛恪(203-253)启发的《汉晋春秋》中。
《师经》上说:“曹操智谋过人,用兵如孙、吴,却陷南阳……”这里的南阳指的是曹操在宛城被张绣打败,被射中脸部的事实。
诸葛乔和诸葛恪是诸葛亮的侄子,两人同时在世。不管真假,他们对南阳地名的认知应该和诸葛亮一样。
所以前一种模式中的“耕南阳”和后一种模式中的“困南阳”都是指宛城。
按照“襄阳说”,“前模”中的南阳在邓县中部,“后模”中的南阳也应该在邓县中部。是不是很可笑?
诸葛亮用“南阳”和“曹璐”而不用“襄阳”和“隆中”,并不是因为他对襄阳没有感情,襄阳毕竟是他生活的地方,但他耕田的地方真的不在那里,而在南阳。
六问:诸葛亮出山前的活动路线是怎样的?
石:隆中是诸葛亮在襄阳的老家,是他的老家。南阳卧龙岗,是诸葛亮和他的兄弟在诸葛玄死后,不愿意依靠刘表重新寻找的耕地。
对此,不能不提到后人学习凿齿。学会切牙(?~ 383),襄阳人。代是荆楚豪族,比东汉襄阳侯希雨晚。主要著作有《汉晋春秋》、《襄阳旧志》、《易君子传》、《剪齿集》等。
《汉书·晋书·春秋》曰:“梁家在南阳邓县,襄阳城西二十里,谥号隆中。”此外,《晋书》卷八十二《学凿牙传》记载,他任荥阳太守后,曾密函桓温之弟:“西望隆中,吾怀念卧龙之歌;望着东方的白沙,想着凤雏的声音...遗风犹存,群星遍地。”正是这些记载引发了襄阳与南阳之争。后来,根据他的记载,《水经注》、《三国演义》逐渐演变为“致力于中”、“在中”等观点。
但如果仔细研究有关诸葛亮故居的记载,可以发现并没有“草堂”、“三访”这样的关键词。他只提到隆中是诸葛亮的旧居和居所。
《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说“(许)说:玄祖、梁、弟诸葛均耕南阳,尝得之歌”。有一个我住的地方,叫卧龙岗,因为我叫卧龙先生。.....凤雏乃襄阳庞统也。龙符是诸葛孔明。.....玄德如梦初醒。引众将(从樊城)回新野,必有厚币,与张观赴宛邀诸葛亮。“就像剧中的襄阳,河南南阳要求剧组道歉。
在诸葛亮的《出师表》中写道:“我一身布衣,耕读南阳……”但是关于诸葛亮的耕田,湖北襄阳和河南南阳已经争了几千年了。新《三国志》在这个问题上点了一把火,因为把耕地“搬”到了襄阳,引起了南阳的强烈不满。
新《三国》偏向襄阳
“新三国第三十二集的一个场景里,在南阳被犁的诸葛亮,据说住在襄阳隆中,卧龙先生隐居南阳的卧龙也搬到了襄阳。”6日,南阳市诸葛亮研究会副会长张晓刚向记者讲述了他的不解和愤怒。“这只是捏造。新《三国志》怎么可能不那么严肃?”
记者注意到,新《三国志》第32集有一个场景。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说:“襄阳外三十里,有个山野,名叫隆中,住着一个当世奇才...此人姓诸葛,字。因为住在卧龙,所以也叫卧龙先生。”
张晓刚说,据史料记载,三国时期襄阳是一个很小的县,当时还没有隆中这个地名。隆中当时叫“阿头山”。在新《三国演义》中,徐庶说山野有个叫隆中对的棋子,这是一个极其“穿帮”的笑话。张晓刚说:“新《三国志》是以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为蓝本的,里面不仅写了诸葛亮曾经住在襄阳,还写了诸葛亮献身南阳卧龙岗。”
南阳网友在卧龙岗前砸电视
新《三国志》把诸葛亮迁到襄阳的情节,引起了南阳人的强烈不满。南阳网友在卧龙岗山前的“千古之龙”牌坊前拉起横幅。三十个小学生齐声念着前模,说:“我穿着布衣,在南阳耕田……”。活动结束,几个人抬出一台电视机,当场砸碎。
南阳要求新三国道歉。
为什么新三国如此?张晓刚认为,新《三国》播出时,襄樊在央视推其已经录制好的宣传片,结合几年前襄樊人改课本的事件,推测襄樊与新《三国》剧组在幕后应该有某种密切联系。
张晓刚说,南阳诸葛亮研究会把新三国的行为视为一种掠夺,把诸葛亮和卧龙岗从南阳带走,实际上是抢走了南阳的文化和人力资源。新《三国》的导演和编剧应该对此事做出回应,及时纠正错误做法,向南阳和所有被误导的观众道歉。否则,南阳市诸葛亮研究会将采取必要措施,甚至诉诸法律,维护南阳历史文化资源和人文资源的合法权益。著名作家、首届全国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周说:耕田和故居是两个概念。只要你住过,你就可以称它们为故居。诸葛亮曾在山东、河南叶县、桐寨堡、唐河、湖北襄阳等地生活。所以说襄阳是诸葛亮故居是可行的。至于耕地,模型可以解释一切。“耕地”不一定是指在田里种庄稼,可能是指隐居,但更重要的是讨论知识,关心世情
南阳卧龙岗始建于魏晋,兴盛于唐宋。它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的隐居之地,是汉昭帝(刘备)视察草堂的地方,“天下三分”的发源地。这里还是诸葛亮“耕南阳”的遗址,也是历代祭祀诸葛亮的地方。刘禹锡写《陋室铭》:“南阳诸葛庐,西蜀听云亭”。李白《南行记》:“谁知卧龙客,唱长愁鬓”。早在唐代,南阳卧龙岗就已成为著名的文化景观,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岗”。南阳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的十年耕耘之地,是他成功的摇篮。南阳卧龙岗现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二级文物博物馆和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南阳卧龙岗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南阳市(南阳市卧龙区)西部,是豫西南第一名胜古迹。由于一代名将诸葛亮隐居于此,每年来南阳卧龙岗武侯祠的国内外游客络绎不绝。